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广东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工作座谈会在深圳市福田区召开。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武增向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颁授标志牌。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出席会议。
黄楚平表示,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广东人大全力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率先构建“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三常”模式和民生实事“省级评议+市县乡票决+基层微实事立办”三重架构,推动全省600多个联系点迭代升级、提质增效。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启动,标志着广东“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进一步迈上新台阶,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广东人大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步要持续健全信息交互畅通、资源高效共享、民意有效集成的立法联系工作矩阵,努力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成为国家立法的“直通车”、省域样板的“展示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金名片”。
黄楚平强调,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精耕细作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举措。要发挥福田联系点毗邻香港、连接河套的区位优势,聚焦深港协同,广泛收集大湾区经贸往来、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立法需求,与江门江海、广州南沙强化协同联动,打造鼎立珠江口、带动全省域、辐射大湾区的“国家级”联系点工作格局,及时向全国人大提供湾区鲜活经验、反映改革前沿法治需求,推动国家层面更好加强大湾区法治保障。
黄楚平强调,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载体。要积极探索具有湾区特色、反映立法需求、汇集立法意见的有效路径,牢牢把握联系点的“基层”属性、“群众”属性,将基层声音“原汁原味”传达到立法机关,努力让每一部法律法规都满载民意、顺应民心。要推动基层立法联系点与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共建共用,强化数智赋能,持续深化“一法一码”“采纳反馈”“双向转化”等机制,让“法规怎么立、群众来参与”更加便捷有效,为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增对深圳福田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表示祝贺。她指出,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国家立法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通达民情、民意、民智的“连心桥”,将基层一线的实际情况直达国家立法机关,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重要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分六批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共54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和深圳市坚持以良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保障善治,以高水平法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在经济立法、民生立法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国家立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希望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今后工作中,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举措,打造好接地气、聚民智的立法“直通车”,“原汁原味”反映和提出深圳特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真情况真需求,以民主立法促进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新时代国家立法贡献更多深圳智慧、福田力量。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戴运龙在致辞中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批准设立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对深圳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作出更大贡献的殷切期望。我们将按照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及市委部署要求,指导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服务国家层面更好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立法保障,让更多基层民意、特区实践、湾区声音直通国家立法机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以高质量立法保障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深圳人大贡献。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宁生主持会议,秘书长许红等参加会议。
让更多深圳声音湾区声音直达国家立法机关
5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东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启动,这是全国经济特区城市首个、也是广东省第三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上午简短的启动座谈会后,下午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立法调研座谈会就在这里举行,更多的基层民意、深圳实践和湾区声音由此搭上“直通车”,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国家级”立法“直通车”开进福田 发挥特区湾区叠加优势服务国家立法决策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立法机关,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
“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是深圳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标志性事件,体现了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对深圳的关注和支持。”福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宏告诉记者,从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起,全国各地已建立50多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已有广东江门江海、广州南沙两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础上,在一个省内布局第三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有的。
在不少人大代表和法律界人士看来,在福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服务国家立法决策有独特优势。首先,深圳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较大的市立法权,是国内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有丰富的征集基层立法意见建议的经验和较为完善的机制。深圳是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位于福田,有利于收集到来自国际科技创新、深港合作领域最前沿的意见建议,全力破除大湾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福田不仅有发达的金融、高科技等产业,更是深圳法律服务业的集聚区,拥有全市40%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约1.5万人,约占全市60%,为做好“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门立法”工作机制持续深化 深耕细作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民意民智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是要将群众对立法的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地反映到立法机关,使立法结果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福田区人大代表、广东首胜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梅文说,她参加过多次立法沙龙、立法座谈等活动,有不少意见被采纳。
据介绍,在多年的实践中,福田区人大常委会组建了立法联系点议事会成员、立法联络单位、涉外领域立法信息员、立法征询专家库等多支精干队伍,创立“立法征询十步工作法”,实行基层立法联系点与行业产业联系点等平台融合共建,形成基层立法工作的综合矩阵。
“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获批后,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和推动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十个方面指导并支持福田区进一步深化“开门立法”工作机制,拓宽立法征询网络,更好发挥好国家立法“直通车”作用。
向国家立法机关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法治需求是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肩负的一项重任。设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河套福保立法联系点,就是“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支持单位之一,已建立多支立法征询队伍,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围绕粤港澳合作、深港协同发展和科技创新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将河套发展、深港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向全国人大反映,争取国家立法支持,深耕细作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立法征询任务初见成效 15条立法建议被民营经济促进法采纳
前不久,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获通过,并将于5月20日起正式实施,不少深圳人高兴地发现,自己的意见建议,变成了法规条文。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刚刚获批“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就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来的首项立法征询任务,组织开展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意见征集。为做好这项工作,福田区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才等优势,开展了10多场专题征询活动,广泛征集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反馈立法意见建议346条。经过比对,有15条意见建议被民营经济促进法采纳。
市人大代表、广东金地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张弢告诉记者,自己一共提出10条建议,其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违法投诉举报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发挥等意见被吸收采纳,体现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第五十三和五十六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确是大家表达立法诉求的有效渠道,群众的意见建议能够直达国家立法机关,坚定了我今后参与立法联系点工作的信心。”
福田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健全立足福田、覆盖深圳、辐射湾区的立法征询网络,完善立法联系点意见采纳反馈和激励工作机制,拓展基层群众参与人大立法的广度和深度,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圳故事,擦亮“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