2025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区卫生健康局紧紧围绕“健康宝安”建设战略和年度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最新的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8家医院参评,6家荣获全国最高等级、2家较上年度晋升一个等级;“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深圳基地”落户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获批国家级妊娠期代谢性疾病亚专科建设单位,新增5个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荣获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服务项目。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重点举措
1.强化优质医疗资源持续扩容,夯实发展基础
医院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全力推进12个在建项目建设(8个区级,4个市级),区人民医院(二期)、沙井医院(二期)、纯中医(二期)、儿童医院、空海医院等5个项目预计2025年底完工。积极推进“商办去化”,市中医院国际针灸推拿中心、深圳大学总医院国际口腔中心等2个项目选址蓝湾商务中心,助力打造医疗健康综合体。精准谋划湾区芯城人民医院等4个区级前期项目。智慧医疗建设提速升级。上线全国首个区域医疗大模型平台“宝医数智”,整合全区9家公立医院、220家社康的海量医疗数据,开展第一批6个人工智能健康场景试点,多家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工作聚力成势。出台《深圳市宝安区扶持人工智能引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重磅发布19条硬核举措,覆盖精准医疗、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等重点领域。主办或参与举办对接会7场,赴外招商5次,接洽企业32家,其中上海德臻、广州能迪等6家已落户宝安。固投新开项目加速提效。预计上半年医疗民政指挥部完成投资约23.5亿,完成率33%(按72亿),其中5月完成投资约5.7亿(超额完成单月任务)。2025年初新开工项目计划清单9个,其中开工项目8个,同时挖潜医院自筹项目在6月前陆续开工入库。
2.深化医疗服务体系与质量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医疗服务全面升级。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携手共建区域医疗新高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深圳基地”落户宝安,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提高;石岩人民医院获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建设单位”,国家级急救项目又添新成员。指导深圳机场医疗急救中心作为全国首家机场单位参加胸痛救治单元验收,全区累计建成胸痛救治单元或网点169家,数量全省各县区第一。区中心医院正式向市卫生健康委提交申请启动“三甲”评审流程,邀请省级评审专家进行全条款全覆盖指导培训。便民惠民服务持续拓展。坚持落实“一次挂号管三天”,上半年全区累计惠及患者16.8万人次、免收诊查费约507.4万元。全面实施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行动,实现325项检查检验结果全区区属公立医院互认互通。区属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免陪照护”服务试点,试点科室共计16个。区属公立医院全部提供门诊“诊间结算”和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就诊流程进一步优化。对接全国血费跨省异地减免平台,便捷献血者异地办理血费减免,上半年累计完成减免14单。深入开展医疗管理各专项行动。成立集中整治工作专班,深入开展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整治医保基金管理突出问题、整治重复检查检验及推进结果互认、整治医疗机构违规收费等4个专项工作。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组织成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宝安赛区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做好赛事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3.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特色优势
加强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区中医院获批全区首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获批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新增5个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宝安区中医院肝病科、护理学,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骨伤科,纯中医院肿瘤科)。新增中医妇科和中医护理2个质控中心,加强针灸、中药和中医药管理3个质控中心建设,健全中医药质控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引培。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4个,合作成立中医药传承工作室8个。区中医院与澳门科技大学启动人才培养项目,纯中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举办深圳“岐黄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3场。提升社康中医药服务内涵。擦亮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品牌,组织100名中医药专家到社康坐诊,推进68家中医馆,43家中医阁标准化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开展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举办中医药养生游园会品牌活动1期,线上线下超两百万市民打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等活动,开展中医健康科普活动500余场。成功打造“杏林红”“小小孙思邈”等中医药文化宣教活动品牌,获得市民群众广泛好评。
