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前海聚力打造全流程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新图景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5-05-21 12:1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前海举办“2025前海法治开新篇”发布会。

  知产为帆,创新潮涌,法治护航,前海日新。

  在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屏幕上知识产权与境外专利数据实时更新;走进前海国际仲裁大厦,企业对话会、深港两地春茗会等活动热闹非凡;前海法治大厦内,港澳律师以法律查明专家身份参与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案件……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示范高地,前海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集聚效应,构建起集司法保护、检察保护、仲裁保护以及行政保护的全链条保护体系,为创新主体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支持。

  据数据统计,2014年至2024年,前海企业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速提交合计13.8万件国内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7万件,年均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外观、发明、实用新型等三种专利合计获得授权9.6万件,授权率接近70%;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0.9万件。

  全链条服务,助力创新主体“发展无忧”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前海作为创新要素集聚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26家企业拥有超100件有效发明专利,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独角兽企业14家,占大湾区总数60%。

  “港创新”受到“快保护”。自2023年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香港及澳门特区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实施优先审查试点以来,不少港资企业前来办理专利申请,助力企业大幅缩减申请专利授权时间。

  香港居民陈兆泉没有想到,原本需要2至3年的发明专利审查,在前海只用了几个月就已拿到专利权,还有粤语流利的工作人员全程提供专项服务,对推荐后的实质审查、授权阶段进行全流程跟踪,及时告知企业业务办理进程。

  “得益于前海知识产权创新政策,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上市销售,也推动公司各项业务加快进度。”作为知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技术总监,陈兆泉颇为满意,发明专利高效通过审查,极大节省申请时间和费用,助力他们这类科技类企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前海管理局与区内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加强协同,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支持。

  走进前海国际仲裁大厦深圳国际仲裁院(英文简称SCIA)、深圳知识产权法庭,以及一批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在此汇聚,这里是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服务集聚区,也构建出更为健全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

  深圳知识产权法庭近期发布的2024年深圳市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中,淘某公司和小某本公司本是两个各自独立的APP及网站的运营者,后者以“用户许可”为名,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前者APP中大量用户数据,使得任何第三方均可公开访问上述数据,经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小某本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需立即停止涉案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淘某公司经济损失500万元及合理维权费用。深圳知识产权法庭近年来通过出台关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指导文件,推进惩罚性赔偿落地,累计判赔金额达4.3亿元。

  在今年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4月9日,前海管理局与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共同推出“护梦计划”,启用“前海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站”,通过构建全链条法治服务体系,为深港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帮助企业对接知识产权“确权-维权-转化”服务,提供更多特色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全方位联动,打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最后一公里”

  作为创新的果实,知识产权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现实中却常因价值评估难、流通难等问题,成为“沉睡的资产”。

  深圳某网络公司面临资金短缺困境,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首先依托专利快速预审通道为该公司专利申请提速,助力该公司28件专利快速获权,随后搭建投融资路演平台,邀请该公司参加专精特新企业专场路演推介活动,助力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公司获得1.5亿元人民币融资。同时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登记和专利许可系列培训活动,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公司对2件发明专利进行专利质押融资登记和专利许可。

  让“知产”变“资产”,前海助力更多企业打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据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统计,预审通过后授权的案件中已有131家企业的240件专利完成专利权质押,质押融资规模达50亿元,19家企业的44件预审通过后授权的专利完成专利许可,专利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规模持续增加。

  法治护航下,更多年轻的创业者们从前海出发,以创新为桨、合规为帆,全力驶向更广阔的市场蓝海。

  今年4月,前海检察院协同前海管理局等在腾讯滨海大厦举办前海检企“零距离”对话活动,通过深度听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切实回应企业维权实务需求,提升企业参与感、获得感,受到参会企业的一致好评。

  深圳某科技头部企业一员工离职后,违反公司保密规定,擅自将游戏代码复制并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用于新游戏的研发,前海检察院受理后,迅速启动提前介入程序,协调公安机关和鉴定机构,对本案游戏研发成本和许可使用费进行评估,依法提起公诉,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更多利好政策持续加码。在今年4月27日举行的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成果发布会上,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支持前海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同时,由深高新投等18家机构联合发起的前海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成立,积极推进前海专项知识产权ABS产品,该专项产品规模预计8000万元,将重点支持注册地位于前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助力这些企业突破资金瓶颈,加速创新发展。

  全生态保护,构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前海样板”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前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里也是“三种不同法域”交会地带,法治作为国际公认准则和制度保障之一,更是前海的“金字招牌”。

  仲裁“跨境执行”,成果已然显现。近期,SCIA传来好消息,多宗仲裁裁决依据《联合国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下称《纽约公约》)在美国获得承认与执行,为中外当事人纠纷解决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国际经贸有序发展。

  在国际服务合同纠纷中,一家香港公司通过SCIA提出对某美国公司的仲裁申请,在仲裁庭作出裁决后,美国公司却未主动履行义务,并以“未获适当程序通知”为由提出抗辩。而另一边,SCIA早已通过EMS邮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三种方式向美国公司送达了通知,于是,美国法院结合送达记录认定,SCIA的电子送达符合正当程序要求,最终裁定执行裁决,该案作为全球不同国家法院对SCIA仲裁程序中的跨境电子送达有效性的再一次确认,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烫平褶皱”,蓝图渐次铺开。在前海法院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有一处专门为香港调解机构设置的办公室。工作日上午9∶30,来自香港调解机构的调解员就在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处理各类涉港知识产权等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

  今年也是前海法院建院10周年。前海法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至信”云审系统,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全流程线上“快立、快审、快结”,截至2024年12月,前海法院运用“云审系统”审理案件5346件,有效破解知识产权案件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推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该举措入选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第七批制度创新案例。

  目前,前海管理局正积极建设前海企业法务联盟,通过连接法治机构和企业,让司法保护、检察保护、仲裁保护和行政保护等多维度法律供给与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维权需求精准对接,已初步构建形成知识产权“多领域”“大保护”“快保护”的生态格局,为全球企业打造出一个“公平竞技场”与“创新试验田”,让他们底气更足、顾虑更少、舞台更大。

  时隔多年,汇丰集团“落子”前海的故事依然被津津乐道。2017年,汇丰集团董事会成员考察全国多地,听闻前海可以适用香港法、域外法审理案件,董事们一下来了兴趣,回去立即开会研究,最终在前海设立了区域性总部。

  “融入内地发展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适合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上的创新是我们选择前海的重要原因。”在香港本土发展60年的老牌券商、香港胜利证券高级投资经理周武道认为。

  “优”无止境,“行”而不辍。开放、创新、活力是前海的鲜明标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前海通过持续丰富版权公共服务生态,扩展香港权利人快速预审,启用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问询点等,以创新保护创新,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范式打造全新的“前海样板”。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