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5-01-09 15:3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科技创新局、市科协的精心指导下,区科技创新局紧紧围绕“三城”建设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科学谋划、真抓实干,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宝安区连续三年稳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创新动能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不断融合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300家,有望连续8年保持全国区县第一,其中包含27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0家单项冠军企业;建成1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平台总数达741家,市级以上平台占比80%。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空天技术、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新质力量不断释放,形成1-2个500亿级新兴产业。R&D研发经费为177.6亿元,总量全市第三,研发投入强度3.41%,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比约97%,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地位更加显著。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紧扣中心大局、紧盯重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一是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落实政治要件不等不靠、不打折扣,全年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专题学习26次。二是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制度,全年以“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及集中学习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139次,召开党员大会17次、支委会24次、党员干部及党员讲党课13次、主题党日47次。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六个方面,压实党建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强化组织建设,创新政企党委协作机制。着力建设新材料、空天技术产业链党委,深入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链聚链成势的“红色动能”。发挥产业链党委组织优势,吸纳200多家新材料、空天技术产业等领域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集聚亚太星通、乾行达、瑞华泰等行业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链主”集聚带动作用,促进“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资源对接、党建咨询、招商引资、政策解读等活动10余场。

  (二)建设赋能企业高水平创新发展的平台体系。打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矩阵,加速创新资源集聚、要素整合,构建政府主导型、高校引领型、市场带动型等平台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技术开放、创新协同、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搭建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结合产业特色、技术赛道、市场需求,建设目标明确、功能差异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新增6家国家级平台,依托鹏鼎控股、拓邦股份、航盛电子等重点企业累计建成1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引导557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梯次发展,加快提升企业研发强度,增强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领域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效率。发挥世界500强企业、央企、“链主型”企业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支持华为技术、万华化学、中煤集团等领军企业建成7家战略级平台,推动在宝安布局全球研发创新中心,赋能宝安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资源综合体功能,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联合区内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全力促进天冬聚脲高分子材料、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氮化镓应用等技术加速应用落地。其中,欣旺达与广东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承担“面向动力电池系统热安全的复合相变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产学研合作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三是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围绕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装备与仪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集群,聚焦企业技术验证、中试熟化及二次开发试验、试生产等需求,建成前海深港等18家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开展中间试验、工艺验证、试生产等公共服务。支持电子材料院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超100台,服务骏鼎达、普瑞赛思等120多家科技企业,降低企业研发创新成本。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攻关水平,形成企业梯队培育、经济平稳增长的企业引领发展格局。一是开展差异化服务打造企业成长梯队。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高企业—规上国高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百强企业”企业成长路径,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企业服务方案。对科技中小、规下国高企业发展需求,引导银行提供科技信贷优惠,减轻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助力稳企兴企保运营。对近两年营收2000万-4亿元、营收增幅20%、研发投入5%以上的高成长国高企业,以及营收在1500万-2000万之间的潜力规上国高企业,重点在知识产权、产业链配套、产能扩大、人才培育、应用场景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才专引,招引84名科技人才就业创业,为企业加速发展和价值提升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常态化举办技术供需交流会30场以上,帮助格林美、恒运昌等企业荣获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资质,助力企业加快成长。预计全年国高总数突破7300家、科技中小型企业突破6300家。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研发攻关带动作用。分行业建立技术攻关项目库,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主动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网络与通信、低空经济与空天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全年承担市级以上攻关任务20项以上。通过柔性引才方式支持震兑工业智能、墨影科技等科技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鼓励钧雷光电、吉阳智能等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新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新人才引进、新市场开拓。鼓励企业发布展示优秀科技成果,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推动企业技术成果获评省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6项、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市科学技术奖19项,其中市长奖2项、科技进步奖11项、专利奖5项、标准奖1项,宝安成为独揽市长奖的行政区。三是增强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动能。按照“三个一”“105N”等企业走访服务模式,对155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实施“一对一”上门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诉求,重点解决中电建华东院、苏试宜特、深能环保等企业经营在用地用房、人才引进、业务承接等方面的发展诉求,促成华测检测、银宝山新、英飞源等100家企业达成供需合作意向,形成营收增量超亿元。鼓励“两业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面向全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推动欣旺达子公司普瑞赛思建成电池检测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服务业企业“单点突破”扩展业务领域,引导华测检测加快布局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空天等新兴检验检测业务,拓宽营收渠道。制定专项政策从基础设施布局、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企业资质提升、设备更新等方面推动科技服务业行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质量集聚示范区。

