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最新一期市政府公报获悉,据《2024年深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通报,过去一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最优,市民的“蓝天幸福感”、“亲水获得感”和“绿色亲近感”显著提升。
优良水质河长比例提升至82.8%,再创历史最优
“深圳蓝”成为市民抬头可见的“城市壁纸”。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55天,占全年监测有效天数(366天)的97.0%,全年灰霾天数0天。深圳PM2.5浓度控制在17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蓝天保卫战再传捷报。
2024年,全市310条河流中,优良水质河长比例从73.9%提升至82.8%,再创历史最优,观澜河、坪山河获评“广东省美丽河湖”,深圳大亚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深圳河、茅洲河汛期污染强度分别下降17%和29.2%,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同比下降12.8%,治水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2024年,全市33个饮用水源地,除因工程施工未开展监测的水库外,其他水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公园总数达1320个,绿色空间近在咫尺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深圳人的绿色生活圈正被越画越大。
2024年,全市新增公园30个,公园总数达1320个,市民休闲空间持续扩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这对许多市民而言,绿色空间近在咫尺,遛娃、健身、休闲触手可及。
去年,深圳新建和改造提升绿道308公里,全市(含深汕)绿道总里程突破3600公里,为骑行、徒步爱好者提供了绵延畅行的绿色廊道。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和生态监测研学示范线路的推出,让市民在游玩中感受生态之美。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废城市”评估全省第一
蓝天绿水碧道更美,城市生活环境更优。2024年全年,深圳清运生活垃圾910.8万吨,其中,225.5万吨厨余垃圾被资源化利用,其他685.3万吨垃圾被运往能源生态园实现全量焚烧处理,有效解决“垃圾围城”困扰和异味问题,“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全省排名第一。深圳打出资源化利用、填埋处置消纳、跨区域协同“组合拳”,将6829.0万吨建筑废弃物、63.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2.7万吨医疗废物处置完毕,为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民健康筑起防护盾。
在“宁静城市”建设方面,深圳功能区噪声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6.2%,2024年深圳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为近十年间最低,在全国率先将噪声防治纳入法定图则审批环节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象,努力为市民营造更安宁的生活环境。
绿色动能澎湃,生态与经济双赢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背后是深圳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嵌入城市发展脉络的创新实践。
深圳出台全国首个市级适应气候变化中长期规划,在国内首创“降碳贷”,上市发行全国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累计推出气候投融资项目293个,为绿色产业注入金融活水;推动“2024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首次落地深圳,新增8类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支持领域,推动9家环保企业落户深圳,助力环保产业壮大。
深圳持续拓展生态环保“区域朋友圈”,绿色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与香港、东莞、惠州签署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组织编制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健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等2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举办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广东边会,向世界分享深圳绿色发展经验。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家园
这座城市的绿色蜕变,离不开市民的参与。深圳正通过多元共治,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
2024年,深圳新培育指导建设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7个、自然学校1个。全市71个公众环境教育设施全年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近5000场,吸引47万人次参与。青少年环保科技作品在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中斩获一、二、三等奖共计10个。融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成果,首次联动深圳都市圈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巡回举办“生态圳美 向新前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深圳实践展,首期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活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故事短视频大赛等活动精彩纷呈,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