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办学7年便取得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和智力支撑。在学生培养方面,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544人,已毕业学生3800多人。这是新型办学模式创造的奇迹。昨天,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工委负责人率队前往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及问题,使大学城在良好的机制下稳步发展。
深圳大学城是2000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的,对照当初创办的总体方案,大学城在学科领域、招生规模、经费投入和管理运行模式方面,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学生培养方面,至2007年底,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544人,其中博士生793人,硕士生4751人。硕士专业方向80个,博士专业方向63个,同时也是我市最大的博士后工作站,基本覆盖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已毕业学生3800多人,约40%留在深圳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大学城取得了不少重大发现和攻关成果,世界最高科学杂志《Nature》2006年6月发表了黄来强教授等撰写的《传粉:兰花的自发受精策略》,实现了深圳科学家在世界顶尖刊物发表论文的零突破,且被评为2006年世界和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重大科学进展之一,并被收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磷酰化肽类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此类衍生物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申请6项发明专利(1项已获得授权),已在基因bank上发表三个新基因序列。超级杂交水稻重点实验室(袁隆平院士在深圳的分室)研究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效营养抗虫的超级杂交水稻;能源与电工新技术实验室成功完成青藏铁路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物流仿真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建成了国内一流的物流工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获得了物流领域最高奖——中物联科技进步一等奖。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大学城建立了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将自己的智力资源渗透到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为政府决策、企业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支撑,如,清华深研院与福田区合作组建“深圳清华数字物流与智能运输联合研究中心”研发基地,与各区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市发改局、规划局共同开展城市修编重大课题,与宝安区政府联合成立的“宝安——清华循环经济创新中心”;北大深研院承担的市政府委托课题——空气污染控制规划研究、城中村改造规划工程研究,南山区政府关于西丽水库面污染控制规划研究,深圳市国土资源调查及综合评价、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等;哈工大深研院承担的罗湖区中水处理与回收利用项目等,都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
然而,深圳大学城在办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负责人表示,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并发挥人大的作用,促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