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字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组团上新
4月9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召开,现场发布8个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30个应用场景、29个应用解决方案和13款智能终端产品。“算力、芯片和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基础底座。”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介绍,广东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源生态建设,夯实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在工业领域,广东知业的精益人工智能平台将半导体封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约3%、产能提升约4%;博依特推出全球首个制浆造纸行业工艺大模型,平均生产效率提升10%、制造成本下降4%。在安全领域,深信服安全大模型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需要多次手动操作的安全运营工作量减少92%。
在教育领域,视源股份的希沃大模型将教师备课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像素格物大模型节省教师约30%的作业批改时间、降低约20%的教育资源制作成本。此外,医疗领域的医检大模型、文旅领域的环球数科文旅大模型、风控合规领域的法象大模型、知识库问答领域的智元起源大模型等,都在降本、增效或提质方面取得直观可感的应用效果。
优质的大模型需要在具体场景中去支撑应用。
在工业领域,广东梳理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家电等10大细分行业的研发、生产、质检、管理等全流程场景,如蝶讯网的AI设计软件可将服装设计排版时间从1天缩短到几分钟;里工实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将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40%至60%。
在教育领域,广东梳理学习、教学、实验、资源分发、评估与决策支持等5大典型场景,如视源股份的希沃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已生成超15万份反馈报告。在医疗领域,广东梳理影像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门诊分诊、就医咨询等10大典型场景,如迈瑞医疗和腾讯联合开发全球首个临床落地的“启元重症大模型”,让医生工作效率提升超30倍。
在安全领域,广东梳理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安全行为识别、应急救援决策、灾害现场态势感知和机器人救援与搜索等5大典型场景,如远正智能的铝加工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将安全事件报警数量降低53%。
需求侧有了好的大模型和应用场景,关键要在供给侧有优秀的解决方案,切实把场景需求变成落地的实在应用。
在工业领域,广东解决质检方面人工成本高、准确率低、质量不可控等问题,以及生产管控中跨系统集成信息困难、决策过于依赖经验等问题。如,机智云质检方案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已节约30%的人工成本,产品合格率超99%;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的智能化管控方案将纺织印染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33%、生产成本降低22%,人均年产值达135万元。
在医疗领域,广东解决报告生成缓慢、报告解读准确性低、咨询效率低等痛点。如,金域医学的智能体应用将病理报告生成效率提升70%。在教育领域,广东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弱、实验过程难追溯、人力考评效率低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像素数据的数智化实验室降低80%的考试管理成本。
在交通领域,广东解决传统智驾的信息传递减损、依赖高精度地图、难以应对复杂路况等问题。如,元戎启行高阶智驾平台在复杂城市道路的选路准确性达96%。在金融领域,广东解决信贷资料审核难、风险发现难、人工撰写授信报告耗时且质量不一等问题。如,迪博AI信贷助手的录入汇总计算效率相比人工提升40倍以上。
在生活领域,广东解决智能家居兼容性差、个性化不足、维护滞后、应急响应慢等问题。如,广州绰立对电梯与楼宇的一体化管理能减少30%的故障风险和50%的救援时间,设备运行效率提高40%。此外,在能源、农业、商业服务、城市治理、跨行业应用等多个领域,广东也涌现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赋能千行百业,未来的终端产品很有可能会在功能、形态等方面发生一些颠覆性变革。”曲晓杰表示,广东从2023年起组织终端产品制造企业紧紧围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渗透、融合创新到终端产品生产的全流程。
在工业终端方面,广东玄羽数控机床智能系统已广泛用于3C制造和汽车制造行业,提升5%至20%的加工效率、10%至5%的产能;华数重载机器人已用于搬运、铆接和钻孔等工序。在医疗终端方面,广东AI导诊数字人可使医院每天多接待10%的患者进而增加收入,每年还可节省数百万元的人工客服成本;自动化显微影像平台及智能分析云已在全国200多家机构创造超1亿元的经济效益。
在虚拟现实终端方面,广东AI裸眼3D显示器、VR自适应智能感知装备、具身智能机器人手臂操作杆等产品品类多样。在安防终端方面,广东AI感知助理、AI摄像头、智能车载监控终端等产品供给丰富。此外,广东还有脑机AI鼠标、自主飞行无人机以及动态交通AI机器人等多元产品。
深圳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
烤面包、煎培根、倒牛奶,轻松制作一份营养早餐;按电梯、刷门禁、开门敲门,智能化完成商业场景各项任务……今年以来,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越来越强,在商业化的道路中不断向前。越疆、普渡、优必选、速腾聚创等企业抢抓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风口,助力深圳在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不断提升创新竞争力。
产业基础有力支撑技术进步
具身智能即“具身化的人工智能”,是指依靠物理实体通过与环境交互来实现智能增长的智能系统。当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相结合时,就形成了具身智能的一种范式,AI为机器人装上强大大脑,从而打开了新的产业空间。
从完成惊险前空翻、跳起“斧头帮”舞蹈的众擎机器人,到汽车工厂里实现分拣搬运、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的优必选,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再是机械地执行程序命令,而是能够通过训练与学习真正理解周边的环境,根据生活与生产场景及时做出反馈并实时调整,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上,深圳形成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华为盘古、腾讯混元等AI大模型提供了“智能大脑”,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领域中也形成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它们通过紧密协作不断加速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应用步伐。
“具身智能大幅提升了机器人智能水平的通用性,深圳在人工智能‘软’与‘硬’两方面的能力上,已经形成了扎实的基础优势,制造端产生的数据能够提升具身智能的理解能力,充分训练后的具身智能又可以反过来提升生产效率,二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说。
资本市场助力企业融资发展
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大多企业在这一赛道还未能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开放包容的资本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舞台。
4月6日晚,兆威机电公布了赴港发行H股,实现A股、港股两地上市以深入推进全球化发展的计划。兆威机电原本是一家从事微型传动系统、微型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机遇,该公司不断加码机器人“灵巧手”研发,技术能力快速迭代进步。
近一年来,选择赴港上市融资,引入多元化的国际投资者成为不少深圳头部机器人企业的选择。
2024年1月,速腾聚创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之后很快成为恒指成分股,并被纳入港股通,成为港股“优等生”代表。上市1年后,速腾聚创即全面披露了AI机器人战略。这家公司从“感知”角度切入机器人赛道,为机器人“手眼协同”自研了感知硬件和“灵巧手”硬件,还开发了视觉模型和操作算法。
同年年底,越疆机器人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刘培超表示,登陆资本市场是越疆新的里程碑,AI技术普及将进一步加快更多场景中协作机器人的使用,他们将积极把握全球协作机器人的市场机遇,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统筹创新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
新兴产业成长壮大,亦离不开城市创新资源的赋能与有力配套政策的扶持。
大型企业牵头,成长型企业紧密协作的创新生态正在深圳加速形成。去年11月,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华为将整合其各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共同建设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而首批参与项目的兆威机电、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等企业均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日前,《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元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实现10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业内人士指出,基于产业配套、创新资源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持,深圳要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