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16时,台风“桦加沙”已逐渐远离,深圳在全市范围内解除“五停”措施。这场深圳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的台风防御战,成功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快恢复”的防御目标。针对本轮台风防御部署的诸多细节,记者专访到了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鸿雁。
“深圳这次众志成城抗击台风‘桦加沙’,实现防御目标。”马鸿雁表示,这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部署,更离不开每一位深圳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坚守。从台风来临前的周密准备,到台风影响期间的高效应对,再到如今有序解除应急措施,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深圳应对灾害的硬核实力与温度。
生命安全至上,多项举措筑牢防护网
在谈及防御工作的核心原则时,马鸿雁表示:“我市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所有防御措施的制定与落实,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据了解,为了让市民及时掌握避险信息,市气象局密切关注台风发展情况,第一时间发布重大气象信息快报,实时分析研判台风风雨影响,累计向市民发布全网预警短信5000万条,提醒大家做好居家避险,避免外出。
同时,全市共开放了865处应急避难场所,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临时安置空间,生活物资充足。据统计,此次台风防御期间,全市累计疏散转移群众超30万人,集中安置约5.5万人,确保易受台风影响区域群众的生命安全。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在9月23日当天实施的分步“五停”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考量。马鸿雁表示,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安全,相关部门优先落实了停课措施,让学生提前居家,远离户外风险;随后,为保护外卖员、快递员等户外工作群体,又暂停了各类线上平台服务,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外出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可能,“每一步措施的推进,我们都反复权衡不同群体的安全需求,力求做到全面覆盖、重点保障。”
灾前准备充分,为快速恢复奠定坚实基础
“灾害防御既要做好‘战时’应对,更要抓好‘战前’准备。”马鸿雁认为,此次台风影响期间,全市水、电、路、气、讯基本保持正常,未出现大面积断水、断电、断气、断路、断网现象,这一成果的背后是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据悉,在台风带来严重影响前的窗口期,城管部门组织力量集中对树木进行修剪,共排查树木超100万株,完成12.5万株加固、1680株倒伏树木清理。“这不仅有效防范了台风来袭时树木倒伏伤人、砸坏设施,还能为灾后城市秩序的快速恢复争取宝贵时间。”马鸿雁解释道,以往台风过后,树木倒伏往往是影响交通、阻碍救援的重要因素,此次提前修剪大大降低了这类问题的发生概率。
而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线工程保障上,供水、供电、通信等部门更是提前行动,对重要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加固,组建专业应急抢修队伍并提前部署到位。
在“五停”期间,市水务局联合应急部门强化近岸风暴潮影响海堤区域风险管控,落实海堤封闭管理措施,同时加强易发积水内涝点风险管控,预置了461台抽排设备,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全市水务系统共出动11162人次、3382车次,隐患排查及整改78处。
此外,市供电局力保主网安全,督促5座直调电厂开展黑启动、厂用电相关设备检查,协调深圳LNG电厂做好防御;市通信局在全市风险区域预置1568名应急抢修人员、131辆应急抢修车、45台卫星电话、341台发电油机、14辆发电车等应急装备,随时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市民高度配合,共筑城市安全防线
“此次台风防御,最让我感动的是全市2000多万市民的表现。”在采访的最后,马鸿雁说,全体市民对台风灾害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政府发布的防御指令给予了高度配合。9月23日“五停”指令发布后,全市上下迅速响应,街头巷尾很快恢复平静,实现了网友口中的“一键暂停”;而当“五停”措施解除后,城市又能快速恢复活力,开启“一键复活”模式。
