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规划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深圳产业创新 > 政策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印发宝安区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新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5-01-22 15:21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区各有关单位:

  《宝安区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26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2025年1月19日  

宝安区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的行动方案(2025-2026年)

  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工作部署,立足宝安区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助力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及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市区联动、前海协同,结合宝安区机电一体化、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产业发展基础,推动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助力技术攻关,加快赋能“千行百业”。到2026年,引育3-5个行业龙头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600家,形成50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项目,带动人工智能产业突破550亿元规模,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成形成势。

  二、重点领域

  1.开展AI+产业行动。聚焦先进制造。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工业垂类模型,在产品研发创新、设备智能交互、生产管控优化、经营管理自动化等方面落地应用。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生产环节智能化改造,积极培育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打造宝安首家全球“灯塔工厂”;聚焦具身智能。围绕“大脑”“小脑”“肢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一批联合创新项目。推进灵巧手产业园建设,为企业提供灵巧手开源母平台技术底座,推动灵巧手整机产品开发生产。推动前沿人形机器人产线落地,实现人形机器人新的突破;聚焦智能终端。通过产品模式创新、应用场景联动、汽车数智化转型等途径,打造全身智能产品矩阵、全屋智能样板、全车智能应用标杆。支持企业大力开发面向终端设备的端侧AI、智能体等应用;聚焦科学研究。推动研发设计、应用研究等环节应用AI技术,提升科研效率,加速新成果涌现。加快“AI4S”项目落地,打造AI+科技应用与前沿技术分享中心。

  2.开展AI+城市行动。围绕城市治理。推动人工智能与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等场景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质量。建设AI社区试点,探索社区管理、治理、服务AI化。依托园区、校区、街区、院区等,打造一批AI应用示范样板;围绕消费升级。支持各类AI产品首秀、首发,打造AI产品体验、消费新场景。鼓励AI赋能消费领域,推动商圈引入智慧零售、智能查询、智能客服、智能管理等AI技术及产品,提升消费体验;围绕文旅融合。支持沉浸式交互、虚拟主持在旅游、体育等领域应用。整合文旅信息资源,拓展文化馆AI数字人功能,对接“宝安文体通”“i深圳”等文化服务平台,提供更智能化、更便捷的AI数字文旅服务。提供个性化行程规划和多语言服务,全力支持十五运会相关赛事举办。

  3.开展AI+民生行动。面向医疗健康。支持宝安区智慧健康数据中台建设及运营,推动医疗机构联合AI企业打造健康医疗数据库,促进临床数据科研应用。开放医疗场景,支持AI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建设AI医疗行业模型训练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面向教学教研。探索AI教育行业模型建设与训练,赋能教、学、管、评、测等各环节。加强教师AI技能培训,推出一批AI教育特色项目,打造宝安云端学校联盟,实现中小学AI教育全覆盖;面向政务服务。整合政府智算、数据、算法模型等资源,打造政务AI智能体,助力科学精准服务。完善智能化诉求处置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全程网办、全网通办”,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示范标杆和数字营商环境建设新样本。

  三、实施路径

  4.推动AI产品首用。聚焦新型智能终端设备、AI模型应用、具身机器人等产品类别,鼓励各领域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支持企业申报深圳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探索AI产品首用首试机制,鼓励在酒店、商圈、景区、教育、文体等领域率先应用。

  5.引育优质AI企业。建立AI重点企业培育库,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具身智能、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打造一批AI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巨人”-“独角兽”-“隐形冠军”发展体系;通过场景招商、链主招商、资本招商等方式,重点招引行业龙头、高成长型企业、创业团队,加强AI企业关联、丰富产业生态;支持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AI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编制,提升企业技术领导力。

  6.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承担国家、省、市研发项目;重点在算力、算法(模型、运动控制)、数据、整机、零部件、高性能材料等方向开展市区联动项目;推动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产业共性技术底座开发;鼓励企业研发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促进机器人协同工作;加快灵巧手研发试制,推动整机试用;围绕制造业典型场景,攻克分拣码垛、柔性装配等痛点环节。

  7.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加快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运营见效,依托领军企业核心资源,联合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落地10个以上联创新项目并实现产业化,服务1000家以上企业;依托北大科创园,链接北京大学“AI+新材料”“AI+生物医药”等院士团队资源、科技成果,建设成果转化创新中心,开展产品试制、中试验证、工艺熟化、小批量生产等服务;鼓励企业建设智能机器人检验检测平台,提供计量校准、认证评估等服务,助力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推广;推动建设国产AI测评中心,提供大模型性能及安全、智能算力、软硬件协同等全方位测评服务,打通“以评促用”生态循环。

  8.建设AI产业园区。依托前海湾、西丽-石岩两大市级人工智能集聚区,在宝中及大铲湾片区打造1-3个AI专业园区(楼宇),吸引优质企业、重点项目、优秀团队落地;在尖岗山市级重点软件集聚区,推动AI技术融入智能通信、虚拟现实交互、物联网、智能终端软件等领域;在石岩智造城,发挥“三城联动”优势,打造人工智能中试放大及规模化应用基地。

  9.强化企业服务。深化“三个一”企业服务体系、“105N”重点企业项目服务模式,迭代升级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虚拟园区),做强供需、融资、空间三大对接会品牌;面向数字技术领域,提供“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与企业入驻;依托“宝安发布”,建设AI新技术、新产品虚拟展厅,线上线下联动扩大AI企业市场影响力。

  10.加强金融赋能。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产业引领作用,积极争取“20+8”人工智能领域基金落户。充分发挥2支种子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赋能能力,进一步推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20+8”产业集群基金形成接续投资生态,吸引初创型、高成长型AI企业落地;探索政府、银行、保险和担保多方风险分担机制,推广“腾飞贷”“园区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充分发挥金融超市、金融驿站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加强对AI企业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11.强化协同联动。用好前海平台,对接港澳科创资源和产业需求,提升与港澳在AI领域的互联互通水平,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落地”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港澳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设AI研究机构,高水平建设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

  12.推出“两张清单”。动态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在制造、金融、医疗、教育、商贸、建筑、交通等领域挖掘AI应用场景,搭建供需对接机制,加快新品导入市场;动态发布应用案例清单,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推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标杆;鼓励企业申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深圳市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案例清单”等国家、省、市相关AI应用案例或清单。

  13.加大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产业联盟、龙头企业、科研团队,鼓励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携手前海,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建设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支持企业参与AI领域展会,推动各类有影响力的AI领域展览及会议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四、保障措施

  14.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宝安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工作,落实重点任务,做大AI产业规模;加强相关部门工作协同,明确工作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安全可信和创新发展并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

  15.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选拔评价、服务保障机制,集聚AI领域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育一批创业孵化、融资对接、法律咨询、科技推广等领域人才,促进AI产业成果转移转化,推动AI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