4.提升社康服务能级,筑牢基层网底
社康机构提质扩容。今年拟新建社康机构17家,目前完成验收1家,即将开业2家,进入施工后期7家。全速推进“腾讯岛”未来科技城社康中心项目建设(市、区两级领导重点关注),建设高品质、高标准、智慧化、国际化的全区标杆社康中心。推进国际化全科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深港医疗资源共享,目前累计建成港澳居民服务中心2家、港式金牌诊室12家,服务范围涵盖港式全科诊疗、专科一站式陪诊、跨境转诊、商保直付等。航城社区医院完成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认证,实现宝安区社康机构国际标准认证“零的突破”。与大湾区医疗集团联手,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开通港澳保险直付结算服务;打通号源平台,实现金牌诊室金牌医生号源香港同步查看和预约。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国家DPCC宝安分中心牵头开展居民血糖筛查,构建“全人群覆盖、全病程管理、全因素分析”的糖尿病标准化防控管理体系,完成居民血糖筛查4.2万名,有效提升区域糖尿病防控水平。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名医专家到社康中心坐诊,院级专家下社区190人次,各社康举办单位名医专家到社康中心坐诊累计服务5000余次。
5.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引培,激发创新活力
推进医院深度合作。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8名,上半年完成门诊诊疗患者超1000人次,指导管理手术治疗超110台次;派驻专家成功开展全市首例房颤脉冲消融手术,补齐全区电生理技术短板。开展引进外部资源分析评估,针对区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中山六院合作共建项目,13个区级高层次医学团队项目,从3个层级、8个维度共27个指标进行分析,以确保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专科建设取得新成果。区妇幼保健院获批国家级妊娠期代谢性疾病亚专科建设单位,标志我区在妊娠合并代谢性疾病诊疗领域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国际医疗服务取得积极进展。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全面启动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工作。区妇幼保健院成功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首款创新药品磷酸芦可替尼乳膏,实现内地患者与港澳“零时差”同步使用国际新药。推动全区9家区属公立医院围绕智能导诊、门诊分诊等场景配备人工智能翻译产品,已配备翻译产品11台,覆盖港澳服务中心、入院准备中心等6个场景,助力国际化医疗服务建设。拓宽人才引培渠道,组织14家医疗卫生单位多渠道引进医学人才115名。完成19名医院领导干部参加的系统管理人才职业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人才现代医院管理能力。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申报市特聘岗位41个、高层次人才特支项目14个,不断提升人才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组织开展凤凰英才岗签约工作,签约人才共68人。
6.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守护群众健康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名校合作,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成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宝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推进新安、新桥公卫分中心改造工程项目施工,预计2025年底前启用。我区2支队伍参加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暨十五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实操演练比武,分别取得银奖和铜奖。全方位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成立区卫生健康联席会议,整合区公共卫生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等4个临时议事机构,做实联防联控。做好新冠、登革热、流感等多病共防,今年截至5月底,全区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数3.4万例,同比下降65.45%,累计处置传染病疫情94起。实施“体重管理年”行动。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全部区属公立医院均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创新体重管理模式,开展“健康职场”活动,招募超重职工194名,形成可复制样板。践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持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发现、管理及救治。截至5月底全区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8780人,规范管理率99.90%。全部区属公立医院均开设睡眠门诊,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多模式睡眠治疗服务;区慢病院探索“AI+”智能心理陪伴服务,研发“小智”AI倾诉平台,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情绪疏导渠道。