马鸿雁表示,城市安全不能靠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实现,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此次成功应对台风,正是市民群众与政府部门同心协力、共抗灾害的生动体现,“感谢每一位市民在台风期间的理解、配合与坚守,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守护了这座城市的安全与稳定。”
24日深圳取消“五停”措施后,正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马鸿雁表示,接下来,市应急管理部门将对此次防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圳建设更高水平的安全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风力减弱 降雨频密
昨日16时起,深圳地铁有序恢复运营。
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了解到,台风“桦加沙”于24日上午以超强台风级从我市南部150公里左右近海掠过,24日17时前后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台风级)。
24日16时,台风“桦加沙”已逐渐远离,深圳在全市范围内解除“五停”措施。目前全市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
24日我市沿海和南部各区普遍出现10级以上阵风,沿海、海区和高地最大阵风13-15级,最大阵风录得15级(50.4米/秒)和最大平均风13级(37.1米/秒)均出现在大鹏新区。截至24日19时,深圳(含深汕)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平均累计雨量125.0毫米,最大累计雨量287.8毫米(龙岗区大康站),最大1小时雨量101.4毫米(盐田区正坑站)。
深圳市气象台于23日18时在全市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这也是深圳有气象预警以来发布的第五个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随着“桦加沙”逐渐远离,24日17时40分台风预警信号降级为蓝色。预计“桦加沙”将继续远离,我市风力进一步减弱,但风雨影响却不会立即结束。24日夜间到25日我市降雨频密,累计雨量可达暴雨,沿海、高地和海区最大阵风7-9级;26-28日多云,有短时(雷)阵雨。
气象专家提醒,25日降雨频密,请注意防御强对流天气,警惕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避开低洼积水处、下沉式立交桥、河边、山谷等危险区域;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滞后性,请注意防范。
“用专业能力为政府决策作支撑”
9月24日凌晨5时,当大多数市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位于深圳市气象局9楼的深圳市气象监测预警指挥大厅灯火通明,人们彻夜未眠。
窗外,风雨正急。
此时,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超强台风级)的中心位于深圳东南方162公里的南海海面上,并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移速维持在20公里/时左右。
台风目前的发展如何?此前的预报结论还准不准?决策信息是否要微调?
指挥大厅里,当天第一次天气会商就在5时正式开始。从局、处领导,到首席岗、预报岗、预警岗、机动岗、应急岗、气候岗、信网岗、公众服务小编等一一就位,台风监测信息投射在大屏幕上。预报业务人员依次介绍情况并发表观点。
天气会商,是气象部门的专业术语。它是指各个岗位的天气预报员们一起对未来天气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科学依据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这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天气形势,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各个模型的数据和大家的分析都比较一致,‘桦加沙’将继续以20-25公里的时速向偏西方向移动,趋向台山到电白沿海一带。‘桦加沙’核心风圈比最初预期略小,对深圳的影响总体也要比‘山竹’小。”值班领导总结道。听到这里,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灾害天气面前,无论预报得准还是不准,对于气象人而言都可能有遗憾。
