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知识挖掘数字化 研发生产智能化 服务生态智慧化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5-04-30 12:35 【字体: 视力保护色:

  4月27日,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组织医卫界别委员前往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就“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开展专题调研,并围绕主题举行“深聊会”。

  AI赋能医院物流传输效率提升5倍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达1530家,比2023年增长14.3%。全市医疗机构设置中医床位8796张,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8666人,中医总诊疗量4243.18万人次(含院属社康),占全市31.1%。近年来,深圳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4年4月成功通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验收,并获批新一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委员们调研发现,深圳在以科技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也已有实践。

  3月,深圳市中医院宣布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率先推进中医领域AI融合诊疗。该院计划依托DeepSeek开发脉象识别、舌象分析等智能模块,通过算法解析中医四诊数据,为医生提供辨证施治的辅助建议。同时,构建中医经典方剂知识库,结合患者体质特征智能匹配个性化药方,推动“千人千方”的中医精准医疗落地。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AI赋能后的便捷显而易见——从“门诊开具入院证”到“病区登记-床旁结算”一站式办结仅需5分钟,全流程无纸化;在病区,AI语音控环境+床旁智能终端健康引导+智能输液0.1%误差+无感体征监测15秒预警异常的“智慧生态网”时刻在线。院内还构建了立体式物流传输网络,配备三大智能系统,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急诊物资2-3分钟送达、手术器械准备提效50%。

  AI如何助力中医药发展

  在深圳,通过AI赋能中医药发展的不仅仅是市中医院一家,不少中医药诊疗机构已经有布局、有实践、有成效。

  在AI迅猛发展的当下,AI+中医药,怎么加?

  在“深聊会”上,市政协医卫界别召集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韩振表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路径探索,需要通过跨界融合构建多元发展生态。他认为,应该利用AI赋能中医药,将中医药知识挖掘数字化、研发生产智能化、服务生态智慧化。

  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副主任、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文正万认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理疗”,开发远程诊疗、智能辅助系统(如AI舌诊、脉诊),利用人工智能将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结合中医理论和大数据分析辅助辨证施治。同时,推进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分析临床、科研、产业数据,总结疾病的发病规律、病症与四诊的关联性、治疗方案的优劣等,辅助开展循证研究,助力精准研发与决策。

  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罗伟香建议,建设深圳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利用AI、区块链技术对古籍、验方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共享,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

  深圳应在院内制剂标准化、中医诊疗标准化率先作为

  中医药质量及标准化建设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副主任、市儿童医院院长麻晓鹏提出,要加强监管,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优质合格中药才能治好病”。另一方面,近年来,市儿童医院鼓励中医药技术创新,提出“五位一体”治疗哮喘理念,研发止咳化痰散、防感膏等特色制剂,推动中医外治法的临床应用。深圳不少医院也都有一些临床证明疗效独到的院内制剂。麻晓鹏表示,应扶持院内制剂开发和临床使用,推动院内制剂成果转化。

  市政协医卫界别召集人、深圳市卫光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战建议,以深圳市中医院、龙头药企为引领的深圳中医药力量,可在院内制剂标准化领域率先有所作为。而制定相关标准后,还可以将港澳传统名剂引入深圳的产业化体系,在大湾区进行生产。

  除了中药质量的监管和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委员们认为,中医的诊疗也应当标准化。“要重视中医优势病种指南优化和落地。”市政协常委、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刘禹翔认为,应制定更加详细、统一的中医辨证论治临床指南和规范,明确各类疾病的辨证标准、证型分类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同时,加强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规范化培训,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研究。他还建议,要建立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数据库和样本库,加强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积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和说服力。

  市卫健委、市中医药学会、市中药协会和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