7.坚持党建引领与综合保障,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示范引领。共开展“第一议题”学习40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次。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注重青年干部学习教学,举办年轻干部学习研讨50次,参与人次990人次。成立宝安区医疗美容行业党委,党建引领新兴行业规范发展。优化基层党支部结构,严谨有序完成全系统158个党支部换届工作。工委党校教学阵地作用发挥明显。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党校1+14+N创新教学模式有序运作,今年以来主课堂共推出6期特色党课,各医院组织分课堂41场,覆盖党员3006人次。深入实施“暖医宝安”行动。党建引领创新推出“暖医宝安”行动,推出4个维度共23条硬措施,14家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党组织书记“揭榜挂帅”,推出“家门口的名医名院行动”等14个医疗民生品牌,开展各类活动120次,共同打造更加可感可触可及的健康服务。全媒体传递“健康宝安”好声音。“暖医宝安,中医药养生游园会”、“高铁上救人,深圳医生获赠锦旗”“东塘社康AI辅助、无人机送药”等专题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央媒平台。上半年本系统正面宣传报道共计943篇,发布在国家级媒体55篇、省级媒体190篇、市级媒体266篇,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占比达到54.19%。
(二)工作亮点
1.多项考核斩获佳绩。一是全区部门绩效考核,在今年公布的2024年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荣获同类部门A等次(最高等级)第一名。二是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在最新的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区属医院均表现优异。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荣获A++、A+和A,均为全国最高等级,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较上一年度均晋升一个等级。石岩人民医院、松岗人民医院及福永人民医院均获A等次(最高等级),在全国2976家二级综合类医院中排名前20%以内。
2.智慧医疗建设提速升级。上线全国首个区域医疗大模型平台“宝医数智”,整合全区9家公立医院、220家社康的海量医疗数据,开展第一批6个人工智能健康场景试点,多家头部人工智能企业入驻。
3.深化社会急救“宝安模式”。深入打造全方位、高质量、高标准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标杆项目,推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提升至26.81%,患者存活率提升至6.0%。2025年上半年,学员累计出手救人99例,成功救活18条宝贵生命。项目荣获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服务项目、宝安区首届“创优杯”社会工作项目大赛社会服务组一等奖。
4.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提高。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携手共建区域医疗新高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深圳基地”落户宝安;石岩人民医院获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快速通道建设单位”,国家级急救项目再添新。指导深圳机场医疗急救中心作为全国首家机场单位参加胸痛救治单元验收,全区累计建成胸痛救治单元或网点169家,数量全省各县区第一。
5.积极打造医疗健康综合体。市中医院国际针灸推拿中心、深圳大学总医院国际口腔中心等2个项目选址蓝湾商务中心,助力打造医疗健康综合体。
6.国际医疗服务取得积极进展。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全面启动国际医院评审认证工作。区妇幼保健院成功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进首款创新药品磷酸芦可替尼乳膏,实现内地患者与港澳“零时差”同步使用国际新药。
7.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区妇幼善育托育园荣获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首批“医育结合托育实践基地”称号,成为全市医教融合托育服务示范窗口。截至5月31日,我区总托位数达27347个,托位总数全市第一,2025年度任务完成率98.15%;新增7个社区托育服务点,社区托育服务覆盖率达97.6%。
(三)存在问题
当前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财政紧平衡成为新常态。宝安区卫生健康事业既面临财政补贴收紧、资源供给不足等共性压力,更承载着超大型城区人口健康保障的特殊挑战,体现在“紧、缺、重、薄”四个方面:
1.医疗资源“紧”。一是人均资源少,根据2024年统计数据,我区千人病床数(2.63张,全市4.45张)、千人医师数(2.17人,全市3.03人)、千人护士(2.11人,全市3.21人)等均低于深圳市卫生平均水平,排名靠后;二是资源分布不均,医院分布“南多北少”,福海、新桥、沙井、松岗、燕罗片区现有的医院较少。
2.高端人才“缺”。一是人才梯队断层,学科人才“青黄不接”现象突出,“传、帮、带”机制有待完善,青年骨干接续能力不足。二是顶尖人才匮乏,人才引进与重点学科建设需求不匹配,精业务、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三是优质生源结构待优化,在公立医院招聘中,省内名校(南医大、中大、暨大等)毕业生占比较高,省外顶尖医学院校(如同济、华西等)优质生源引进比例偏低。
3.公卫压力“重”。一方面,宝安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人流、物流往来频繁,风险要素集中,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压力大。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机构普遍存在面积不足、布局欠合理、更新滞后等问题,人才总量不足且绩效激励灵活性不够;慢性病防治结合不够紧密,科学有效的医防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尤为匮乏。
4.社康基础“薄”。一是租赁比例高,截至2024年底,220家社康机构中,含租赁物业的社康机构数量为124家,租赁的物业占大部分,财政负担较重。二是总数存在缺口,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社康机构缺口17家,社康中心缺口6家,社康医院缺口1家,且规模布局不尽合理。
