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风来,满城鲜花开,让人感叹,深圳美醉了。如此春景的形成离不开深圳大力开展增绿扩绿护绿行动。昨日是全国第47个植树节,记者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获悉,将持续推进“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计划,掀起全市植树热潮,今年已新增树木近10万棵,为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
种下一片林,“长出”一城绿
“三洲田的樱花林开了吗?”每到春天,不少市民就很关心三洲田樱花林的开花情况。三月,三洲田樱花林进入盛花期,广州樱、中国红、富贵樱等品种的樱花相继绽放,吸引着市民不辞辛苦徒步来此,沉醉山海与樱花相融的春日之旅。
三洲田樱花林占地面积超2.2万平方米,位于三洲田梅沙尖山脚下,与云海公园、三洲塘水库为邻,是深圳近年来打造的一处以樱花为特色的赏花地,在接连开展的植树行动中,不断扩大规模,成为深圳最大的樱花林。
“去年四月我们在三洲田种的樱花盛开啦!”近日,张女士晒出了三洲田樱花林花开的照片,成就感满满。
这片深受欢迎的樱花林是深圳开展“城市绿化五年百万树木”行动的一个生动展现。眼下,在深圳的街头巷尾,伴随着处处弥漫的开花气息与新芽舒展,植树的成效有了更具象化的呈现。
美丽的生态图景需要辛勤的栽种和浇灌。据统计,2024年,全市增种树木53.4万株,新增立体绿化31万平方米,初步打造了小三洲、坪山河等10处连片成规模的特色赏花地。截至目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5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正在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中逐步变为现实。
今年将增种树木50万棵
“五年百万树木”的目标要达成,并非一件易事。
深圳正形成全民爱绿护绿植绿的浓厚氛围。企业、个人、团体等广泛参与绿美深圳建设,出资出力共筑深圳的“绿色家底”。
今年以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了22个公益认种认捐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同时搭建了腾讯乐捐等数字化平台,在公园、广场、居民小区等周边设立超过百个植树点,已新增树木近10万棵。
“来了就是深圳人,为自己的美好家园植树添绿,非常有意义!”参与了植树活动的市政协委员赵梓琳充满感情地说,爱上深圳很简单,很可能就是因为一棵棵树,多前来到深圳,看到深南大道一路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一下子就爱上了这座绿色之城。
“我们继续向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发出‘绿色邀请’。”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将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60余场,设立92个义务植树点,种植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凤凰木、落羽杉等18000棵树木。
接下来,深圳将继续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加快完善全域公园体系,广泛开展公益种植活动。全年计划开展义务植树活动800场,增种树木50万棵,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新建30个公园、改造提升5个公园,新增绿道400公里。同时,将充分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口袋公园,提升公园的可达性和均衡性, 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绿色家园。
绿美有我!620余岁国家一级古树有了认捐人
平安集团出资30万元认捐古树。
昨日,福田区新洲村的620余岁国家一级古树有了认捐人,由中国平安集团出资30万元认捐此树。当日,“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正式举行了揭牌仪式。
3月12日是植树节,古树认捐是履“植”尽责的方式之一;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也将正式实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全市组织古树名木保护宣传活动,积极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截至目前,深圳市共认捐古树29株、认捐总金额54.83万元。其中,福田区新洲村的这株国家一级古榕树,树龄已达620余岁,是深圳已知树龄最长的乔木,由中国平安集团认捐;宝安区沙井商会则认捐了宝安沙井京基百纳广场前一株植于清朝光绪年间的117岁国家三级古榕树,认捐金额10万元。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古树名木工作负责人刘晓俊介绍,为了更好地因材施策保护古树,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2024年10月联合发起“古树认捐 绿美有我”募捐活动,对于认捐金额超过1万元的组织或个人,认捐信息将按“一树一冠名”“一树一牌”向公众展示,展示期为3年。
中国平安集团品牌部总经理陈遥表示,“中国平安积极参与‘绿美广东’的具体行动,承诺自2023年起未来三年为全省1万株古树送保险、在广东20多个地市植树1万株,做好绿色金融的大文章,以此作为地方经济、文旅发展的切入口,讲好深圳故事、大湾区故事。希望更多平安志愿者和合作伙伴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共建美好家园。”
福田区沙头街道新洲社区党委副书记简运华说,“古树见证了我们童年爬树、树下嬉闹、节日祭拜的许多乡愁回忆。近年来,我们对这株古树进行围合保护,居民们自发参与养护、修剪。看到古树枝繁叶茂,就仿佛看到了新洲村和国家欣欣向荣。”
打造家门口的生态课堂 深圳56家环境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开放
记者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深圳率先开展并持续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56家环境教育基地,均面向公众开放。
环境教育基地是展示美丽深圳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同样也是提高公民生态环境素养、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创新平台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载体。深圳环境教育基地巧妙串联了公园、湿地、林场、科技企业以及治水设施等多元场景,打造家门口的生态课堂。以下是深圳比较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基地。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面积约668万平方米,始建于1983年,东倚梧桐山,西临深圳水库,是集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仙湖植物园重视科普教育,时有耳目一新的展览和培训课程,服务青少年和社会大众,全年面向公众开放。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深圳建科院融合了“本土化、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可复制”的绿色建筑理念自行研究策划、自主设计的绿色办公建筑,节能率60%,荣获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高级“三星级”标准、国家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三星级、美国LEED认证金级标准等多项荣誉。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16:00-17:00开放。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面积约38万平方米,以亚热带海湾红树林湿地为主要风景特征,是集“科普教育、生态修复、海滨文化、自然景观、休闲游览”各种功能为一体的公园,是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公园定期面向公众开展导览活动,全年面向公众开放。
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面积约6.2万平方米,是中国首个获得美国LEED铂金级认证(2010年)的建筑,有“漂浮的地平线、躺着的摩天楼”之称。园区着力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已建成黑水虻处理室、绿化堆肥示范区、社区共建花园等有机废物在地循环利用实践,共设置8个重点科普点,2条科普线路,定期面向公众组织体验活动,全年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