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开门入园,已是深圳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如何让公园承载更多元的场景,真正成为市民的心灵栖息地?近日举行的市政协“委员议事厅”活动中,6位市、区政协委员畅想深圳公园的“1000种美妙可能”,为深圳公园建设建言献策。
挖掘公园特色满足多元需求
多年来,深圳公园与城市发展同频。2019年,深圳提前实现“千园之城”目标,随后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愿景。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320个,进入打造全域公园城市的新阶段。
“深圳有1000多个公园,能否有1000种不同的姿态?”市政协委员、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汪书福提出一个“大胆的梦想”,他希望千园千面、千姿百态,让不同的公园能够绽放不同的火花。市政协委员、华测检测集团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姜华表示赞成,并指出深圳实际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建起不同类别的公园,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挖掘、拓展同类公园的不同特色。
“每个公园不求完美,但求与众不同。”龙华区政协委员、深圳草图景观设计公司合伙人黄彬凌从不同人群对于公园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公园在建设时就要做好统筹协调,局部形成特色和差异,整体形成平衡,满足各方面需求。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宋岩建议,除了空间差异之外,还可以打造时间的差异,即通过“错峰共享”提升公园使用效率。
深圳公园蕴含“生态+体育+商业”三重潜力
近年来,深圳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挖掘公园生态潜力。同时,布设便民设施,推进文化、科教、体育、商业、艺术、AI、休憩、消费等各类场景进入公园。深圳公园还可以有哪些美妙可能?委员们提出了具体建议。
“深圳的公园天然就蕴含了‘生态+体育+商业’这三重潜力。”汪书福建议,基于良好生态打造高端运动IP,可以在鲲鹏径基础上打造国际山地马拉松,让现场运动直播变成深圳生态的解说窗口;在社区公园,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设计可以在公园周边商业兑现折扣的公园运动积分,在激发市民体育运动热情的同时促进消费。
“公园不只是赏景和休憩的空间,它也应该成为一个可以沉浸式学习的场所、能够激发创意的平台。”宋岩建议,通过层级划分建立公园课堂机制。比如,市级公园侧重科研主题和支撑,区级公园聚焦实践体验,社区公园贴近日常市民需求。“我们可以在洪湖公园、彩田公园等设置二维码,让市民通过扫码聆听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触摸深圳鲜活的城市记忆,让公园成为历史课堂。”
让公园成为城市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新空间
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系统总结、固化我市公园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为加快建设全域公园城市提供法治依据。其中,《条例》授权符合条件的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对其建设运营开展特许经营,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公园事业,提高公园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对此委员们提出了相关细化建议。
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副主任王富海认为,当前深圳公园建设存量可观,接下来把公园用好,就是“增内容”阶段。通过商业化运营,可能使公园成为一个创意产业园区,一举三得:既能降低财政投入,也能给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还让公园成为城市产业发展、创业和就业的新空间。
“只靠免费的基础服务,可能越来越难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姜华也认为,这就需要适当地引入商业化来解决。对此,市政协委员、坪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高洁建议,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借鉴《天文观察环境保护条例》所确定的分层分区管理模式,把公园分为公益核心区、兼容区、活化区。核心区承载基础的公益保障职能,免费使用;兼容区引入轻商业,和公益设施并存;活化区则更加灵活,引入咖啡、市集、露营、潮玩等,实施特许经营。兼容区和活化区的收入用于反哺公园公益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