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审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经济监督定位,锚定区委提出的“六个十大”工程和区政府部署的十个方面重点工作,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更好服务保障“三城”建设加速推进,为开启宝安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序幕贡献审计力量。
一、2024年以来我区审计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
全区审计部门牢牢抓住“进”这个关键词,周密部署、科学谋划、全面提速开新局,落实好以“进”为本的工作要求。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高位推动下审计结果运用成效持续提升。区委审计委领导审计工作的新机制、新路径加快构建并有效运行。统领部署计划项目成果获上级肯定。修订《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我区创新内容点获上级认可并在审计署官网和官微、省审计厅官网报道推广。年度计划项目和区中心工作的高度融合,多次获市审计局肯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年向审计委专报报告、审计要情31件;对审计委领导关于2023年审计要情批示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获区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区领导对审计工作及审计反映的重要情况作出批示76条,其中区主要领导批示50条。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实时联动进一步增频增效。审计委成员单位搭建顺畅高效的沟通协作桥梁,持续深化审计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财政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强化监督合力,加强信息沟通、成果融通,切实把审计结果用起来、用到位。派员9人参与巡视巡察及整改落实工作;纪审联动开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协同推进审计信息化系统和智慧监督平台并联改造,协同梳理2022年以来社区“三资”监管领域突出问题;联合纪委监委、财政开展对政策性财政资金专项监督检查,牵头主办中介代理问题问卷调查“回头看”。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所需精准把握审计重点,靶向发力下审计综合效能持续增强。全年完成21个计划项目,共审计(调查)224个单位,揭示问题470个,推动修订完善制度97项。聚焦统筹发展和“过紧日子”要求,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审计。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数据覆盖全区432个预算单位,查出统筹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问题27个,发挥经济运行“探头”作用,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土地整备项目审计,助推项目清拆、收储土地管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等问题的解决,保障重点产业项目落地。聚焦高质量发展重大政策,加强措施落实情况审计。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审计,发现部分政策出台缓慢、奖补不符合资质的企业等17个问题,推动政策措施更好衔接、更快配套,助力夯实制造业“基本盘”。扶持工业企业政策审计,助力我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等政策措施落实,助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关注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将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情况纳入常态化审计范围,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关注重大改革落实情况,将年度重点改革项目推进情况纳入审计关注重点,助力推进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聚焦推动兜牢民生底线,拓展深化民生项目和民生资金审计。公立医院医用耗材审计关注民心所向,查出5方面41个问题,推动规范医用耗材采购和使用管理,助力破解“看病贵”难题,推进源头化解风险隐患、矛盾纠纷。公共体育场馆审计,覆盖10个街道场馆运营情况,查出场馆运营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突出问题26个,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城中村改造及城市更新项目审计,覆盖10个街道共计343个项目,市、区协同推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对口帮扶审计,赴广西、河源、汕头等地区6个区县开展现场审计,审计查出工作协调机制不完善、部分帮扶项目偷工减料、超范围超标准列支工作经费等26个问题,推动专款专用。残疾人康复民生审计,覆盖12个被审计单位,聚焦残疾人康复服务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经费资金计划、分配和执行等情况,保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聚焦权力规范运行制约和监督,持续加大经责审计力度。我区首次出台《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明确55条规定,规范28项文书,获审计署官网和官微、省审计厅官网报道。探索“事前预警”,首次编制我区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风险防范清单,梳理出行政事业单位29种问题风险类型的95种表现形式、区属国有企业18种问题风险类型的47种表现形式。全年对2个街道、5个单位部门的12名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审计,以任中为主前移监督关口,促进廉政建设,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聚焦提升公共投资效益,扎实开展政府投资审计。政府投资后期管理审计,涉及1736个项目,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后期管理问题整改,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并出台区级层面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有效推动结决算、转固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确保我区政府投资项目轻装上阵。总部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审计,涉及49个项目,助力提升我区总部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用地及履约管理效率。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审计,涉及重大产业、空间整备、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的23个单位61个市级项目,助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义务教育小型工程审计,涉及92所中小学318个项目,促进规范公办学校工程管理和财务管理。积水内涝点整治情况审计,助力推动我区打造韧性城区、抓好全时全域公共安全。聚焦强化审计“一盘棋”,加大对内审机构监督指导和技术支持。召开全区内审工作会议,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文件,积极组织开展年度评优评先活动,培育优秀内审项目、优秀论文和典型案例。2024年报送13篇优秀内审论文参评,3篇获评为市优秀论文、6篇获表扬;报送22个内审典型案例材料参评,其中13个获市内审协会推选。全年18个内审部门完成项目457个,提出意见建议977条。
