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十五运会粤港澳赛区火炬传递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据悉,火炬传递将于11月2日上午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城同步开启,共设200棒(每城50棒,每棒50米-100米)。
11月2日9时,深圳莲花山公园将举行火炬传递启动仪式;9时30分,其他三城同步起跑。活动结束后,四城火种将送回广州,当天下午5时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举行融火仪式,衔接开幕式主火炬点火。
此次传递以科技赋能,采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串联路段,凸显大湾区科创优势。深圳传递路线总长45公里(跑动5公里、空中传递40公里)。以“三站联程·山海连城”为主线,火炬传递全程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改革之路”,从莲花山下出发,彰显深圳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改革精神。第二段是“开放之路”,随直升机进行空中传递,飞越深圳的山脊与海岸,象征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第三段是“创新之路”,从空中回归陆路传递,穿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火炬传递展现深港协同、湾区共融的创新图景。
广州以“千年羊城 新彩广州”为主题,路线串联镇海楼、五羊雕塑等历史地标与珠江新城等新空间,无人驾驶穿行老城区注入科技感。
香港传递始于添马政府总部,终于启德体育园,横越维多利亚港,途经金紫荆广场等地标,采用渡轮、开篷巴士传递。澳门传递在半岛开展,路线长2.6公里,从特区政府总部出发,终至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

45周年45公里 火炬传递有深意

十五运会深圳空中火炬传递,直升机将飞越山脊与海岸。 

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2024年低空经济年产值超过900亿元,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深圳市功能型无人车运营总里程达20万公里,月送单量首次突破百万。截至目前,深圳已向功能型无人车开放路权线路1257条,总计3581公里。