(四)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在市对区绩效考核中,一是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和增速(权重1%),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目标值≥53%;社康机构诊疗量增速目标值≥3.8%。目前宝安区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54.47%,社康机构诊疗量增速为6.31%。二是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权重1%),目标值5.95个。目前宝安区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为5.84个,完成时序进度。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考虑和思路举措
卫生健康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2025年适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做好全年卫生健康工作,筑牢超大型城市健康防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可负担的健康服务”作为奋斗目标,深化“医院做强、学科做优、社康做全、公卫做实”工作主线,聚焦“123410”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区“两重”工作涉及卫生健康的8项主办任务、10项协办任务,高效实施年初制定的127条目标任务、10项便民行动,全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拓面提质,构建与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服务新体系。以下为重点工作:
(二)任务目标
1.加速谋划推进重大项目,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基础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空海医院、儿童医院等5个项目年底前计划建成;加快已批复概算的3家医院“三合一”项目采购工作,以及3家医院“三合一”项目立项工作。积极推进湾区芯城医院等4个区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市级优质资源落户,推动在深圳西部规划或挂牌建设“深圳西部肿瘤医院”,填补区域肿瘤专科短板。社康建设增量提质,新建14家社康机构,总数达到237家,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改扩建6家社康机构,提升面积14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中心占比,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保持在1000平方米以上;全力协调社康公配物业资源,逐步降低社康租赁业务用房占比至56%以下。积极融入市国际医学城规划,协调推进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等国际医学城重点项目建设;配合前海打造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建设国际医学创新核心区和高水平医院集群。积极推进外商独资医院落户宝安,与内资医院形成互补协同,丰富区内医疗资源多元供给。加快医疗“数字化转型”。依托全国首个区域医疗大模型平台“宝医数智”及宝安区大健康产业若干措施,推出一批覆盖就诊全流程的应用场景,支持合规的数据资产的应用交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医疗人工智能新业态示范区。全方位布局大健康产业版图,加强引进医疗美容、精准医疗、康复养老、精准营养等大健康企业,建设宝安医美特色街区。支持区人民医院、空海医院打造超级影像中心、超级手术中心、超级检验实验(体检)中心、特色病房等“三超一特”开放型医疗科研服务平台。
2.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健康宝安供给新质量
以评促建加速医疗品质升级,全力支持宝安区中心医院“三甲”医院创建,持续跟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国际医院评审认证进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强化质控中心建设,督促各质控中心开展专项督导或调研,开展专业质量评价工作,推进全区相关专业医疗水平提升。持续推动“五大中心”规范化建设,依托区胸痛中心联盟、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等加强“五大中心”质控体系建设和管理,开展胸痛救治单元质量控制工作;推动区中医院等4家医院参加国家级卒中中心复评审。用心用情办好就医民生实事,所有区属公立医院实现门诊“诊间结算”和住院“一站式结算”“床旁结算”“线上结算”。探索“预住院”服务,稳步扩大“免陪照护”服务试点范围。加强“智慧血站”建设,完成石岩爱心献血屋建设,打造“全区血液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精准血液管理。
3.提升学科人才建设,激发学科发展新动能
深化推进院校合作,深化区人民医院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作,建强心血管内科、心外科、胸外科等10个品牌学科;强化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合作,打造消化系统学科群。推进区妇幼保健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合作,建设区域高水平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深化6家高校临床医学院建设内涵,依托合作高校重点学科,各医院打造1-3个优势学科,实现全区重点学科差异化发展。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成立区医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质控中心,统筹全区临床医学研究资源,鼓励医院借助高水平合作院校平台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并产出成果,争取将各大院校资源纳入质控中心管理范围。吸引企业通过质控中心平台与医院建立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临床转化应用,推动“医研产”协同发展。“引育留用”激活“人才引擎”,打造后备人才梯队,做好14名“名医高徒”培养工作。推进首席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8名首席专家的学科引领作用。选优配强医院、公卫单位干部,加强医院(中心)助理人才储备,优化中层干部梯队建设。活用“凤凰英才”政策,向新引进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高校优秀毕业生倾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好优绩优酬和同岗同绩同薪的改革导向,科学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健全内部薪酬分配机制,为人才梯队建设提供长效动能。