(三)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一体推进,整改总体格局加快定型。探索构建、加快定型全面整改、专项整改、重点督办3种方式结合的整改总体格局。紧密跟进上级审计机关实施项目,纵向推进市区两级整改落实。推动上级审计机关发现问题整改,建设用地闲置、非税收入应收未收等历史遗留问题取得整改成效,获上级审计机关销号。刚性督促区人大对2022年度工作报告涉及的问题和审议意见的整改工作,审计查出的37项问题已完成整改34项,占比91.89%,剩余3项阶段性整改,通过审计整改促进各单位修订和完善制度45项。区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报告整改情况的现场测评满意度98.55%,为历年最高。
(四)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持续强化,为审计各项工作的“进”夯实基础。坚持正风肃纪,从上至下锤炼作风,组织开展“第一议题”学习62次,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纪学习教育等活动70余次。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全面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局“党建筑魂、审计筑盾”创建模范审计机关项目获评区2023年度“薪火党建”创新实践优秀项目。持续加强学习型专业型机关建设,组织业务骨干和内审人员到西南财经大学集中培训,举办12期“审计大讲堂”、10场诚信培训及专题学法活动,鼓励审计干部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优化年轻干部培养体系,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常态化组织“年轻干部上讲台”活动,培养青年“尖兵队”。2024年以来8名年轻干部担任13个审计项目组长或主审,完成对8人次的选拔任用中,年轻干部占5人次。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全区审计部门将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会《决定》各项改革部署为指引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着重加大对财税、民生保障、绿色经济、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改革任务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等领域监督,使审计成为推动市、区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更好服务保障“三城”建设加速推进,为宝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湾区发展核心区和深圳深化改革开放主力区作出审计最大程度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要点:
(一)进一步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机制制度。进一步理顺区委审计办运行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重大事项首先向区委审计委员会报告,通过审计报告、审计要情、专项汇报、专题会议等建言献策,把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隐患作为重要任务,推动从根本上解决。持续加大问题揭示和查处力度,对违规事项及时出具审计决定书,重大问题线索、违规违纪事项及时移送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处理。深化与各类监督的贯通融合,推动建立“改巡审”督察联动机制,优化人员选派、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结果反馈、联合通报等协同工作机制,构建权威高效立体监督网。借力区督查平台全面推行问题及整改定期通报制,进一步推动建立审计整改联合督查问责机制。
(二)科学谋定2025年度审计计划。自2024年9月及早启动2025年审计计划制订工作,广泛征求区委区政府领导、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意见建议,系统开展选项立项深调研,创新探索建立竞争性优选立项机制,首次举办审计项目“展讲会”,强化多方分析论证。关注经济稳增长、招商稳商、土地整备、城市更新、固投等重点领域,紧扣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要民生选项立项,着眼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经济社会运行各类风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任务,推动揭示问题、助力落地、解决难题。2025年将实施20个计划项目,包括政策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公共投资审计、民生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六类,重点关注促消费政策和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政策、预算执行、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项目执行、社区养老服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场馆、土地整备、绿美宝安、防灾减灾救灾等。
(三)高效抓实审计整改监督工作。全流程跟踪上级审计机关在我区实施项目的协调服务、跟踪办理和整改落实,加大督促指导力度。深化全面整改、专项整改和重点整改三结合模式,常态化推进市区两级整改现场检查工作,深化“督审联动”现场督查,适时开展整改“回头看”。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审计整改长期跟踪机制,形成整改管理“一事一账”,推进完善审计整改三级督查机制,完善约谈问责和常态化通报机制,进一步强化整改贯通协作机制,促进有效整改和审计成果权威高效运用。
(四)加强指导监督内审工作提质增效。召开全区内审工作会议,组织内审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对口指导工作联系机制,开展内审工作深调研,加强现场常态化监督检查。开展交叉审计、联合审计,把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范围,促进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水平。开展年度评优评先活动,培育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五)加速推进“智慧审计”攻坚突破。加快推进整改监督和重大项目稽查信息系统的国产化升级改造,探索搭设新的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发展审计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审计转型,充分运用好现有信息化系统功能作用,在精品项目、创优项目探索“智慧+”联动效能。做强大数据分析室,完善数据采集和应用机制,进一步推进大数据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加强数据安全防护、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做好审计成果“深加工”,加大创新经验成果的转化和宣传力度。
(六)全面打造经济监督“特种部队”。积极打造审计“特种兵”,不断配优配强干部队伍,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完善干部考核综合评价体系,严管队伍,强化纪律作风建设。重点培育审计青年“尖兵队”,强化年轻干部培养,深化审计实务导师制,实行分层分类培训,每月举办“审计大讲堂”或业务专题学习。推动建立审计“先锋队”,鼓励争先创优,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定期开展“审计巡讲”活动,开展审计干部调查研究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大力塑造职业精神和培养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