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正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今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可能陷入全面衰退,全球经济将明显放缓,危机的严重后果还可能进一步显现。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危机的冲击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并有向劳动就业等社会民生领域扩散之势。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新形势下,外向型特征突出的深圳经济面临空前的压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中国的考验一定程度上才刚刚开始,对深圳的影响和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今年将是比去年更加困难的一年。
挑战严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崇高。要应对好深圳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推动深圳新一轮科学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寒冬”中看到“春天”,切实做到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危机之中蕴含的难得机遇用好、用足、用活。那么,给深圳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考验的新形势、新挑战,蕴含着哪些新机遇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的新机遇。这场危机在对经济发展带来全面考验的同时,对落后的生产力、过剩的产能、不符合科学发展模式的产业更是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而先进的生产力、结构优化的产业则可以逆势向上、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为我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速淘汰落后生产力、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难得机遇。事实上,在这一轮市场波动的“大浪淘沙”之中,虽然我市一些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成本,市场应变能力不足的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但那些以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为特征,采取高端竞争模式的企业,在危机之中反而优势凸显、逆势上扬。这给全社会上了生动的一课,使人们对发展模式转型的认识更加统一,推动转型的方向更加明确、要求也更加紧迫了。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因势利导、趁势而上,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发展模式转型,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为深圳的未来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二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机遇。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深刻调整,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国际市场重新洗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移等蕴含了大量宝贵的机遇。只要深圳充分发挥技术实力强、产业配套完善、市场辐射面广的优势,早作准备,就一定能在承接新一轮高端产业转移中抢抓更多机遇。同时,在危机的冲击下,不少国外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态度和意愿发生重大转变,国际人才的流动性也明显增强,深圳企业获得国际性资源的选择增多、质量提升、成本降低。这正是深圳企业加快“走出去”,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国际技术、人才、品牌、市场、股权或企业的黄金时机。此外,危机的冲击,也为深圳企业大力拓展内需市场带来了新契机。近期中央和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大规模的扩大内需投资计划,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也加快启动,深圳的电力、智能家电、通讯设备、医疗器械等产业将是扩大内需计划的直接受益者,相关配套企业也将间接受益,为“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优质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美好的市场前景。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每项重大改革的推进都很不容易,而国际金融危机让人切身感受到一种“生存危机”,形成了加快改革的倒逼机制,有利于冲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也有利于统一思想和减小改革阻力。同时,这场危机也为推进改革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危机造成宏观经济急剧波动的风险,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经济调控的体制机制带来了新课题;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对我们建立健全有利于搞活企业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课题;经济波动在人口、治安、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对我们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再加上,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央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新举措,对地方推进改革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只要我们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攻坚,深圳就一定能够继续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
四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从产业层面看,危机的冲击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使一大批低端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集中调整,客观上为产业发展的高质转化、产业结构的高端转变腾出了宝贵的空间和资源。从企业层面看,促进了企业的自发升级。这场危机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示范课,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推动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将大大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研究开发、品牌经营投入,形成以技术和品牌升级促进产业升级、以企业自发调整推动产业整体转型的良性循环。从政策层面看,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有力推动。新形势下,国家和省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密集推出和实施,特别是企业所得税法对高新技术产业的15%优惠税率、研发费用150%的加计扣除、增值税转型改革等,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有力的政策推动,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深圳无疑是重大利好。
五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加强区域协调、共同应对危机成为必然的选择。近期APEC各成员国对避免新增贸易壁垒和出口限制措施作出承诺,中日韩三国发表了共同抵御全球经济危机的宣言、同意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并可能采取进一步合作措施,这些都为深圳开展区域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近期中央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台地区和港澳台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尤其是中央支持香港的14项措施,允许在香港以人民币结算,加快涉及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提出“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为深港加强金融合作、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共同发展“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特别是,国家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在应对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制定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给珠三角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珠三角地区新一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即将全面启动,我市境内城际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国省干道网、地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速,特区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也将空前加大,这将给我市加快城市功能升级、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契机。
总之,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危”中有“机”。在这场严峻危机的挑战面前,信心是第一位重要的因素,丧失信心比危机本身更加可怕。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历程,深圳也曾受到过各种风险和危机的挑战,但历史证明,一次又一次风险和危机的挑战,都成为特区加快发展转型、推动改革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重大契机。这是因为,29年来特区广大干部群众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饱经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已经锤炼出敢闯、敢试、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独特品格,形成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勤奋务实、勇于胜利的城市精神,这是深圳战胜一切风险与挑战的制胜法宝。当前,我们遇到了一场新的考验,在战术上必须重视这场危机,在战略上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实现GDP7807亿元,同比增长12.1%;2009年我们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初步确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GDP同比增长10%左右,人均GDP增长9%左右。我们坚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中央和省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有过去29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务实敢闯、勇于创新、富有创造活力的特区干部群众,深圳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成功应对这场危机、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经过这场危机的洗礼,深圳一定会根更深叶更茂,一定会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原载: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2期 作者:刘玉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