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新华社:扬帆奋进绘新篇——深圳全面纵深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1-08-19 12:0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2年来,深圳56项重点任务中9项已经完成、43项取得重大进展,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不断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深圳,又是深圳!

  今年以来,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领域,“创新之城”深圳采取的改革举措,频频登上“热搜”榜。

  ——个人可以申请破产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发布,今年35岁的梁文锦7月个人破产重整计划得到法院批准,直言“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有了缓冲的空间。”

  ——提出“大学区招生”“教师交流”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被认为是落实“双减”的配套举措,有利于更加均衡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重拳规范大数据“杀熟”等乱象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强化对个人数据的保护,自然人可以拒绝数据处理者对其进行画像。

  ……

  “一条条切中要害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举措,让深圳成为‘顶流’城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网红”的背后,是深圳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程的不懈努力。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意见发布后,深圳制定形成近中远期相结合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推动各项战略任务落实落地。

  截至目前,意见提出的56项重点任务,推动注册制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9项任务已经完成;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5G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等43项任务取得重大进展;4项任务持续推进。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新使命新任务。截至目前,首批清单40个事项中有8个落地见效、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

  “经过两年真抓实干,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王伟中说。

  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2年来,深圳依托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创新平台,正在“创新链条”上爬坡跃升,助推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虽是事业单位,却实行市场化运行模式,不设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实行“重点项目+前沿探索”双轮驱动……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鹏城实验室,是深圳市超常规布局的重大部署,将面向全国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深圳还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强基方能健体。源源不断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带来了成果转化和市场订单。

  在TCL华星工厂,一个个高端大尺寸显示屏,正从液晶面板生产线生产出来。“我们现在订单满,产能足。”TCL华星首席运营官赵军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统计数据显示,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5630.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3%,增加值增长13.0%。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高、增速快,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体现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明显。”深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设民生幸福标杆

  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4万座,出台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1.7万套……

  2年来,朝着建设民生幸福标杆目标努力,深圳从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出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今年上半年,深圳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分别增长41.5%、53.3%、22.3%、19.6%。

  8月5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等37位港籍医生获得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正高级职称证书。

  “香港与深圳毗邻,两地在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领域却是不同的评价体系。”卢宠茂说,现在这个壁垒打通了,希望未来能更好地服务大湾区的患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深圳在推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要走在时代前列。”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表示。

  勇立潮头、先行示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正在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新闻链接.gif

央媒省媒聚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成就: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两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纷纷推出重磅报道,聚焦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取得的成就。

  人民日报:深圳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圳加快建设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文章称,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这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坚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出实施创新发展“五大行动”,深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文章列举了一系列深圳重大创新载体和创新举措,从“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提升创新硬实力”“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提升创新驱动力”等维度展示深圳创新能力,并用深圳上半年经济数据说明深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势能持续增强。

  新华社:扬帆奋进绘新篇

  新华社18日发布文章《扬帆奋进绘新篇——深圳全面纵深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民生幸福标杆”三个角度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果。文章称,勇立潮头、先行示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正在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文中提出,两年来,深圳依托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创新平台,正在“创新链条”上爬坡跃升,助推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同时从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出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朝着建设民生幸福标杆目标努力。

  光明日报:将改革创新刻在心底

  光明日报在头版发文《将改革创新刻在心底——深圳以“百名干部破百题”推动改革迈向深水区》,肯定了深圳在改革中创新成色不减,发展势头稳健,先行示范效应明显。文章称,建设先行示范区两年来,深圳蹄疾步稳、多点突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首批清单细化分解的122项改革任务中有60项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章关注深圳“百名干部破百题”专项行动,重点介绍了深圳在国际投资仲裁、外籍人才服务、土地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的改革举措。文章认为,“百名干部破百题”专项行动建立了推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全市党员干部团结一心,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集中攻关国家、省、市事权纵横交错的一些改革领域和重点堵点难点。

  证券时报: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证券时报也在头版发文《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文章称,试点实施以来,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和跟踪指导,深圳市周密部署落实,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过半任务陆续落地见效。文章引用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观点: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制度创新成果正在形成。

  文章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深圳的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于近日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圳社会建设事业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此外,文章还提及深圳在要素市场改革方面的举措,如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抓好改革专项工程,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另外,8月17日起,瞭望智库推出“深圳上半年经济观察系列报道”,从企业、工业、服务业、需求侧、创新、质量六个视角展示深圳经济发展情况。17日、18日连续推出两篇文章《从“企业”与“工业”视角看深圳经济的“活力与韧劲”》和《从“第三产业”与“创新”视角看深圳经济的“实力与动力”》。

  南方日报:扛起新使命 跑好第一程

  南方日报在头版发文《扛起新使命 跑好第一程 深圳五方面47条先行经验全国推广》。文章指出,当下,深圳正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全力推动一批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奋力跑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程。战鼓声声催人进,不待扬鞭自奋蹄。先行示范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背后,一桩桩重大事项、一个个重大平台、一件件重大改革快速起步、快马加鞭,让人们对深圳这片改革发展热土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

