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由该局主导、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起草编制的新版《建设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提出系列管理措施,全面提升施工项目噪声管理水平,真正从源头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020年4月深圳市颁布了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地方标准——《建设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以及建筑施工场界排放标准和自动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的制修订,对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圳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准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增加了组织管理、群众沟通等方面新的管理要求,突出了新工艺、新设备等噪声源头控制措施。修订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管理沟通机制,新增了群众沟通和噪声监测的要求,指导施工单位做好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二是更新各作业阶段的降噪要求。新增爆破、拆除、土石方等施工作业要求,更新了声屏障、隔声罩(棚、房)等具体的隔声降噪要求,指导施工单位通过工艺设备选型或技术措施控制噪声影响;三是丰富附录内容,帮助施工单位快速、准确地把握建筑施工噪声防控要点,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编制噪声防治方案,提升噪声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版标准通过提出“前期准备、沟通协调、噪声监测”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全面提升施工项目噪声管理水平;通过“施工工艺和设备选型”鼓励项目单位积极使用低噪技术、设备;并从“施工场地布置、噪声污染控制措施、施工行为控制措施”等多维度入手,有效控制施工噪声的产生与传播,真正从源头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为落实法律法规中关于“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相关要求,提出“特殊规定”规范中午或者夜间施工行为,实现对施工行为的全链条、全时段规范化管理。
深圳3年治噪行动50项任务全部完成 城市声环境质量呈全局性改善
全市功能区声环境夜间达标率由75%提升至96.2%,区域昼间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下降至54.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下降至69.3分贝……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随着《深圳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顺利收官,3年治噪行动的50项任务已全部完成,城市声环境质量呈现全局性改善,深圳向市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3年来,深圳注重噪声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等噪声治理顶层设计,噪声治理“1+N”法规标准体系基本搭建,为长效治理提供坚实保障。2023年底,深圳市印发了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在3年行动的基础上,全链条、系统性谋划了下阶段深圳宁静城市建设工作,针对性地提出100项规划任务、27条重要政策和72项重点项目。
攻坚3年,深圳聚焦交通、施工、社会生活和工业噪声等重点领域开展多轮专项治理行动,精准施策,成效显著。例如,深圳机场实施全国首例减噪起飞程序,有效减轻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全市1750余公里高快速路和主干道铺设沥青混凝土低噪路面,大幅降低了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累计完成220余处道路声屏障和6条轨道交通声屏障建设。
建筑施工噪声治理方面,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手段,累计应用视频监控检查工地6.9万余家次,迭代升级“远程喊停”3.0版,全市累计安装远程喊停设备500余套,建筑施工科技管控能力大幅提升。
社会生活噪声治理方面,全力推广定向扬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重视群众“家门口”的噪声问题化解,着力减少经营活动伴生噪声。
工业噪声治理方面,将工业噪声全面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率先将工业噪声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工业噪声长治久安,3年来,环境信访平台工业噪声信访量下降了54.9%。
科技赋能噪声治理,是一大亮点。为了让在噪声治理“看得见”,深圳构建了国内最大的CIM三维实景噪声地图,并实现交通噪声污染评估、施工噪声智能防控等多场景应用,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深圳还积极推动噪声治理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支持“高效率低噪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开发新型低噪声技术,有效降低飞行器的噪声污染,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023年12月14日,《深圳市噪声分类管理名录》正式印发,明确了各种噪声情形的行业管理部门,不断整合噪声治理力量,通过“利剑行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有力整治了重点领域噪声扰民问题。
“美丽深圳”建设宁静不可或缺,深圳城市噪声治理的每一步都诠释着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担当。下一步,深圳将迈上深化宁静城市建设新台阶,聚焦声环境全局性改善和个体感受之间存在温差的问题,以更高的标准巩固和拓展治理成效,守护市民享受“宁静”的权利,让城市的繁华与居家的静谧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