4.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发挥中华瑰宝新优势
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以深圳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快申报深圳市国际中医药健康服务城区试点。推动中医类医院特色发展,区中医院加快建设广东省智慧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建设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通过“三甲”复审,纯中医院加快建设名中医工作室。提升社康中医药服务内涵,推进中医馆、中医阁标准化建设,创建5家“旗舰”中医馆。提升中医药学科实力。加强国家中医住培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市岐黄学院和港澳台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建设。新建一批市级以上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高水平学科体系。提升中医药产业能力。加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医院中药质量研究分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中医药概念验证中心(前海)。加快中药医院制剂研发,中药应用研究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推动医院与企业合作研发中药临方制剂的固体化快速成型一体化设备,促进临方制剂产业化发展。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深入开展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举办3场中医药养生游园会。与区教育局联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创建一批中医药文化示范点。
5.优化社康服务供给,满足家门口就医新期盼
打好社康医疗内涵提质战,强化全科疾病诊疗能力,进一步扩大社康病种评价制度运用范围,重点提升儿科、外科、五官科、慢病、肿瘤等群众急难愁盼健康问题的诊疗能力。打好国际化全科升级战,预计年底全区累计建设完成13家港式金牌诊室,实现7家社康举办医院全覆盖。优化跨境双向转诊协作,实现大湾区医疗集团商保用户通过服务平台预约宝安区港式金牌诊室医疗服务。港保通范围扩大至13家社康机构、2家医疗机构。打好“百千万工程”攻坚战,保持“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全市领先优势,推动全区面积14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机构100%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认定,45%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6.优化公卫服务体系,迈出医防融合新步伐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新安、新桥两家公卫分中心建设,实现10家公卫分中心实体化运行。推动“两个允许”政策试点,激活公共卫生体系活力。提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核心能力,深入开展重点传染病监测预警项目,完善多元传染病综合监测体系;启动第3期宝安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加强三级流调队建设。推动重大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持续扩大重点癌症筛查范围,重点人群筛查覆盖率提升至10%;开展国家结核病关爱行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慢病管理,初步实现“伤害报卡、肿瘤、心脑血管”等质控智能体应用,形成宝安区慢性病智能模型初版。强化精神卫生及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和救治救助,按在册患者200:1配齐街道专职精防医生。做好心理援助热线一体化,融合接入国家统一热线12356;广泛开展心理健康“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行动。
7.优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传递服务保障新温度
筑牢妇幼健康防线,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5/10万、2.5‰以下。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幼儿园、社会力量等举办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机构(点),全区托位总数达2.8万个以上,千人托位数达5.95个以上。织密宝安生命守护网,持续推进宝安“5分钟社会救援圈”标杆项目,遴选专业化社会急救志愿者导师队伍;联动快递、外卖、网约车、出租车等企业,打造一支不少于1000人的宝安“急救侠”队伍,拓展掌握急救技能人群至新业态新领域。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扩大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建设2个以上安宁疗护病区,开展中医特色安宁疗护服务。支持区中心医院建设1家护理院,公立医院实施老年就医绿色通道,95%以上的区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