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恰逢《“深圳梧桐山-香港红花岭”生态廊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一周年,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罗湖管理局联合主办“探秘深港生态廊道 共创深港生态一体化”主题活动,通过实地探秘与学术交流,深化对深港生态协同发展的认知。
实地探秘 触摸生态廊道的鲜活脉动
活动于上午9时在南门主入口广场启动。参与者乘车前往梧桐山南路科普站,途中开启“移动课堂”,导赏老师赵健详解深圳梧桐山与香港红花岭的生态渊源——两地山体本为一体,却因边防历史形成生态“孤岛效应”,并系统科普生态廊道的建设目标与核心价值,引发“深圳湾是否为生态廊道”“廊道与人类生活的关联”等热烈讨论。
抵达科普站后,导赏老师结合现场“深港生态廊道”科普牌,阐释廊道构建思路与生态监测要点,并通过有奖问答激发参与热情。梧桐山管理处叶丽敏副主任分享了景区在廊道建设中的实践成果,包括新观测到的马来豪猪、赤麂等野生动物活动情况,展现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随后的徒步环节以“移动自然课堂”形式展开,雨后山径草木青翠,飞瀑流泉与云雾交织成画,活动制定的徒步路径将沿途地貌、植被、动物与廊道建设紧密结合,让抽象的“生态”概念变得可感可触。行至五亩地——生态廊道重要节点,专家详解动物栖息环境与廊道功能的关联,并展示红外相机监测成果:涵洞口记录到马来豪猪觅食、赤麂活动等珍贵影像,直观呈现廊道对物种迁移的支撑作用。徒步终点为伯公坳哨所,参与者近距离感受深港边界铁丝网形成的“生态禁区”阻隔,深刻理解廊道建设对打破隔离的重要意义,众人合影留念定格这一难忘瞬间。
专业开讲 解码生态廊道的科学密码
下午,参与者齐聚梧桐山自然教育中心参加“筑梦罗湖 |探秘深港生态廊道 共创深港生态一体化”讲座。讲座伊始,现场连线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渔护署系统分享红花岭郊野公园生态保护现状、深港生态廊道建设历程及规划方向。屏幕两端的互动,不仅是对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一周年的纪念,更强化了深港生态协同发展的共识,为讲座奠定了坚实的跨境合作基础。参与者们通过实时连线,直观感受到深港两地在生态保护领域的紧密联系与共同愿景。
讲座中,赵健老师围绕“探秘深港生态廊道”主题,系统讲解了廊道相关的岛屿生物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知识,深入剖析栖息地碎片化的后果,并详细介绍深港生态现状及生态廊道选址情况。他以梧桐山为切入点,阐述其作为深圳生物多样性高丰度区,在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生态枢纽中的关键作用,解答了“是否需要建立深港生态廊道”“怎样建立梧桐山生态廊道体系”等核心问题,带领参与者走进生态廊道的科学世界。
互动环节中,参与者围绕廊道规划细节、跨区域协同保护措施等提问,专业人士结合研究背景提出独到见解,现场思想碰撞不断,进一步深化对廊道建设意义与实施路径的理解。
筑梦延续 共推深港生态协同发展
本次活动将专业知识融入实地体验,让参与者直观感受梧桐山-红花岭生态廊道的自然本底,深刻理解其作为物种迁移通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及区域生态一体化纽带的核心价值。参与者纷纷表示,将积极投身生态保护实践,期待更多自然教育与共建活动,彰显生态共建的长效影响力。
未来,深港两地将持续深化生态合作,以科学规划推动廊道建设,让深港生态廊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协同发展的典范,共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