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高质量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一是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上半年开展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7次,专题学习16次。二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各级党组织开展“第一议题”、集中学习理论学习81次,召开党员大会29次、支委会26次、主题党日30次。三是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累计组织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5次,警示教育学习11次,开门征求群众意见24条,解决基层难题25项,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脑入心。
(二)建设赋能企业高水平创新发展的平台体系。全区现有805个创新平台,市级以上平台达642个,占比超80%,总量全市第二。一是搭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结合产业特色、技术赛道、市场需求,建设目标明确、功能差异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上半年新增4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数量占全市1/4、全市第一。3家中试技术创新平台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清单,总量全市第一。二是鼓励公共服务平台赋能共赢。聚焦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市区联动,以龙头企业引领、重点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加速产业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三是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50多家新型创新联合体,以及1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体系。联合市主管部门、街道、园区等对科技中小企业开展全程辅导,加速企业向国高迈进,目前全区国高企业总量达7397家,连续8年稳居全国县区第一。一是扎实推进国高企业培育辅导。建立“区、街道、园区、企业”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依托专业机构力量,“一对一”联系10个街道,确保每个街道主要园区企业实现专业辅导全覆盖,全力提高企业国高申报通过率。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攻关带动作用。瞄准核心零部件、AI芯片等7大方向,市区联动协同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联合市科技创新局实施空天领域市区联动技术攻关项目,围绕星座建设、卫星和载荷研制、火箭研制及空天应用领域,推动宝安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动能。深入走访服务重点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房、人才引进、业务拓展等方面的发展诉求,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上半年全区155家企业实现营收32.69亿元,同比增长2.3%。
(四)加快建立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矩阵。围绕人工智能、空天技术、高性能材料等风口集群,持续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其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性能材料突破500亿规模。一是招大引新促进龙头企业集聚。通过重点平台和投融资体系招引龙头企业集聚,上半年累计对接招引项目超过70个,已落地项目10个。二是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园区。联合前海谋划打造大湾区首个以创投基金群为驱动,以深港高水平科技服务为核心,为深港科技企业提供成果转化、股权投资、赋能加速、育成壮大的深港硬科技加速器,为人工智能初创团队入驻、重点项目招引落地等提供优质的企业服务,推动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开发一批优质产品,推动尽快形成宝安经济增长新动能。
(五)营造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创新生态。通过实施科技服务优链工程,构建科技服务、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科学普及等全链条创新服务支撑体系,打造更有活力、更加高效、更具湾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一是建设一批创新孵化空间。依托国有、民营主体,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区已打造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7个,建成各类众创空间50个。动员区内多家国有企业和民营科技园区提供公益场地,推出总面积超2.15万平方米和超600个卡座、免租期3至12个月且可拎包入驻的创新创业“无忧空间”,目前已有16个优质项目入驻,涵盖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二是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服务生态。围绕宝安产业特点和产业需求,今年上半年共举办“科创宝安”系列活动72场,涵盖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等多个集群企业。构建梯度化人才培养体系,共支持153名优秀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奖励、重大技术攻关等人才项目,为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引新引优提供人才支撑。启动第十二届宝创赛组织工作,面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五大关键赛道,通过奖金扶持、无忧空间免租、资本专项对接及凤凰英才直推,构建“奖金+空间+资本+人才”四位一体创赛服务体系。创新开展“科创宝安·技术荟——技术我来配”系列活动,推动大院大所开放赋能技术资源,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全面推动科普教育纵深发展。引导科技创新企业参与科普事业,通过科技馆平台为创新产品提供展示空间和推广渠道,促进数十家企业通过科技馆平台展示科技创新产品,构建“科技创新-科普展示-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上半年,宝安科技馆累计接待观众7.8万人,为区内8个学校落实15场“每周半天计划”专业化科普研学活动,为19个自由参团队伍提供深度科普服务,形成了“散客自主探索+团队系统研学”的双轨服务模式。
二、2025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创新平台产业赋能,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一是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积极联动前海,大力招引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支持其在宝安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二是全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加快对接区外优质创新平台在宝安布局一批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打造高端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持续深化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所科研资源,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宝安区实现转化应用。培育一支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区域技术转移服务水平。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形成具有宝安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三是打造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在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支持重点企业与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跨领域、大协作、高研发强度的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向上提升。
(二)建立企业发展、集群集聚的融合创新发展格局。一是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聚焦宝创赛、投融资机构等渠道,发掘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变革的技术创新性强、成长潜力大、融资能力显著、处于“风口”行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宝安“新锐”企业池,推动“新锐”企业成为国高企业的接棒人、专精特新企业的潜力股、单项冠军企业的种子生,增厚各产业集群发展的底仓。二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攻关。加大企业研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宝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逆向创新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集群,分行业建立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加强市区联动,协调市科技创新局在宝安设立市科技重大专项“空天技术”市区联动项目;争取市里支持宝安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技术短板。三是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加快企业集聚。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高性能材料、空天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4大集群,紧盯龙头企业招大引强、紧盯关键环节招新引优,积极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三)强化空间承载力,以优质空间承载优质项目。一是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扩大宝安高新区版图,全力争取石岩智造城、燕罗湾区芯城核心产业片区纳入国家高新区范围。落实好上级关于高新区发展的各类政策,引导优质企业、创新平台加快向高新区集聚。二是打造一批专业特色示范园。围绕“一集群、一园区”的总体要求,利用好140个科技桃花源及高新区内的新建或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的特色载体,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机器人、空天技术、高性能材料等专业化园区,加快实现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同时,引导园区与知名运营机构、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创投资本等合作运营,提升服务软实力和专业质量。三是打造高品质低成本的产业孵化空间。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联合国企和民营科技园区,打造孵化空间5000-1万平方米的具有标杆意义的孵化器,充分支持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为潜力型初创新锐企业和项目团队持续推出一批最长36个月,公共配套完善、孵化资源齐备的“无忧”空间。四是打造标杆专业加速载体。协同前海,联合创建约6000平方米的低成本、高品质深港硬科技加速器,打造集“科技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加速”于一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
(四)持续优化一流创新环境,全力建设产业创新高地。一是推动建立特色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鼓励更多耐心资本和大胆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升级拓展多元科技服务活动,拓宽服务边界,优化活动形式,主动与银行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为园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二是开展科技服务品牌活动。高质量办好“科创宝安”、创新创业大赛、高交会等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在宝安首发首秀,联合前海办好“兴智杯”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四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坚持“全球视野、高端引领、重点支持”原则,加强与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衔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推动更多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纳入凤凰英才计划。五是优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支持行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孵化器运营机构等社会组织向技术转移机构延伸,完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链接南方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资源,培育一批专业持证技术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