预报处处长李明华,职业生涯经历的台风有上百个。他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希望报得准,用专业能力为政府决策作支撑;我们也害怕报得准,城市经受的考验更艰巨。”
超强台风“桦加沙”是今年太平洋上的“风王”,进入南海后虽然有些减弱,但依然威力十足。综合判断“桦加沙”可能会成为近年来影响深圳最严重的台风之一。
9月22日21时,深圳市气象台将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黄色,拉响全市防御“桦加沙”的集结令,随后升级了内部应急响应。从监测到预报再到服务,双人双岗迅速到位。
刚结束强热带风暴“米娜”预报值守的首席预报员贺佳佳,是一位有着22年党龄的80后。她还没来得及补休,又参与到台风“桦加沙”预警预报工作中,马不停蹄地赶赴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以值班室为家、以雷达屏幕为战场,紧盯天气变化。“应急、三防、水务、规自、住建、交通、公安、消防……与我们并肩作战的单位很多,还有许多同志冲锋在应急抢险的第一线,这也是这座城市面对灾害性天气考验的优良传统。”贺佳佳说。
在精准预报的支撑下,深圳市各区各部门根据台风预警信号发布节奏,抢抓台风登陆前的窗口期,有条不紊高效实施各项防御措施。9月22日晚,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渔船、游艇、休闲旅游船等全部回港避风、人员撤离上岸;在建工地全面停工。9月23日18时起,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原则,深圳在全市启动防台风和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当天下午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五停”(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停课)措施。
有备而来,从容不迫。
24日6-10时,“桦加沙”从我市南部150公里左右近海掠过,这是它距离深圳的最近范围;
24日15时,深圳台风红色预警信号降级为黄色;
24日16时,深圳在全市范围内解除“五停”措施……
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市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城市秩序正在稳步恢复。
深圳医务人员坚守一线守护患者健康
“我们守好岗,患者来了能立刻得到诊治。”超强台风“桦加沙”携风裹雨而来,深圳各大医院提前部署,急诊正常开诊,急抢急救各项诊疗活动照常进行,医务人员坚守一线守护患者健康。
“孩子喘得厉害,台风马上就要来了,不管怎样,还是先赶紧到医院看看比较好!”23日晚,3岁10个月大的明明(化名)因咳嗽喘息加重、出现呼吸困难,被父母紧急送至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急诊科。当晚,急诊儿科当值医生刘剑迅速接诊,发现明明已存在呼吸急促和缺氧症状,立即为其进行吸氧监护,并转入儿科监护病房密切观察。这并非个例。仅23日晚8点到9点的一个小时内,华南医院儿科病房就接连收治了8名因肺炎症状前来就诊的儿童。
“我们多一分准备,患儿就多一分安全。”华南医院儿科主任陈传贵语气平和却坚定。“特殊天气,我们更要守好岗,确保任何时候患者来了,都能立刻得到诊治。”陈传贵说。
多名“桦加沙”宝宝顺利在深圳多家医院出生。“台风天生娃,就医流程很顺畅,服务很专业,特别感谢宝安妇幼医护人员对我们的照护。”产妇郭女士表示,母子平安,他们一家人都很开心。
据悉,为应对“桦加沙”超强台风,保障孕产妇分娩安全,宝安区卫生健康局提前部署,印发了《关于加强“桦加沙”超强台风期间孕产妇安全管理的通知》,组织全区各助产机构对接近预产期或38周以上高危孕妇392人逐一开展分娩及妊娠风险评估,适当放宽入院待产指征。其中,366名孕妇提前入住各医院,对其余不方便住院的孕妇,建立个案名册,由助产机构和社康家庭医生同时开展双线随访,提供紧急就医支持。9月25日起,深圳多个医院恢复普通门诊服务,有就诊需求的患者可以预约就诊,急诊、住院部仍是24小时不停歇。
树木倒塌阻断交通 消防部门冒雨清障
9月24日,大鹏新区消防人员清理迎宾南路、迎宾路等地倒伏的树木。
台风“桦加沙”来袭,深圳市多区发生树木倒塌、断枝阻路,深圳消防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进行处置、消除障碍物。
9月24日8时35分,盐田区海山街道云汉路东部翠海轩东门口有多处树木倒伏,致部分电动车被大树压住。深圳119指挥中心先后调集沙头角站、海山小型站共3台消防车19名消防员赶赴现场,使用机动链锯对树木进行分段切割和清理,未造成人员伤亡。
9时15分,在福田区沙河街道白石洲东社区石洲中路54号,一棵树倒塌至石洲中路中央并压到一辆出租车,影响交通,所幸无人员伤亡。消防队员使用两台机动链锯对树木实施切割,并清理路面上的树枝,打通了堵塞道路。
记者了解到,截至9月24日4时,深圳消防共接报涉台风相关警情94起,其中树木倒塌9起,其他救助21起,积水被困3起,被困路边1起。其间共出动消防车110辆次、消防员644人次。