  文章从“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先行先试续写‘春天的故事’”“做好民生幸福的时代答卷”三个方面展示深圳在创新、改革、民生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文章称, 深圳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这既是对深圳创新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深圳继续敢为人先、先行示范的鞭策。

  羊城晚报: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羊城晚报也刊发《深圳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文中提出,深圳系统性重构创新体系,“筑巢引凤”聚英才,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文章称,两年来,深圳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正是这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赢得创新之都的美誉,助力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

光明科学城: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沿途下蛋”融合发展

转存图片
建设中的光明科学城。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张龙贵博士向记者和盘托出在这里运营企业的感受:一是能够共享实验仪器,便于招揽人才;二是方便学术交流,打通了多学科交叉通道;三是提供消防、安监、环境保护等一揽子解决方案,降低了初创企业运营成本,便于企业轻装上阵。

  深圳厚存纳米药业有限公司(简称“厚存纳米药业”)是首批入驻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的24家企业之一,张龙贵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厚存纳米药业致力于建设纳米递送、mRNA(信使核糖核酸)合成、疫苗转化三大平台,以自主创新研发的LLLRNA纳米递送技术为核心,促进中国在mRNA领域的发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厚存纳米药业借助自主研发的纳米制剂研发平台,与国内知名医药企业联合立项,再次得到风投的青睐。

  张龙贵所在的企业成长沃土——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正是光明科学城通过“集聚基础研究机构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产业创新中心促进原始创成果转化能力”、“打造专业特色园区加快未来产业培育水平”,全面打通从“0到1再到100”的创新生态链条的一个浓墨重彩的注脚。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集聚24家新锐企业

  记者从光明区科技创新局了解到,2020年3月31日,光明区政府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就选址光明区卓宏大厦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签署协议。同年6月该项目获深圳市发改委批复,项目概算批复金额为9216万元。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道: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将深圳合成院应用研究板块与初创企业的空间距离压缩为零,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从而缩短原始创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创新中心探索性打造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在空间上有机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创新性打破“从0到1再到10”的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健全深圳合成生物学(又称工程生物学)领域的创新生态链,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速跑”提供助力。

  创新中心招商引资一年来,已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的数十家合成生物领域高技术企业申请入驻,由科研界、企业界和资本界国内外顶尖专家组成的企业遴选委员会择优引进落地。截至2021年6月底,已引进领域内优秀企业24家,正在遴选企业12家。创新中心重点布局“医疗健康”、 “食品、饮品等消费产品”、“材料化工”、“物体设计与自动化平台”、“DNA和RNA合成”、“动物平台与服务”、“诊断、检测设备与技术”等8大赛道,拟入驻企业融资总额近14亿元。

  着力实现创新创业创投三创合一融合发展

  脑科学被誉为人类探索自身和自然界的最后疆域。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肩负着牵头建设全国首个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创中心”)的重责。

  脑所所长王立平研究员认为:建设脑创中心有利于构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巩固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脑创中心是我们进一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市场发展需求,是对深圳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布局。建设脑创中心,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城市创新创意能级。

  王立平表示:脑创中心不是在深圳产业发展已有基础和模式上的重复和堆砌,而是要开展原始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有机融合。脑所非常专业,前沿、前瞻,汇聚国际优质创新资源,能够判别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能够通过人才、设施、技术和国际资源等,为产业提供共性的技术支撑。肩负服务国家战略使命,通过光明科学城建设、脑创中心建设,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行探索努力。脑所的使命就是持续建设完善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聚集效应”的闭环,实现创新创业创投三创合一融合发展。

  选址光明区新湖街道滨海明珠工业园的脑创中心即将建成投用,王立平透露,从脑所牵头在光明科学城落地的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脑科学技术产业创业中心,将实现“0到1”的产业孵化;而从脑创中心这一孵化器到产业园,将实现“1到10”的产业壮大。未来精彩可期!

  在全面建设光明/科学城的宏大背景下,产业平台进一步集聚: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纳入国家发改委推广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47条清单,完成4批24家企业遴选入驻,集聚未知君生物、森瑞斯生物、赛桥生物、厚存纳米药业、臻合智造等高成长性企业;脑科技领域恩辑生物已完成融资1.12亿元,正在开展重大脑疾病的基因编辑模型创制和基因治疗手段开发。深圳湾实验室短时间聚集了800多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在合成生物、脑科学等领域开展前沿交叉学科技术研究,催生了企业孵化、技术服务功能;神经科学研究院正加快研发全球首套研究人脑结构功能的14T磁共振设备。产业政策加紧出台:合成生物政策已完成合法性审查,首年扶持力度约2亿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支持政策预计年内完成编制和审查。空间支持日趋完备:拟定合成生物产业园院地合作框架协议,已吸引60多家企业,脑与类脑智能产业园也即将落地,现已聚集项目技术团队和企业30余家。

  围绕光明科学城建设,只争朝夕:出台合成生物及脑科技专项支持政策及发展规划;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专业园区,加快挂牌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及脑与类脑智能产业园,建立产业链创新链“双链长制”工作制度,以合成生物和脑科学为示范打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链。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