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深圳市医保局深度聚焦群众医疗保障需求,用制度创新破解难题、以服务优化提升体验,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举措,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让惠民政策直抵人心,为民生保障注入持久动力。
织密多层次保障体系 破解罕见病用药难题
今年4月,在省委改革办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中,“深圳构建罕见病用药保障新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成功入选,是我市民生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针对罕见病患者用药难题,市医保局持续深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深圳惠民保”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有效减轻罕见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负担。
具体来说,国家医保目录内90余种罕见病药品全部落实深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待遇,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达205万元。
深圳惠民保作为政府指导的普惠型商业健康险,自2023年首度上线后,迅速成为罕见病保障的重要补充。针对医保目录内的罕见病药品,经深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符合规定部分深圳惠民保还可进一步赔付80%,年保障额度120万元。
而针对医保目录外药品,2025年度深圳惠民保将治疗9种罕见病的10种高值自费药品纳入保障范围,最高报销70%,年保障额度最高60万元,大幅减轻罕见病患者负担。
创新便民服务模式 提升医保经办效能
今年以来,市医保局在推动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先后实现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全国联网直接结算,生育医疗费用省内联网直接结算。
目前,全市1061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异地直接结算、866家药店支持跨省购药结算,2025年惠及291.23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资金31.5亿元。实行临时外出就医免备案,报销比例提至80%;长期异地居住人员报销比例与市内标准持平,让异地就医更便捷。
同时,“15分钟医保服务圈”的内涵也在持续拓展,市医保局推动全市近8000家定点医药机构建成医保服务e站,提供异地备案等16项高频服务,累计服务超600万人次,以高效便捷赢得群众认可,获评“百佳市民满意项目”。
为破解群众就医排队难题,市医保局广泛听取意见,回应民生关切,医保便民支付体系持续升级。目前,全市99%的定点医药机构支持医保码支付,2023家实现刷脸就医,30余家医院落地住院床旁结算、慢病特病移动支付;948家药店开通医保个人账户线上购药,实现“足不出户、送药到家”。
医保主动引导 按健康绩效支付
在药耗价格治理方面,市医保局加力推进集采扩围提质,让过去高价的医用耗材飞入寻常百姓家。6月25日,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省级带量联动采购开标,单根价格从平均11万元降至6万元,平均降幅42.82%,预计每年可为患者减负1.19亿元,将有效释放患者就医需求。截至目前,市医保局通过落实国家和省级集采,已累计为患者减负171.09亿元。
市医保局还通过全面实施普通门诊统筹医保按人头付费改革,将医保基金支付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紧密挂钩,对服务质量优、群众口碑好的社康给予更具激励性的政策,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主动提升服务能力,让群众少生病、不生病。2024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诊人次占全市比例提高8%。
近期,市医保局又推出了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支付政策。
7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医疗健康集团、罗湖医院集团等8家医疗集团,以高血压、糖尿病两类慢性病种为试点,全国率先开展医保按健康绩效支付改革。医保部门将根据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质量分配医保基金,简单来说,医疗集团对患者健康管理做得越规范、治疗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医保基金给得越多,激励医疗集团做实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让慢病患者享受更加周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