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在深收官 广东队64金领跑奖牌榜 53.3℃赛道见证不屈意志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5-07-10 12:1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烈日下选手们在赛场上你追我赶。

  7月8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在深圳龙岗圆满收官。这场为期7天的赛事,汇聚了全国16支代表队的188名运动员展开巅峰对决。运动员们无畏暴雨、酷暑的严峻挑战,最终诞生了105枚金牌,17个项目刷新了全国纪录。广东队以64金43银31铜(两队合计)的成绩,在奖牌榜上独占鳌头,山东队11金17银10铜、河南队10金12银15铜,分列第二、三名。

  烈日下的不屈意志:53.3℃赛道上你追我赶

  7月8日,残特奥会自行车赛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高温成为运动员们最大的“对手”。下午三点的接力赛开赛前,现场监测数据显示,室外温度已达到48.6℃,而水泥赛道路面温度更是飙升至惊人的53.3℃。

  “爸爸!加油!”起点线旁,广东队运动员刘强利的女儿稚嫩的呐喊穿透热浪。听到女儿的鼓励,刘强利回头露出笑容,用力挥了挥拳头。队友透露,孩子妈妈特意向幼儿园请假,只为让女儿亲临现场为父亲最后两场比赛加油鼓劲。

  最终,广东队包揽H级混合、女子、男子团体三项冠军。

  上午的45公里大组赛中,山东队李肖辉、辽宁队钱王伟、广东队孙变变、王小梅、梁贵华、梁伟聪等夺冠热门不负众望,纷纷夺金,刷新个人本届赛事金牌数。

  在45公里赛程中,H组手摇车选手们将不屈精神演绎到极致:汗水浸透战衣,有人脸色苍白仍咬牙坚持,有人摔倒后迅速爬起,有人车辆突发故障便争分夺秒抢修……赛道边,教练和工作人员不停地为选手浇水降温,全力提供保障。“这种不服输的竞技精神太打动人了。”一位现场工作人员感叹。

  冠军心声:不止于当下,目光向远方

  本届赛事,广东队王小梅共参加了4个场地赛项目、2个公路赛项目,拿下全部6枚金牌。她说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虽然取得了应有的成绩,但没想到真能包揽全部金牌。

  她说,比赛的时候,只想着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把训练时的水平发挥出来。提及下一阶段的计划,她表示:“我的目标不止于此,接下来会好好备战洛杉矶残奥会。”

  王小梅还分享了自己的“龙岗印象”:“我第一次来深圳就是到龙岗,这些年这里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场馆附近,建了学校,环境变得越来越美。这里发展太快了,真是深圳速度。”

  赛事期间,广东队冯锦华共参加了6个项目,豪取5金。“我对自己的表现挺满意的,赛前定的小目标实现了。”他说,赛前大家按计划刻苦训练,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这一次比赛。广东队主教练李鹏对他不吝表扬:“他是我们新培育的运动员,没有怯场,发挥出了最好成绩。”

  冯锦华认为,本届赛事十分精彩,各省的运动员汇聚在一起,在比拼中能感受到大家的努力,都展现出了各自的最高水平。

  “真正付出的汗水,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提及64金43银31铜的骄人成绩,李鹏脸上笑开了花。但他没有大意,一方面分析借鉴各省队的优势,一方面总结团队的“得”与“失”——比如男子双人车组受到上海队、山东队的冲击,分别取得第二名,女子双人车组在受伤的情况下捍卫住了金牌,“挺开心的”。

  “其实每一块奖牌都是来之不易的。”李鹏表示,广东队长期坚持系统性训练,配备充裕的教练团队,每个组别都会有两名教练员,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分别进行特殊性的专项训练。“大家看到我们取得的金牌挺多的,但付出的汗水,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李鹏介绍,此次残特奥会结束后,他们马上要进入洛杉矶残奥会周期的备战和训练。从今年底开始,要陆续参加国际性的比赛,为洛杉矶残奥会争取积分、争取参赛名额。

  “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区别,可能跟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执教残疾人自行车队17个年头的李鹏深有感触,“残疾人最大的障碍是心理和思想”,只要残疾人朋友克服心理障碍,他们完全可以像健全人一样投身竞技体育,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转存图片

“5分钟急救圈”守护运动员

  7月1日至8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项目在深圳市龙岗区举行,作为本届残特奥会的首场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的16支队伍(广东两队)共188名运动员参加。

  在这场展现生命力量的竞技背后,一支由122人组成的医疗卫生保障团队,以“毫米级”的精准与“秒级”的响应速度,为赛事构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医疗点比国际标准密了一圈

  “医疗站就在终点线边上,摔个车就可能直接摔进去。”选手间的调侃道出了医疗保障的硬核实力,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采用“一站三点”配置:医疗站紧邻赛道出口仅20米,3个医疗点呈三角定位覆盖东、西观众席及赛区,确保医护人员分秒必达。

  龙口水库公路赛段,医疗保障配置更是“卷出天际”。在7.6公里的环湖赛道上,1个总站+5个固定点+1个机动队,平均每1.52公里一个医疗点,比国际标准的平均2.5公里一个,整整密了一圈!

  5号医疗点是医疗保障组严密守护的对象,通过提前踩点,医疗保障组发现这里弯急坡陡,医护人员直接搬来便携式脊柱固定板在此守护。7月4日,公路赛3公里个人追逐赛中,5号医疗点就先后接诊了数位“秋名山车神”,幸好处理及时,保证了赛事最终顺利完成。

  赛事期间正值小暑,加上台风外围影响,深圳天气持续“高烧”,冰桶+冰水混合物成了医疗站的标配,选手冲刺完,医护人员直接冲上实施物理降温。

  真正的专业不是等摔车再救,而是把风险掐死在摇篮里。医疗保障组赛前化身“运动员健康侦探”,向各领队提前了解选手身体状况。山东队一名脊柱损伤的运动员,体温调节功能欠佳,医护人员赛前为他安排了冷水澡SPA降温,又在终点拎着冰水混合物守护,“服务比健身私教还周到”,让运动员和领队竖起了大拇指。

  龙岗大运片区生态环境优越,蛇虫时有出没。医疗保障组直接安排上全员防蛇培训,蛇伤急救要领个个精通。

  运动员用药需遵循严格规范。每日早上6点半,医疗保障组人员已抵达现场,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医疗物资。药品柜分为绿、黄、红三色标签,绿色是“允许使用”,黄色是“赛内仅用、赛外不禁用”,红色是“禁用”,分门别类、整整齐齐,比超市货架摆放得更加治愈。

  赛事酒店医务室每日24小时接诊,与竞委会建立“联络直通通道”实现伤病员转运无缝衔接。截至闭幕,两处医务室累计服务29人,形成“训练场-赛场-酒店”的全链条保障网络。

  “5分钟急救圈”全力护航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

  作为粤港澳联合承办的首个国家级赛事,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对医疗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深圳市构建“市级统筹+分区实施”体系,成立由市卫健委牵头的领导小组,联动10个区24家三甲医院组建900余人保障团队。27个场馆设置50个医疗站、117个医疗点,47家酒店配备医务站,形成“5分钟急救圈”。

  赛事指挥中心配备智慧大屏系统,实现急救指令全流程闭环管理。市急救中心升级120系统,新增涉水救护车及880台AED设备,组建7支应急队伍。此次自行车赛实战数据显示,医疗站点累计接诊102人,5例转运病例均得到及时处置。

  随着十五运会临近,深圳正推进医疗保障智能化升级,以“全区域、全时段、全人群”的保障体系,为即将到来的国家级体育盛会筑牢健康防线。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