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14-06-05 09:41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了!”昨天上午,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长许勤高兴地宣布了这一好消息。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为一个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的城市,深圳申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历时四年,这也是我国的第四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和上海张江这三个示范区不同,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面积397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市10个行政区和新区的产业用地,相当于近35个深圳高新区,超过了原深圳经济特区面积,可以说是再造了一个“科技特区”。

  批复明确了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定位——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和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努力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

  在具体政策方面,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参照执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同时,支持深圳市结合自身特点,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深港经济科技合作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记者了解到,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支持政策包括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税收优惠试点、股权激励试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改革试点、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等六方面。

  批复同意成立由科技部牵头的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各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支持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以城市为单元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此前三个示范区“一区多园”模式的升级版,更加突出城市创新空间上的集约集聚、技术和产业创新上的协同协作,其核心就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意味着深圳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这也为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的打造注入强大的动力。

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有“深圳特色”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这必将对我市的科技格局,带来喜人的变化。

  示范区面积超原深圳经济特区面积

  国务院批准深圳建设的示范区面积为397平方公里,相当于近34.5个深圳高新区,涵盖了我市10个行政区和新区的产业用地,超过了原特区面积。同时,这也是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据了解,以城市为单元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目前我国“一区多园”示范区建设模式的升级版,其核心就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时4年的申请,深圳最终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显示出国家对创新的重视,也说明深圳是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自身的发展升级,也需要创新,创新是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的要求。”

  深圳大学教授钟坚认为,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上海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上述示范区,“自主创新”的整体氛围在深圳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事实上,在申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深圳一直以示范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大幅增强创新能力。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万亿元,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耗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降至0.428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降至13.2立方米。

  示范区将提升产业生态

  据了解,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享受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支持政策,包括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税收优惠试点、股权激励试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改革试点、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等六方面。

  对此,郭万达认为,以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深圳的科技创新可望获得特殊政策的安排。这将对深圳的创新生态环境、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都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一种创新,都是观念到制度到配套的组合,不可或缺。”他认为,创新生态链条是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部分,示范区对深圳的影响,不是局部的,是全产业链的;不是某一个区域的,是整个城市的;不是现在的,更是着眼于未来和全球的。

  实际上,创新生态链在深圳已有生动的实践演绎:因为光启,带动了深圳在超材料领域的布局;因为华大基因,带动了我市在基因测序上的布局……超前的产业布局目光,为深圳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目前深圳已经有产业规划,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重点相吻合。去年底,深圳更是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确定了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和海洋产业。

  专家分析,将产业和示范区建设结合发展,将是示范区为我市高科技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深圳应该重点布局在能产生重大科技发现的领域;立足原创性发展,以科研带动新的产业;立足于实验室、研发机构等能对产业带来重要影响的领域。

  在深港经济科技合作方面前景广阔

  除了享受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的各项政策及其配套措施之外,国务院还特别支持深圳结合自身特点,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建设新型科研机构、深港经济科技合作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专家认为,这其中颇多回味之处。

  例如,在科技金融方面,我市已经在2012年建立了全国首个科技金融联盟;同时,在科研经费发放上,积极探索银政企合作的模式,改变传统的科研经费的发放方式。

  又如,新型研究机构目前已成为深圳基础科研发展的亮点,以光启、华大基因为代表,新型科研机构不仅是原始创新的尖兵,更积极致力于产业化。目前,全市有新型研究机构115家。

  再加上深圳位于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最为活跃的珠三角,交通便利,创新要素积聚没有硬件障碍。由于有临近香港的区位优势,示范区在深港经济科技合作方面前景广阔。郭万达认为:“前海带动了深港在服务业的合作,利用示范区,将带来更多的科技创新的合作。香港开放,全球创新资源齐聚,而深圳高科技集群发展得很好。”

  这意味着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创新生态的构建,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什么

  根据相关批复,我国各自创新示范区基本参考的相关创新政策,具体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中按规定核定间接费用、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等。

  在深圳之前,为扩展发展空间,我国各自主创新示范区均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比如,北京中关村的空间格局就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延庆园等16个园区,488平方公里;上海张江也包括“一区十三园”的296平方公里。

  深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学者评论这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探索,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纵深方向,关系到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李舒瑜)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之路

  2009年3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我国成立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09年12月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011年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上海张江的两万多家企业中,世界500强就有200多个,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

  2011年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

  国务院批准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至此,全国形成“3+1”试验示范区序列。

  2014年 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务院批复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目前我国“一区多园”示范区建设模式的升级版。这种模式将更加突出城市创新空间上的集约集聚、技术和产业创新上的协同协作、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整合集成、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融合互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上的优化联动,其核心就是构建起完善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