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百个暖心项目多领域编织城市幸福网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5-11-03 12:3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市民满意项目”分享会现场。


现场观众体验智能助行机器人。

  日前,深圳书城中心城洋溢着温暖而热烈的氛围,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市民满意项目”分享会在此举行。现场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都写满期待与感动,眼中闪烁着对优秀公益项目的敬意与赞许。

  自2003年启动以来,深圳关爱行动已陪伴特区走过二十二载,诞生了3.8万场爱心活动、2800多个爱心项目,共吸引上千万人次参与。这二十二年,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攀登高峰的历程,也是城市爱心持续汇聚、温暖传递的生动见证。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照亮整座城市的温暖之光,深圳关爱行动已发展成为一张亮丽的精神文明名片,深深融入城市发展基因,成为深圳人引以为傲的精神标识。

  本届推选出的100个“年度市民满意项目”,是从众多公益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代表。它们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深圳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对民生关切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执着追求。这些项目覆盖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教育赋能、健康守护、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禁毒守护、艺术惠民、退役军人关怀、残障人士就业帮扶等众多领域,共同编织成一张细致而温暖的关爱之网,让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被温柔包容、坚实托住。

  活动现场,深圳市关爱办宣布成立“深圳关爱行动顾问团”,并为首批成员颁发聘书。 顾问团由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组成,他们将汇聚专业智慧,为关爱行动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项目更科学、更精准地服务市民需求。

  科技赋能银色年华,智慧守护幸福晚年

  在分享会现场,年度市民满意项目“爱无止境 助您前行”项目让观众感受到科技与人文融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项目所依托的智能助行机器人融合传感技术与算法算力,基于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专为脑卒中及髋关节力量不足的老年人提供步态康复训练,锻炼用户的平衡能力与相关神经肌肉功能,从而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项目执行团队还同步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与情感支持,缓解老人焦虑、增强康复信心。目前,“爱无止境 助您前行”项目已覆盖13个社区及养老机构,累计为360位老人开展助行训练,智能助行机器人也被纳入深圳市第十五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2025年深圳技能大赛——“南粤家政”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成为竞赛实操考核辅具。

  “能感觉到一股力量在帮助腿部发力,让走路变得更省力。”看着现场试戴产品并给出肯定的市民,项目负责人吴丹丹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我们服务的许多老人行动十分不便,难免感到无助。但科技正悄然改变现状。我看到老人穿戴机器人后,从依赖他人搀扶到能慢慢独立行走——每一小步,都是生活质量的跨越,重获的是生命的尊严与自主生活的希望。”

  空间再造,国内首家地铁站运动馆让城市“边角料”焕发光彩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年度市民满意项目“黄木岗运动馆”项目,为公共空间创新利用、全民健身推广、文体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路径。

  黄木岗运动馆位于黄木岗地铁站负一层,是国内首家建于地铁站内的运动馆。这里原是一片约11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经深圳地铁集团改造后,“变身”为3片羽毛球场、3片桌球场和1片匹克球场,自去年10月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体验,周末场地预订率经常达到100%。

  该运动馆为何如此受欢迎?项目负责人何娉婷揭示了三大原因:

  在地理区位方面,站台与运动场仅相距50米,将交通枢纽与运动场所有机结合,既借助地铁人流优势稳定客源,又精准匹配都市人群碎片化健身需求。

  在运营管理方面,运动馆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市民可通过“深铁文体通”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查询场地空闲情况、在线预订、购买运动课程,并参与线上社区互动。运动馆线下配备专业教练团队与服务人员提供现场指导、设备租赁等一站式服务。

  在空间利用设计方面,黄木岗运动馆注重实用与环保的结合。羽毛球场地铺设专业地胶,有效降低运动中的滑倒、扭伤风险;专业级高照明系统采用无眩光设计,结合中庭天窗引入的自然光,使日间照明80%依赖自然光源,光线均匀柔和,既避免视线干扰、提升运动体验,也节能降耗。此外,场馆还配备了充足的座椅与充电设施,为运动后的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从车辆段上盖板到桥下空地,从站内闲置廊道到屋顶空间,这些城市‘边角料’在我们眼中,都是可滋养民生福祉的‘金土地’。”何娉婷进一步指出,“未来,我们将把‘地铁+运动’模式逐步复制到深圳地铁更多站点,让市民足不出站即可享受运动便利,使地铁空间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

  万份“新手父母成长包”,从“新”开始用爱陪伴

  每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都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同时也伴随着迷茫与困惑。而由深圳市妇联于2023年策划推出的“新手父母成长包”年度市民满意项目,则旨在为新手父母们提供专业的指引和贴心的关怀,填补育儿知识的空白和经验的不足,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新角色,科学陪伴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

  打开“新手父母成长包”,里面装着三份特别的礼物:

  第一份是《0-3岁家庭教育要做的100件事》。从日常呵护到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再到传统节气亲子玩法,这本书不仅凝聚了专家智慧,还征集了深圳100多个有娃家庭、40多位家庭教育讲师的建设性建议,是“共创”的产物,就像一位贴心的“育儿顾问”。第二份是《家庭手账》。这本手账不仅像一个“时光宝盒”,用于记录孩子成长中的动人瞬间,更梳理汇总了政务办理指引、早期养育知识、深圳医疗资讯等资源,以二维码形式呈现,家长扫一扫即可获取。第三份是一个实用的家庭育儿包,内含由爱心企业捐赠的纸尿裤、柔湿巾、柔纸巾等新生儿日常必备用品。

  截至目前,项目已在全市设立18个宣传展示点,涵盖市、区妇幼医院以及各区的社区家长学校示范点,累计发放12518份成长包。在发放实物的同时,项目还配套开展婴幼儿科学养育系列讲座10场,并积极拓展线上服务,通过录制视频、发布推文等方式,为新手父母提供持续、便捷的育儿支持。

  为深圳关爱事业注入专业智慧,续写“圳”爱篇章

  为进一步提升深圳关爱行动的专业水准、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其在深圳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深圳市关爱办组建了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学研究、公益慈善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关注社会建设、富有经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组成深圳关爱行动顾问团,旨在以各界智慧与力量,为关爱行动的深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顾问团成员分别为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文明办原主任陈庆澜,全国道德模范、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政协深圳市第七届委员会委员、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傅鹤鸣,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倪士光,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影响力。未来,他们将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关爱行动出谋划策,推动关爱行动在项目策划、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更加科学、高效,让关爱行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分享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展望未来,深圳关爱行动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持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创新参与机制。它将积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无论是企业、社会组织,还是普通市民,都能在关爱行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深圳关爱行动将共同书写更多感人至深的“深圳故事”,让关爱之花在这座城市持续绽放,让深圳“关爱之城”的美誉传遍四方。在未来的日子里,深圳关爱行动将继续陪伴着这座城市,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为市民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