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深圳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拥有136.2万少数民族人口、56个民族齐全的超大型城市。
多年来,深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民族工作理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56个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双向奔赴携手共进 让各族群众“愿意来、有奔头”
大数据专家、满族同胞贾西贝选择深圳,帮助政府和企业在数据治理领域实现多个“从0到1”的应用;
视深圳为第二故乡的景颇族同胞孔丽,搭建起“石榴子助农平台”,用“互联网+”帮助民族地区同胞积极销售推广农产品和非遗手工艺品、传播民族文化;
从松岗中学新疆班走出的北师大优秀毕业生、维吾尔族姑娘阿孜古丽·尔曼2017年毕业后选择回松岗中学任教;
……
福田区园岭街道办事处文化站艺术团团长、蒙古族同胞斯日古愣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选择深圳是因为这是一座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的城市。”
45年来,深圳不断以改革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吸引带动各族群众来深就业创业,打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窗口。目前,深圳市商事主体已突破448.7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同时,深圳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持续为来深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免费咨询援助等,为各族群众来深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深圳先后与全国9省16市106个县建立帮扶合作关系,其中大部分都是民族地区,覆盖约350万少数民族人口。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参与对口支援与协作推动对口地区的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助力20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携手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服务共享互嵌共融 让各族群众“留得住、过得好”
“如果不是有医保报销和深圳各民族同胞不分你我的帮助,也许我的家早已支离破碎。”谈起几年前的一场变故,回族同胞马文海感慨万千——妻子和儿子分别被诊断出乳腺癌和胰腺癌,加之其经营的门店生意也大不如从前。深圳市及福田区民族社团和全市各族同胞及时给予他帮助,助他脱困。
一直以来,深圳紧紧抓住来深各民族同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找准发力点,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让各民族同胞都能在这找到“家”的温暖。
在深圳,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各族群众提供普惠式、均等化的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在深圳,已全覆盖建成四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为各民族同胞打造“家门口”一站式惠民综合体。深圳还创新实施“榴·深”——深圳市各民族服务行动计划,为各族群众提供来深指引、能力提升、就业创业、法律援助、联谊交友等八大服务,共开展主题活动1086场、覆盖44.5万人次,不断提升各民族同胞融入城市能力。去年,国家民委专程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国现场推进会放在深圳召开。
“来深圳近30年了,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已经和这个城市完全融合在一起。”魔术艺术家、维吾尔族同胞茹仙古丽感慨说。
团结奋进共筑文明 让各族群众“心归聚、情相依”
近日,在培侨信义学校的礼堂,广西东兰深圳龙华小学的学子身着壮族服饰唱起《去外婆家》,让培侨的港澳学生感到新鲜又激动。这场从广西相遇到大湾区相聚的“山海连心桥”活动,是深圳多年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进文化认同的一个小案例。
依托深圳大学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加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依托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打造首批共22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策划开展“深圳·这里是家乡”“来了,都是一家人”系列短视频,全网阅读量超9.4亿,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深圳以改革创新发展的丰富实践,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创办飞越彩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公益项目,在11个省的民族地区组建超过40支童声合唱团;反映深圳民族融合的电视剧《都是一家人》在央视频道播出;原创歌曲《同行的人》在各族群众中广为传唱,全网音视频播放量超5.1亿次……深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增进文化认同。
创新打造全社会参与的“福田民族风”“盐田海石榴+”“深汕红罗畲族村‘三月三’乌饭节”等活动品牌,吸引60多万群众参与;持续与新疆喀什等民族地区开展“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创新实施“手牵手 向前走”深港青少年携手成长计划……深圳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情共鸣。
在深圳,各族群众立得住脚、安得下心、圆得了梦;在深圳,各族群众与城市共生共荣,书写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