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南山区应急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暨2023年工作思路

信息来源:南山区应急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3-02-14 18:0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区应急管理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三条工作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聚焦体系构建、立足能力提升,率先探索、先行示范,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级别安全事故,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持续压降,工贸、危化品等领域已分别连续7年、11年未发生安全亡人事故,城区消防连续4年未发生亡人事故,自然灾害实现“零伤亡”,应急管理绩效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城区安全发展成色更足、动能更强。

  一、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完善“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框架

  (一)强化顶层牵引。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出台区级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谋篇布局“5+3+75”重点工作体系,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责任田”推进工作落实。

  (二)拓展“大安全”格局。在全市率先组建成立区级建设、水上交通安全委员会,结合我区危化品大区、教育强区的实际,推动新组建成立危化品、校园安全2个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大安全领域“一综多专”格局。

  (三)落实“大应急”要求。重构升级二代应急指挥中心,探索打造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监测预警指挥、突发事件处置等为一体的应急管理融合指挥平台。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区级海上搜救中心,有效衔接“防”与“救”的链条,圆满完成“应急使命·2022”海上综合应急演练,有力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二、坚持问题导向,系统防范化解城区安全风险

  (一)压紧安全责任链条。在全市率先完成区级党政领导干部“两个清单”制定,明确新能源、平台经济、沉浸式娱乐场所等一批新领域、新业态安全监管职责,组织33个安全生产重点部门和8个街道办层层签订全区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狠抓企业安全生产三级责任人体系建设,强化监管执法和责任追究,落实“两法衔接”和“履职问询”。首次推动将消防、交警等驻区部门以专项评估单位形式纳入区级绩效考核范畴,树立“奖勤罚懒”工作导向,全链条杜绝“庸懒散浮拖”。

  (二)消除安全监管盲区。瞄准密室逃脱、快递外卖等新领域、新业态监管职责不清、边界不明等难点堵点问题,动态修订《党政部门职责规定》,着力堵塞盲区漏洞。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采用“局执法员+街道执法员+安全专家”的模式,对多发易发的重点行业领域率先开展集中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紧扣安全事故高发频发的重点行业领域,瞄准薄弱环节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总纲,在落实“规定动作”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持续充实拓展整治内容,落实“五个一”机制(一日一研判、一日一督导、一日一通报、一周一调度、一周一反馈),共检查各类企业50.7万家(次)、排查整改隐患30.2万处,推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区消防、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大幅出清,有效净化辖区安全环境。

  (四)强化安全培训“走过场”专项行动。组织全区一般生产经营单位10316家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走过场”自查自报,发现并整改隐患2.3万条,相关做法被市局列为整治工作亮点。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树立科技强安“南山样板”。一是城区安全风险“一网统管”。加快建立“1+8+N”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体系,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工作,联合区政数、住建等部门探索推进BIM/CIM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城区安全数字化治理新路径。二是破解安全监管难题。开展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探查建模燃气管道、输油管线等超2500公里。积极运用物联感知等技术破解电气火灾、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等监管难题,“三小”场所阁楼住人红外监测项目获评全市“十大安全实事”。三是提升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在大小南山、塘朗山布点建设“可见光+红外热成像探测仪”林火监测系统,实现重点林区全覆盖,建设水位监测预警、可视化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加快“智慧三防”“智慧森防”等特色N应用系统升级。

  (二)打造一专多能“南山铁军”。一是推进应急站点全覆盖。在全区65座应急管理站的基础上,落实建设标准化、绿色低碳化、智能信息化、管理人性化,改革创新经验被《中国改革报》刊登推广。二是推进队伍转型升级。启动区级应急处置大队筹建,加速推进“一专多能”、多灾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改革,已基本完成4座危化品站、13座森防站、8座三防站的专业化改造。三是启动“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项目。规范创建综合减灾社区,将专业化与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有机结合,提高应急动员效能,打造基层自救互救“生力军”。

  (三)擦亮法治护安“南山招牌”。一是筑牢宣教培训“主阵地”。对全国应急系统首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南山安全教育体验馆进行迭代升级,2022年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五星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南山区应急管理局被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评为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二是打造升级版宣教矩阵。推进8个街道结合辖区实际建设街道级特色分馆,打造“1个主馆+8个特色分馆”的安全宣教矩阵。三是培育浓厚安全氛围。《南山少年安全第一课》向全区中小学生展播,组织10837名建筑工人开展151场建筑工地安全专题培训,《安全骑行,从“头”做起》微电影获市级展播活动“一等奖”。四是强化宣教平台应用。发挥线上平台安全宣传作用,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广泛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

  四、坚持真抓实干,谋长远探索韧性城市发展路径

  (一)持续深化三防“四化”建设。及时调整三防指挥部组织架构,以责任化、信息化、便民化、标准化为抓手,建立3100人的区级三防责任人体系,并全部纳入“应急一键通”在线管理。优化升级监测预警系统,引入大水牛、水上救援机器人等高精尖应急装备。成功抵御龙舟水多轮强降雨、“暹芭”“木兰”等6个编号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实现“负一秒响应”和全区灾难性事故“零”发生,人民群众“零”伤亡。