“衣服湿了就烘干,烘干了接着上”
9月24日9时许,北环大道梅林生活中心路段的辅路被几根掉落的树枝挡住去路,车辆无法通行。接到警情后,深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福田大队梅林中队民警吴秋强、辅警尹龙辉迎着大风大雨快速赶到,一人拖着树梢,一人拉着树干,把断树挪到了一边。该路段恢复通行后,记者坐上了他们的警车,直击清障保畅一线。
24日早上7时许,吴秋强和尹龙辉接过前一班次同事的接力棒就上岗了。在车上,吴秋强负责开车,尹龙辉负责记录倒伏的树木、倾倒的护栏、积水点位等信息并上报。“我们今天上午的主要任务是巡逻,优先保障北环大道主干道通行,遇到倒下、折断的树木或围栏,就把它们挪到一边,尽可能留出一条车道供车辆通行。”吴秋强说。
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狂风骤雨席卷全城,警车在北环大道一路向西行驶,挡风玻璃和车窗被雨水打得哗哗作响。刚驶离梅林生活中心,尹龙辉的对讲机就传来接警员的声音:“北环大道中国石化梅林加油站附近有树木倒伏,请马上到现场处置。”警车靠近后,只见一棵大树倒在路上,加上其他枝叶,几乎把所有车道都占满了。
吴秋强、尹龙辉戴上雨衣帽,下了车就往树旁走。“我们一起用力,把这棵树抬走。一、二、三!”随着吴秋强的倒计时,即便加上记者共三人的力气,大树也才挪出一条车道。原来,大树根部未被强风全部拔起,树干还被一根灯杆卡住了,很难往绿化带挪。尹龙辉把树木倒伏情况拍下来,加上定位信息,一起发给了后方同事。“有些树太大,或者根系缠绕,我们很难挪动,就把位置信息收集起来通报给绿化部门用专业器具处理。”吴秋强说。
为防御超强台风“桦加沙”,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强化值班备勤,安排充足警力排查路面积水或倒伏树木致堵点位,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疏导、安全隐患风险排查等工作。特别是针对积水、倒伏树木导致交通中断等突发情况,交警部门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抢修。在疾风骤雨中,一个个“小黄人”全力守护交通安全。
在巡逻排查时,吴秋强、尹龙辉还及时为过路司机提供帮助。禾镰一路一辆小车打着双闪灯,引起他们注意。他们下车一问才知,小车司机被路上的树枝拦了路,加上雨势突然加大,一时不知该往哪里去。“走莲塘尾二路就能出去,停车千万不要停树底下。”尹龙辉引导司机通行后,又和吴秋强赶往下一个点位。
即便雨水满身,从警27年的吴秋强早已习以为常。“平常大风大雨我们也要出来巡逻,这次台风就更要打起精神了。路障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越积越多,到时台风过去,大家上班就堵路上了。”吴秋强说,“衣服湿了就烘干,烘干了就接着上!”结束采访,吴秋强把记者放下车,开上警车又消失在风雨中。
风雨无阻 民意速办
民生诉求服务中心内,键盘声与对话声交织,话务员头戴耳机麦克风,熟练接听每一通来电。12345热线成为台风期间市民求助的重要生命线。
9月23日至24日,受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深圳12345热线临时增设“台风暴雨紧急求助”入口。同时,“@深圳-民意速办”小程序将“受灾求助”主题置顶,优先处理防台风、交通、安全生产等紧急诉求。
台风期间,深圳12345热线保持高效运转。自9月24日凌晨至上午10时许,热线呼入量达2500多次,通过“@深圳-民意速办”小程序等互联网渠道受理诉求1200余件。所有诉求均由民生诉求平台及时受理并转办。
据介绍,现场话务员分批轮值,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三班倒”,做好至少36小时轮流值班准备。另有近200名工作人员在住所待命,可随时提供远程支持。
“因为我们是24小时服务,所以晚上也值守在这里。”深圳12345热线话务主管秦于绚表示,这是她工作14年来首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调度。
为应对台风,深圳12345热线自9月23日起精心组织安排,约200名工作人员驻守现场,食宿均在岗位上解决。
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深圳12345热线实行“每3小时调度一次”的机制,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会议,集中查看、分析并跟踪重要诉求。对涉及人身安全、供水供电、基本生活保障等紧急问题,予以加急处理。例如,有市民反映小区大范围停水影响生活,该诉求在一小时左右即获解决。
据了解,作为“@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深圳12345热线已整合全市537个民生诉求渠道,日均处理诉求约4万件,响应速度保持“分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