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朗山层林叠翠,西丽湖书声琅琅。在南山北,这片曾以荔枝林与湖光山色著称的土地,如今正以 “无界之城” 的姿态,铺展科技创新崛起的崭新画卷。
今年初,塘朗山间、西丽湖畔的深圳“机器人谷”星光熠熠,优必选、越疆、速腾聚创等明星企业在此集聚;近日,第二十七届高交会上,“模力营”AI生态社区11家高成长企业组团闪耀南山展区。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正以“无界共生”的独特逻辑,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一条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特色路径。
四链融合 让创新从“盆景”长成“森林”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无界之城”为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成“科创森林”茁壮成长。
——创新链筑基:硬核算力撑起科研高地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科教城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起以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区域实验室体系。国产自研的“鹏城云脑 II”连续斩获全球IO500总榜单十连冠、AIPerf500排行榜四连冠,彰显中国算力的全球硬实力。五年来,科教城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累计斩获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2项国家级专利奖。
——产业链贯通:全链体系打通转化堵点
科研成果要真正赋能发展,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南山区率先搭建全市首个政府支持的概念验证平台,目前已储备项目超300个、服务项目140余个。在此基础上,更布局18家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与13家中小试基地,构建起覆盖 “实验室—中试— 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
其中,速腾聚创的成长轨迹堪称“无界创新”的典范:10年前,哈工大(深圳)博士生邱纯鑫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开启创业;10年后,企业已成为“全球激光雷达市值第一股”,总部落户于母校对面的红花岭工业区,车载激光雷达累计交付量突破100万台。
在深圳“机器人谷”,每天都在上演着令人惊叹的“机器进化”奇观——机器人能像武林高手般完成前空翻,能化身咖啡师精准调制拿铁,更能在工厂流水线与工人默契协作……
创新喷涌背后,藏在“机器人谷”的生态密码中。众擎科技联合创始人姚艾文展示神奇“速度链”:“新产品图纸早间发出,傍晚样品已送回实验室。”在这条串联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留仙洞总部基地的创新走廊,“产业园即产业链,上下楼即上下游”的协同模式,让技术突破以天为单位推进。
——资金链赋能:耐心资本护航成长之路
硬科技的成长,离不开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
设立首期规模为2亿元的科教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成果转化3只基金,目前已完成超30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超1.5亿元,成功孵化出一批估值过亿元的硬科技企业,树立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行业标杆。
在西丽湖畔,“X-Day”这项被称作“科技相亲会”的路演活动,每月首个周四开展,集聚全国项目、投资机构、高校、银行等多方资源,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连续举办10场。
“X-Day西丽湖路演社打造‘投贷保+产学研’联动模式,让资本与创新‘火种’高效对接。”南山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X-Day西丽湖路演社已累计推动2500多次机构对接,助力17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累计超5.3亿元。
今年3月,《南山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发布。该方案以“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一笔钱、一场景、一条龙”为核心,打造覆盖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支持体系。
——人才链聚力:全球智慧激活创新动能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11月1日,百校大街·校友会馆正式启用。南山为全球校友建起一个“家”,完成一座城市对人才最深情的告白。目前,已有55所高校校友会汇聚会馆。
“校友,是大学的延伸,也是城市的财富。”曼彻斯特大学校友会广东分会会长陈秀盈认为,校友会馆将筑起一个校友精神与创新动能交汇的“雨林生态”。她认为,校友会是校友文化、校友经济的基石,能满足校友创新创业、资本合作、技术交流等多方面的需求。
五年来,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人才吸引力持续攀升:留学生规模从不足1000人跃升至近4000人,ESI 前1%学科数翻倍增长至78个,硕博学位授权点突破260个。如今,11.9万在校学生、1.7万教职员工与3600余名博士后在此汇聚,形成了多层次、国际化的人才梯队。
“十四五”以来,这份亮眼的科创成绩单印证“四链融合”的实践成效:科教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超80%、突破1400家,市级以上创新载体达830家,34家上市企业与151家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构筑起坚韧的产业生态。
空间革命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需要适配的空间载体作为支撑。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打破传统工业空间的布局逻辑,以 “空间集约、功能复合、产城融合”为导向,掀起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通过“工业上楼”“联合上楼”等创新模式,让有限的土地资源迸发出无限活力。
作为深圳的科创核心区域,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困境。为此,南山区率先探索“工业上楼” 模式,创造性地将生产空间“折叠”进高层建筑,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质的飞跃。全国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南山智造(红花岭基地),将46家企业的生产空间集中布局,不仅让用地效率大幅提升,更实现能耗下降15%,今年6月已入选深圳首批集约用地十大典型案例。
这种空间重构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更早之前,南山在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的“联合上楼”实践,已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至传统招拍挂方式的10倍以上,并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47条” 之一。2024年推出的百旺信及周边园区连片改造项目,更升级为“工业上楼”2.0版本,为企业提供“定制版”生产制造空间,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空间供给。这些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产业发展与空间不足”的矛盾,为高密度城区发展高端制造业提供全新路径。
科创生态的构建,离不开生产、生活、生态的 “三生融合”。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在空间规划中,打破了产业园区、高校、居住区的孤立布局,构建起功能复合、宜居宜业的创新社区。2025年建成投用的南山智城,作为南山区政府统筹规划的规模最大创新型产业用房项目,集商业、研发、娱乐、文化、居住于一体,已与NBA Hoop Park深圳南山智城馆完成签约,将释放超100万平方米“智”系优质空间。
在留仙洞片区,历时6年建造的大疆总部“天空之城” 与不远处的百旺信制造基地遥相呼应,缩短了研发总部与生产线的物理距离;云科技大厦、创智云城等标志性楼宇拔地而起,传音控股、天珑移动、深信服等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完善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模力营”负责人贺飞说,“模力营”AI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超5万平方米创新研发空间,更给予入驻团队最高两年免租优惠,让创新团队“轻装上阵”。
湖畔文化 让生长自带温度
创新的终极密码,藏在人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中。
西丽湖孕育的 “无界共生、创新创造、宜居宜业” 的 “湖畔文化”,恰似有温度的土壤,滋养着每一颗创新种子。
“加速科学发现,定义产业未来。”11月15日,2025西丽湖论坛如期启幕,以“AI for Science”为核心锚点,奏响前沿科技与产业变革的交响。
开幕式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揭牌,北京大学 “博雅 AI4S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启动,深圳大学城国际校区一期交付协议签署,一批重大成果集中发布。历经5载沉淀,西丽湖论坛已从单一交流平台成长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与北京、上海的科创论坛形成三足鼎立的开放格局。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教资源最集聚、知识密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这里有1500余家创新载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所高校、9家诺奖实验室、超620家各类创新载体,深圳60%以上高层次人才。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雷尼尔效应”,由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提出,指的是当地雷尼尔山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很多教授留在该校任教,而放弃了去其他高校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雷尼尔效应”告诉我们,美丽的风光、亲和的文化氛围,能够发挥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作用。
西丽湖畔亦然。今年2月22日,环西丽湖绿道(碧道)全线贯通。一条绿道串联城市、村落、山林、水系,促进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
有院士表示:“这条绿道就像创新的催化剂。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偶遇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交流想法,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环西丽湖绿道宛如科教城的“活力花园”,巧妙串联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区,加速知识、人才与技术的流动。
而西丽高铁新城的建设,更以深圳最大高铁站为枢纽,加速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持续提升一座创新能级。
从改革开放“开山炮”的发源地,到“无界之城”的创新高地,深圳南山正以“无界之城”“四链融合”的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西丽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