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高密度超大城市,如何给城市“降噪”,还宁静于市民?7月2日下午,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举行噪声污染防治专题询问会,围绕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8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一连抛出8个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运龙主持会议。副市长张华和市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回答代表提问。
噪声扰民将有新执法依据
深圳人口密度、道路路网密度、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均位列全国第一,尽管在噪声治理做了大量工作,但噪声仍是困扰市民生活的一大难题。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噪声污染民意速办事项开展了专项调研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题询问。
根据调研,当前有关部门对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以劝导、调解为主,下一步如何提升执法威慑力?市公安局表示,对于噪音警情和相关投诉,公安机关坚持柔性执法,对屡劝不止的坚决予以罚款。但是,在执法中也遇到依据不足问题。根据《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处罚的手段仅限于警告、罚款,效果有限。这种情况很快将得到改变。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明年1月1日施行,明确规定,经过劝阻调解后还继续产生噪声干扰他人生活的可以处10天以下行政拘留。公安机关将在当前的窗口期加强普法宣传,在新法施行后把各项规定严格落实到位。
另据介绍,当前我市正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修法工作,为宁静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创新举措提升治理水平
深圳土地资源紧张,很多工厂、工地与居民楼紧邻,发展和环保如何平衡是很多代表关注的问题。有代表建议政府部门要创新举措,有针对性地化解企业需要与市民宁静生活的矛盾。
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深圳建设密度高,我市各部门在噪声防治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建立符合深圳实际的噪声防治标准,近年来先后开展了10多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另一方面,强化对企业监管,把工业噪声纳入到排污许可证来进行监管、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同时,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推广低噪声施工设施设备工艺,邀请专家到企业、工地进行噪声诊断和治理帮扶。该局还透露,当前我市正在编制噪声地图,以加强精准管控,全面提升噪声污染防治信息化水平。
市住建局表示,全市现在有2600多个建设工地,点多面广线长。我市充分利用信用管理不断加强施工噪声的防治和管理,并与招投标联动起来。下一步,该局将通过推进装配式建筑模块化建造等措施,减少施工噪声。
推广由居民议事协商划定摊贩经营场所
地摊经济在催旺“烟火气”的同时,也带来噪声、环境卫生等问题。市城管局在回答代表相关提问时表示,2023年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不再简单地对设摊“一禁了之”后,有人误读为可以随便摆地摊了。其实不然,“路边摊”应在划定区域摆卖。目前,全市共划定183处摊贩经营场所,可容纳6641个摊贩。但是划定过程中也遇到难题,太远了大家不去,太近了容易造成噪声等污染。
市城管局表示,该局计划在地摊划定时采取分区管理的办法,合理设置严禁区、严控区、疏导区,其中,严禁区内禁止地摊经营,严控区允许部分噪声污染小的特色小摊经营,疏导区则为满足日常需要的地摊经营区域。当前南山区试行摊贩经营场所由居民议事协商划定,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该局将向全市推广,构建市容秩序管理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