  (二)锻造森林火险防火墙。常态化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巡排查和森防“五清”工作,今年以来累计出动3.7万人次现场检查场所1.5万场次,清理可燃物面积61.7公顷。加快推进全区森防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手段运用,推动西丽森防基地由600㎡扩充至1200㎡、森防队伍由15人扩充至36人。创新开发重点林区森防指挥作战电子地图,为前线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三)织密防灾减灾保护网。推进区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区级为主,区街共建、企业参与+企业代储”的物资储备新模式,科技赋能智慧化管理,构建“南-北-中”物资快拨“核心线”。推进38个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提质改造,创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6个、市级综合减灾社区38个,韧性城区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五、坚持凝心聚力,牢牢守住境外疫情防控“南大门”

  (一)坚守境外疫情防控阵线。勇挑深圳湾口岸属地现场指挥部、境外专班等多项艰巨任务牵头部门重任,搭平台、建制度、严现场、抓保障,牢牢守住我市疫情防控的南大门,取得了关联病例“零发生”、旅客管理“零脱控”、隔离旅客“零意外”、工作人员“零感染”的重要战果,主导的境外专班得到国务院、省、市多轮督导检查的高度肯定。

  (二)围住捞干扑灭本土疫情。2022年4月临危受命牵头组建南山区涉疫人员转运专班,开展本土病例密接、国内风险地区来(返)深人员等重点人员转运工作。立足我区实际,探索优化转运流程,发挥最大转运效能,经受住了多轮疫情冲击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历次疫情风险人员的大规模转运工作。

  六、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区应急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建立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抢抓“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机遇,稳步夯实韧性城区基层基础,坚持以改革精神、系统观念、务实举措,提速推进应急管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努力打造安全发展先行示范的南山样板。

  (一)聚焦于“统”,建立完善“大安全大应急”体系框架。一是推动“三委合一”。整合现有的区安全管理委员会、突发事件应急委、防灾减灾委,设立区级应急管理委员会,打通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应急管理,实现防抗救全链条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二是拓展“大安全”格局。加快完成区级校园安全、危险化学品等专业安委会组建,加强街道级安委办建设,完善大安全领域“1+N+8”协调联动机制,充分释放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条线部门的专业优势和街道的基层优势。三是落实“大应急”要求。加快完成区级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修编,调整优化38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升级二代应急指挥中心,打造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监测预警指挥、突发事件处置等为一体的应急管理融合指挥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区委区政府应急指挥调度机制,通过线上推演、紧急拉动、“单双盲”等形式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综合应急拉练,练好“分解动作”,提高战时临机决策、队伍协同联动能力。

  (二)立足于“创”,先行示范推动城区安全发展。抢抓“首批省级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创建机遇,瞄准“科技信息化、特色安全文化、综合应急力量建设”三大主攻方向,努力探索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引领意义的经验做法。一是用好科技信息化关键一招。充分发挥区位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推进“1+11+N”监测预警指挥体系本地化部署,以落实9大建设任务书为抓手,推动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加快构建“大数据在平台、N应用在部门”的综合监测预警指挥体系。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工作,与区政数部门协同推进建筑信息(BIM)、城市信息(CIM)等技术在安全应急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立城市安全数字化治理新模式。二是打造南山特色安全文化。迭代升级南山安全教育体验馆,针对不同受众制定特色化、个性化安全服务套餐,全面完成8个街道级特色安全教育体验分馆建设,推动宣传教育模式从灌输式、碎片化,向对象化、分众化转型。实施全民安全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打造“开学安全第一课”“全市首个安全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特色安全品牌。三是推进应急救援队伍改革。依托现有森防队伍组建成立应急处置大队,立足“一专多能、一队多用”,推进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向“多功能、智慧化、高效化”转型升级。聚焦“全灾种、大应急”建设方向,在对全区65座应急管理站实施专业化改造的基础上,加快推进21座“2.0”版本新建应急管理站布点建设,打造“5分钟救援圈”,全面构建网格化快速应急救援体系。

  (三)致力于“基”,筑牢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一是高标准推进“五基”建设。全面推进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重点实施基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增强执法队伍力量,提升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二是打造安全韧性城区。持续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和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建设,不断扩大“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规模,提高群众应急处置和社会动员能力,筑牢基层自救互救安全防线。三是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推动完善“区级为主,区街共建、重点行业企业参与+企业代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物储备、协议储备、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储备新模式。科技赋能智慧化管理,实现物资储备、分拨、调度全流程、全链条信息化管控,统筹提升城区应急救灾物资保障能力。

  (四)贯穿于“防”,推动事故灾害一体化联防联控。一是压实责任链条。推动制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瞄准监管职责不清、边界不明、任务交叉等堵点问题,动态修订《职责规定》。根据新《安全生产法》,按照业务相近原则建立新兴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确定机制,及时消除监管盲区。对事故调查严格实施“一案双查”,落实“两法衔接”和履职问询,倒逼责任落实。二是深化安全整治攻坚。坚持面上普查+重点详查,以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为总纲,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区消防、城镇燃气、危化品、地面坍塌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消除一批“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等典型隐患问题,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和重大危险源安全包保责任制,有效净化辖区安全环境。三是统筹抓好灾害防治。推进三防“四化”建设,落实风险隐患和责任人点对点挂钩的责任体系,优化城区易涝点、危险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等前端感知设备布局,推动灾害预警广播系统重点部位全覆盖。开展森防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强化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林区林火监测覆盖率,进一步完善阳台山等重点林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辖区森林防火形势持续稳定。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