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公众对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提升?
答:这个问题跟我们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很紧扣的“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虽然我们深圳气象在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气象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大城市第一。但是跟党和政府、市民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早期预警上,我们深圳灾害的自然条件,应该说也不是特别好,因为我们濒临海洋,我们地理位置北面又有横岭,我们在大湾区各种灾害天气是频发的,我们还是要全力加强早期预警的能力跟水平。我认为我们在下面五个方面还是要继续加强:
1.消除气象监测的盲区,尽管这几年我们的观测整个体系也是发展的很快,但是我们还是存在不少的盲区,有客观很多的原因在里面,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比如说深汕地区特别合作区的站点布设密度不够,比如说气象监测设备经过多年,有一些有一定的老化需要升级。还有立体观测不足,地面不能代表高空,特别是海上还有供排,因为超强台风、极端暴雨都是从海上来的,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现在还要推进海上雷达的建设,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海上自有平台的雷达,来消除或者减少我们海洋监测的盲区。
2.修订极端天气的标准,预警信号发布制度经过了30多年变迁,随着极端天气的高发频发,极端天气预警的标准目前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一定完全适宜,我们也要修订相关的标准,发布极端天气预警服务的机制。
3.强化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联动,和应急局、水务局联合印发《深圳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指引》,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暴雨、强对流、高温等风险预警阈值和监测研判业务。
4.加强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研发,我们不仅让人工智能推进预报水平的提升,还要让人工智能来推进我们分行业、分区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针对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场景开发定量化风险评估,从而从“天气预警”向“风险预警”的升级。
5.加强基层气象服务的能力,深圳市没有区级的气象部门,对于基层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还要开展灾害的防御培训,提升基层自主研判和应急处置的能力。现在三防部门也在推进,因为在灾害来临之前基层能够自己组织,这些工作我们还需要前期的培训、前期通过提升他们的早期预警能力跟水平来强化我们基层气象服务能力,在极端天气高发强发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让城市更安全,让市民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