  (四)加快建立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矩阵。围绕新材料重点优势集群,人工智能、空天技术、生物医药等潜力风口集群,以及智能机器人、深地深海、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集群,分阶段、梯次化发展。一是加快顶层设计出台专项政策。聚焦重点集群发展,印发支持新材料、空天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从空间保障、平台搭建、企业融资、人才扶持、场景应用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加快构建产业集群良好生态。支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性制定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产业等专项政策,并从制度层面成立人工智能产业专班,不断丰富和完善宝安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体系。二是招大引新促进龙头企业集聚。围绕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大项目、好企业。今年以来,新增挖掘天通卫星、江丰电子、四维测绘等项目137个,涉及意向投资总额近500亿元,推动落地新材料、空天产业、智能机器人等集群项目24个,意向投资额超60亿元。招引全球化工巨头万华化学、国内商业航天“独角兽”星际荣耀、全球智能家电龙头追觅科技、世界500强中国电信一级子公司天通卫星等重大项目落地,引入飞腾信息、星展测控、速度科技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速集聚宝安。三是搭建集群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服务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产业服务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空天技术等集群共性需求,建设完善一批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打造企业集中、要素集约、创新集成的产业集群生态。建成亚太星通国家航天局卫星通信系统创新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深圳卫星宽带直连实验室等7个空天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落地万华深圳研究院、万华-电子材料院联合实验室等新材料集群共性技术平台,引进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深地深海集群服务平台,启动运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助力产业集群加速成形成势。四是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专业园区。构建整体布局、错位协同的产业集群空间体系,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完善、核心功能突出、带动引导力强的示范性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核心增长极。建成星通大厦、南昌园、润恒园、宝星智荟城等4个空天专业园区,挂牌鸿鹏中心、福宁高新产业园、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宝星智荟城、满京华•科创工坊、海岸科技城等6个高端医疗器械专业园区,打造中粮(福安)机器人智造产业园、华丰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2个智能机器人园区,以及龙王庙、飞扬骏研等2个新材料专业园区。

  (五)营造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创新生态。一是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服务生态。强化与前海联动,携手举办政策宣讲、技术对接、空间发布、投融资路演等19场科创专题活动,充分融合宝安先进制造与前海政策优势,服务超千家企业,对接融资需求达6亿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未来产业,围绕新技术新产品发布、技术对接、创投、政策宣讲、应用场景、科创人才等主题,举办“科创宝安+”系列活动近140场,助力上百家企业发布融资意向近50亿元,累计服务企业数量超万家、高校院所上千家,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累计超千万。组织举办第11届宝安创新创业大赛,吸引605个项目参赛,30个项目晋级市级行业决赛、10个优质项目冲关国家决赛,数量均居全市第三。通过创赛累计吸引落户优质项目23个,孵化企业12个,孵化数量全市各区第一。积极参与举办第26届高交会,大会吸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0家海内外企业和国际组织参展参会,其中世界500强及央企180余家,上市企业1000余家;累计入场观众40万人次,发布新技术新产品4300余项,项目签约869项,意向成交额超1200亿元。其中,宝安展区吸引人流量超10万人次,发布20项重大科技成果,达成意向成交额1.5亿元,并获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经济日报等主要媒体报道。支持举办2024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推动企业探寻新市场、捕捉新机遇、实现新增长。积极参与“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发展大会”,推介区内20余家企业集中展示最新灵巧手产品和技术。联合前海、深圳港集团打造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灵巧手专业园区,制定“三个一”引才留才产业服务政策,推动灵巧手产业集聚发展。二是建设高品质产业创新载体。全方位推进高新区宝安园区建设,积极对接市级主管部门,推动石岩智造城、燕罗湾区芯城两个片区纳入国家高新区范围。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高标准规划建设石岩智造城,强化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互联互动,推动共建“西丽-石岩-光明”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走廊。宝安国家高新区火炬纳统企业现有1951家,其中国高企业1422家、科技园区44个、各类创新平台99个,包括7个国家级孵化器和3个国家级平台。持续开展科技载体提升行动,培育更多配套设施完善、孵化模式成熟、运营管理完善的优质“科技桃花源”品牌园区,新认定汇智研发中心等“科技桃花源”园区17个,总数140家,为8500家入驻企业提供近12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贡献超20万个就业岗位。开展园区提质增效考核工作,评选13个优秀园区(共48个优秀和良好园区),其中稻兴环球科创中心作为宝安唯一一家上榜的深圳市特色软件名园,入驻企业230家,软件企业营收超63亿元。加快推进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建成运营,累计签约35家科技企业以及5家科研平台入驻。联合街道加快腾讯村片区环境整治提升,推动奋成智谷、朗峻广场等园区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集聚区,招引新入驻企业54家,累计超300家企业。三是全面推动科普教育纵深发展。发挥科协组织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建立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近2000场,全年服务近30万市民观众。支持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宝安中医院等单位开展各类科普活动项目43个,受众百万人次。定期深入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领军企业、中小学校园开展科普宣传,发挥学校、社区、工业园区基层科普主阵地功能,组织科普专家进校园、下社区、访园区,开展各类基层科普活动近200场。强化基层科普组织梯队建设,新认定区级科普基地11个、市级1个、省级2个,累计认定各类科普教育基地88个。联合承办广东省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宝安区获12个奖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发挥科普资源在义务教育的延伸功能,推动科普资源助力“双减”,为区内学生群体定制化提供科普研学项目,共服务40多个学生团体2000人次。围绕人工智能、航空科技、非遗文化、生物医学等前沿科学,开展全国科技系列科普活动超100场次,推动科技发展与科普教育双向融合,服务人次超4万。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的“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围绕广东省建设创新强省、深圳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宝安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宝安制造业优势和特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引领区。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创新网络。一是构建多层次的研发投入体系。支持营收5亿元的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研发,推动培育创新能力强、引领效应好的标杆企业。支持营收1亿-5亿元范围的专精特新企业,鼓励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推动在技术改造、新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引导营收较少或未开展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支持企业对接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横向研发项目,激励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比例不低于95%。二是支持各类科技企业设立创新平台。支持世界500强、央企以及链主企业设立的研究院或研究机构发挥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华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围绕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展大模型、智能算法等联创项目,支持中煤(深圳)研究院、万华深圳研究院,在煤基功能碳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细分领域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等,力争建设5个以上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围绕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装备与仪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集群,聚焦企业技术验证、中试熟化及二次开发试验、试生产等需求,支持创维、前海深港等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和成果产业化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开展中间试验、工艺验证、试生产等公共服务,力争公共服务平台数量达20家。支持企业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设立目标明晰、功能层级差异化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鹏鼎、拓邦股份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力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数量达15家。到2025年,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达750家。三是引导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着力围绕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科学仪器、医疗器械等产业链的堵点或卡点问题,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补齐产业技术短板。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各主体相互协同的跨学科跨领域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围绕技术瓶颈和特殊技术难题“发榜”,高校、科研院所“揭榜”,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攻关新模式。强化市区联动效能,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研发攻关项目,探索以产业化为导向的技术攻关机制,支持熟悉市场的科技企业、制定政策的政府部门,结合宝安发展特点开展项目“选题”,引导市级“定题”,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符合产业发展实际的联动攻关机制。力争2025年,开展各类技术攻关项目数量20项以上。