深圳市功能型无人车运营总里程达20万公里,月送单量首次突破百万。截至目前,深圳已向功能型无人车开放路权线路1257条,总计3581公里。

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圳机器人产业链2024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深圳站火炬传递路线总长45公里,其中跑动约5公里,空中传递约40公里,形成一个45公里的总路程。
深圳火炬传递全程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改革之路”,从莲花山出发,彰显深圳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改革精神。第二段是“开放之路”,随直升机进行空中传递,飞越深圳的山脊与海岸,环绕前海、眺望香港,纵览粤港澳大湾区,象征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第三段是“创新之路”,从空中回归陆路传递,穿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火炬传递展现深港协同、湾区共融的创新图景,谱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深秋的深圳,风清云阔,生机盎然。
11月2日9时,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将于深圳市莲花山公园隆重举行。9时30分,香港、澳门、广州将分别举行起跑仪式,同步开展火炬传递。
莲花山公园是一座象征着深圳改革精神的城市地标。选择在此启动火炬传递,寓意深远。对于深圳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言,莲花山绝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公园,它还是一座精神地标。莲花山顶,邓小平铜像定格在目视前方、跨步向前的姿态。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指出:“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而今,在莲花山公园启动十五运会火炬传递,也是一次理念与共识的传递——深圳的今天,源于45年前经济特区的伟大创举;深圳迈向未来的每一步,都将从这片精神高地汲取不竭的勇气与智慧。
事实上,十五运会火炬传递的路线设置都非常讲究。既注重历史底蕴,又凸显当代精神;既体现国际范,又充满烟火气。深圳站的传递路线更是蕴含了特别的“深”意——传递总长为45公里,寓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传递线路分为“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以“改革、开放、创新”为脉络,将深圳的城市基因、时代使命与湾区愿景熔铸于火炬之光中,每一公里的延伸,都是一次对“开放之城”内涵的生动诠释。
它是“改革之路”。市民中心不仅是城市行政中枢,更是深圳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的具象化象征。当火炬手擎起火炬在这里迈出坚定步伐,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强音在此刻交汇。四十五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激荡,深圳被赋予了“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从此踏上了“杀出一条血路”的奋斗征程。可以说,这五公里的跑动传递,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音壁上。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从“敢为人先”到“先行示范”的使命传承。深圳正在奋力建设新时代经济特区、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据了解,火炬传递的第二段命名为“开放之路”,将通过直升机在空中传递,这一段路火炬将在直升机上,飞跃深圳的山脊与海岸,环绕前海,眺望香港,纵览粤港澳大湾区,象征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气度。它巧妙地打破了传统火炬传递的二维平面逻辑,构建了一个融汇历史纵深、空间广度与未来高度的立体叙事场。
首先,这一充满未来感的传递方式,也展示了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的城市担当。
视野拉大,深圳湾大桥如银链连接深港,前海石公园的浪花与香港元朗的天际线同框。从空中俯瞰,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脉络与经济联系一目了然。这一幕恰是深圳开放历程的一个缩影,从最初依托“三来一补”对接全球产业链,到如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深圳的开放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推动要素跨境流动、产业协同创新、文化交融共生。
其次,这样一种空中传递,还是深圳从自然生态到开放视野等多个层面的诗意表达。40公里的传递路线,精心设计了一条读懂深圳的观景长廊。通过它,可以看到山海连城,深圳将生态价值融入城市肌理,让快节奏的创新之城保有诗意栖居的从容。
第三段,火炬将从空中回归陆地,穿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它被命名为“创新之路”。这段路线从空中再回归到陆路传递,穿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火炬传递展现湾区共融的创新图景。前海无疑是一块创新高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持续领先,得益于国家战略引领、特区根基支撑、港澳环境滋养及深圳科创场景驱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入落实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五自由一有序”为重点,积极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104项制度创新成果,改革创新“试验田”示范效应持续放大。前海作为创新支点,撬动了深圳以及大湾区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强大动能。
这样的制度创新,也为硬核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助推力。前海坚持现代服务业与科技产业双轮驱动,高端要素集聚激发新质生产力,逐渐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比如,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今年以来,前海吸引戴盟(深圳)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前海打造全球总部办公基地,具身智能大模型独角兽企业银河通用在前海建设落地南方总部及人形机器人总装基地。
发布会上,记者还了解到,此次火炬传递将以科技赋能,采用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串联路段,彰示大湾区的科创优势。事实上,这也是高度契合深圳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气象。
截至目前,深圳已集聚19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2024年低空经济年产值超过900亿元,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而在无人驾驶方面,9月份深圳市功能型无人车运营总里程也已达到了20万公里,月送单量首次突破百万。向功能型无人车开放路权线路1257条,总计3581公里。
在智能机器人产业方面,深圳正以“全链创新+产业赋能”加快拓展人形机器人这一新赛道。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圳机器人产业链2024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45公里的火炬传递,是深圳45年发展的“微缩史诗”。从“改革之路”的初心坚守,到“开放之路”的格局拓展,再到“创新之路”的使命担当,三段路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中,人们能读懂蕴含其中的“深”意——深圳源于坚定不移的改革勇气,成于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兴于面向未来的持续创新。对深圳来说,改革是不变的底色,开放是永恒的姿态,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十五运会马拉松11月15日跨境开跑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将于11月15日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旁海德三道鸣枪开跑。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来自22个省(市)的23支队伍73名选手将在深圳湾大桥上奔跑跨越深港两地。
记者了解到,本次十五运会田径(马拉松)比赛已有线路全程42.195公里,其中深圳赛段距离约20.345公里,香港赛段距离约21.85公里,起点和终点均设在深圳湾体育中心旁海德三道。
选手将途经深圳湾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等优美城市景观,经过深圳湾口岸进入香港赛段,真正实现“一线连双城”的独特赛事体验。
此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港澳工作协调部副部长、广东省委港澳办副主任张志华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届赛会实现“口岸就是赛道”,跨境赛“无感通关”,即深港马拉松赛的参赛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奔跑时,不用停下来刷通行证,可一口气跑通深港两地。
目前,赛事组委会与深圳湾口岸相关单位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各项保障工作紧锣密鼓推进。
10月27日,在深圳湾体育中心田径(马拉松)竞赛委员会,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们正在对秩序册和竞赛技术手册等物料进行最后的审定。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经完成了赛道丈量、比赛通关闭环管理的准备工作、临建设施规划设计的工作,下周开始正式搭建起终点,并于11月14日进行关于转播工作的专项演练。
深圳湾口岸作为赛事人员出入境推荐口岸、赛事物资出入境指定口岸,并承担深港跨境马拉松赛保障任务。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执勤二队副队长郑剑锋表示,深圳湾边检站将全力做好十五运会赛事通关保障工作,优化通关流线、常态化设立十五运会专用通道、强化应急保障。
据了解,基于北斗卫星的“跨境无感通关”技术,为赛事运行提供强大支撑。
十五运会吉祥物原型将亮相院线
10月26日,全球首部以中华白海豚为主题的纪录电影《中华白海豚》在第四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上进行首场试映,并计划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登陆全国院线。
《中华白海豚》全片时长82分钟,历时六年精心制作。影片以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和粤港澳三地合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时代背景,围绕名为“珠珠”的白海豚的归家之路展开叙述。通过摄制组与科研人员追踪其迁徙路径的视角,影片真实呈现这一珍稀物种因大桥建设暂别家园、又几经周折重返故地的动人故事。
影片秉持权威性、科普性、生动性、国际性的创作原则。为真实记录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状况,摄制组在中国科学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山大学等多家机构支持下,足迹遍及中国、美国、瑞典、英国、泰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完成上百次海上拍摄,累计行程超过3600海里,采访21位科学家与17位保护工作者,积累超千小时珍贵影像素材。
《中华白海豚》融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运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人类共通语言,讲述白海豚故事的同时,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深刻阐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理。
总导演闫东希望,这部82分钟的视觉史诗,能让观众记住的不仅是中华白海豚的可爱形象,更是其背后所承载的生命韧性,以及人类对自然应承担的责任。
宝安区举行主题快闪迎十五运会
10月27日下午,“韵动宝安 运律飞扬”宝安区十五运会主题快闪演出——民族融合音乐首秀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4楼出发厅亮相。深圳行者融合乐团,这支以“融合世界风”音乐见长、由青年艺术榜样古博等资深音乐人组成的优秀团队,为过往旅客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音乐惊喜。
演出在机场熙攘而充满现代感的空间中拉开帷幕。乐团巧妙融汇小提琴、萨塔尔、冬不拉、扬琴等东西方乐器的音色,开启了跨越山河、对话古今的音乐旅程。
一曲《吉普赛狂想曲》激情开场,随后《粤港风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浪漫的邂逅》《彩云追月》《悟空》等风格多元的曲目接连上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地域与时空的音乐盛宴。
本次活动旨在营造“全民迎全运,活力在湾区”的热烈氛围,展现深圳宝安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紧扣十五运会赛事节点,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为主阵地,系统策划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特色文化展示活动,汇聚深圳多个乐团资源,共开展10场涵盖非遗展演、戏曲演出、器乐演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主题快闪演出,以此丰富“全运+”融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