  (二)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制。一是支持高价值成果挖掘和验证转化。发挥创维车载超高清显示总成中试基地等平台资源优势,鼓励对技术经理人等转化人才的聘用、培养和激励,支持其结合宝安产业特点,重点挖掘和评估高价值成果和科研项目,开展科技成果筛选与培育、价值评估、知识产权布局与运营、供需对接、技术交易、合作交流、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对具有高价值专利或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参与概念验证、中小试等环节的资源投入,加快科研成果样机化、工程化、产品化,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开展验证并转化落地。到2025年,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10家。二是建立资源共享共用协同机制。引导欣旺达、鹏鼎控股、立讯精密、洲明科技、创鑫激光等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通过股权投资、渠道共用、要素开放等方式带动科技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生态,加速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意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鼓励电子材料院、南方工研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华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中煤(深圳)研究院、海大研究院等战略级产业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工艺验证、检测认证和试生产,加快带动科技中小企业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和迭代应用,力争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100台以上。三是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推广。支持在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组织实施应用场景与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企业先进技术迭代更新和应用推广。

  (三)建立企业发展、集群集聚的融合创新发展格局。一是引导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发展。强化市区联动,推动潜力企业获得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投资,引导商业银行提供科技信贷优惠。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专才专引,积极推介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平台资源,组织常态化技术供需交流会,提升中小企业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发动1000家企业向国高迈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财政补助等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在知识产权绿色通道、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开放政府应用场景、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产品应用体验展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发明专利、高水平人才团队和市场认可的新技术新产品,力争100家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化、200家企业向高成长企业跃升。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带动集群集聚发展。支持欣旺达、创鑫激光、兆威机电、瑞华泰、亚太星通、星际荣耀等集群龙头企业,发挥自身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吸引上下游企业融入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规模、整合集群技术实力、提升内部协作效率、降低产业链管理成本,力争打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四是构建各类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全力构建优势产业品牌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发力、未来产业有序布局的发展梯度。探索以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加快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集聚,推动补链、延链、强链,赋能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重点招引星河动力大型重载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能制造基地、耕宇牧星“一站式”卫星超级制造工厂及空天信息应用旗舰中心、四维测绘华南总部、追觅科技、灵巧手等空天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项目落地。完善集群产业政策体系,尽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产业等专项政策出台,提供全链条发展支撑要素,推动潜力集群创新能级新跃升。强化市区联动,用好新材料、空天技术产业等产业专项基金的产业赋能作用,引导投资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加速孵化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提升宝安产业集群全市品牌影响力。

  (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支撑发展体系。一是优化科技金融发展效能。开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空天技术等集群基金投资服务,助力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发展,推动孵化培育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提升集群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二是引育专业化的创新人才团队。聚焦产业链重点技术领域,加速高水平科研人才集聚。通过“人才+团队+项目”模式,以高端人才链整合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三是完善产业园区空间资源。整合140家科技桃花源创新空间资源,为重大投资项目招引、中小企业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等提供全方位的空间保障服务,实现好项目一定有空间可落。四是开展综合性科技品牌活动。高质量举办“科创宝安”、创新创业大赛、高交会等科技服务活动,加快宝安创新资源要素流通融合,服务初创企业安心发展成长,提升中大型企业市场竞争力。五是举办专业化的集群创新活动。发挥腾讯、华为等领军企业的行业风向标和资源整合作用,办好腾讯生态大会、华为生态大会、医疗器械展、人工智能大会等具有专业性的全球展会或论坛,加快提升引领和推动宝安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六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区科技馆品牌效应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加快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以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