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群作品《大圣》。
一片云飘过,一道浪袭来;一只异兽从传说中走出,一颗分子在视线中膨胀……2024第六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今天开幕。今年艺术季以“自然活力”为主题,用14件艺术作品,为这座被科技与速度定义的城市注入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2024深圳湾公共艺术季总策划、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象群昨日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说,策展的意图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自然的外在美感,而是要激发公众对自然的尊重和对自然“活力”的重新审视。
策展人王端廷从策展理念出发,总结了展览的三大分主题“自然与生命”“自然与神话”“自然与科学”——从生命的视角审视自然的生机,从神话的记忆挖掘人类与自然的精神联系,从科学的视野探索自然的潜在奥秘。
自然与生命:浮云之后,巨浪之前
如果这场叙事有开场,那它会是《浮云》。
蔡志松的云朵雕塑静静安置在草地上。没有夸张的色彩,没有复杂的构造,只是简单的白色,漂浮着。有人停下脚步,尝试寻找云朵在天空中的影子,却发现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轻盈、无形,却充满存在感。
与浮云隔岸对望,便是《巨浪》。吴达新捕捉了海浪的瞬间,并用不锈钢让它定格。线条曲折、力量翻涌,它像是对《浮云》的反驳:自然并非只有轻柔的一面。这件高达6米的雕塑,是艺术家对自然与记忆的凝视与致敬——巨浪的翻涌,既象征着大海的力量,也凝固了时间的痕迹,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和壮美。王端廷评价这件作品时说:“《巨浪》不仅与本届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的主题相契合,也与其展览场地深圳人才公园的海滨环境高度协调。”
刘明慧与李康文的《孵化》是“黑脸琵鹭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这组雕塑以卡通化的形象展现黑脸琵鹭母鸟与两只雏鸟的温馨场景,生动再现了生命延续的画面。王端廷将其归入“自然与生命”主题,认为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自然的生机,还紧密契合深圳本地的生态文化,为公众带来亲近自然的观感体验。
自然与神话:神话的横截面,龙、异兽与大圣
突然,巨浪之上,传来龙吟。
李承骏的《康龙》走进视线。它身披铠甲,手持长戈,昂首挺胸,却又有些俏皮。这条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但也是深圳的象征——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又不失传统。它的形象既延续了传统龙文化的威严,也通过卡通化的表达方式融入了当代语境。
邱启敬的《羬羊》放置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这种源自《山海经·西山经》的异兽,在雕塑中被赋予了立体化的现代形态,形状像羊却长着马尾,它的油脂传说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这件作品讲述了一个从神话到现实的时空交汇故事,让观众重新审视神话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李象群的《大圣》是全场最具戏剧性的存在之一。孙悟空,这个文学中的“斗士”,以京剧武生的姿态伫立。反手持棒的造型,既充满张力,也有一种戏剧化的幽默感。
在采访中,李象群详细谈到他对《大圣》的构思:“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活的角色之一,他的精神内核是自由、反叛、不断挑战权威。这与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是完全契合的。我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一种不服输的力量。”
李象群说,孙悟空的表情带着一种坚毅。他的姿态既是静止的,也是随时准备跃起的。他不仅是文学中的形象,更是这片土地上无数人共同的精神象征:敢想、敢做、敢拼。
自然与科学:生命的起点,科学的尽头
在神话的余韵中,一个问题逐渐浮现:自然从哪里来?
张树国的《卢卡》将观众拉回到40亿年前。“LUCA”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一个单细胞生命体。王端廷提到:“这件作品用雕塑的方式重新呈现了科学中的生命起源理论,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奇妙。”
托尼·布朗的《正反面》则从分子的微观结构中汲取灵感。这件直径4米的雕塑将分子的复杂结构放大,让观众直面自然的精妙与秩序。
杨宏伟的《所见非所见》,是由1500个透明塑料桶组成的巨大装置。用肉眼看,它是色彩斑斓的图案;但通过手机镜头,它变成了深圳大学的校训“自立、自律、自强”的黑白文字。对此,李象群补充道:“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人参与进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让深圳市民与作品互动,感受到艺术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第十一届“艺术深圳”当代艺术博览会、第十四届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同时开幕
冬日鹏城,与艺术相约。12月5日,由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组委会办公室、深圳报业集团主办的第十一届“艺术深圳”当代艺术博览会和第十四届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7、8号馆同时开幕,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艺术深圳:老朋友与新面孔齐聚一堂
首日是VIP预展,来自全球28座城市的86家画廊与机构精彩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本届艺术深圳整体表现稳定,画廊和机构带来的作品水准在线,交流与交易氛围浓郁,展现出艺术市场的活力与信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艺术深圳经过11年的深耕,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与美誉度。在参与本届艺术深圳的86家画廊与机构中,香格纳画廊、千高原艺术空间、常青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玉兰堂、墨斋等国内著名画廊已连续多年参展。众多“老客户”的返场不仅表明了对艺术深圳理念和服务的认可,同时也证明它们对深圳艺术市场充满信心。
作为艺术深圳的老朋友,香格纳画廊在艺术深圳伊始就积极参与。该画廊总监吴雨桑告诉记者,此次他们带来了余友涵、曹澍等艺术家的作品,汇聚新老两代艺术家,充分考虑了市场定位,兼顾了不同藏家群体的需求。
除了老朋友,不乏新面孔,此次也有一批首次亮相深圳的品牌画廊,显示出艺术深圳的稳定性和吸引力。首次参展的沪申画廊呈现包括赵博、高嘉璐在内的一批年轻艺术家的20多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该画廊总监王钰表示,艺术深圳最吸引她的是整体的品质以及组织方的藏家群体、资源。“第一次来艺术深圳,感觉非常好。艺博会组织工作有序,年轻藏家也来的比较多。”
近年来,深圳的艺术市场发展迅速,艺术生态链条日渐完善,涌现出一批活跃的画廊。在本届艺术深圳,包括KennaXu画廊、红树林画廊、美成空间、摩天轮画廊等25家优质深圳本土艺术机构参与,集中呈现出深圳艺术的能量。
工艺美术:工艺精品荟萃 体验活动多元
昨日上午,第十四届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迎来第一批观众。本届展会汇聚陶瓷、漆器、丝绸、木雕、金属工艺、玉石雕刻等工艺美术行业的各个门类,让观众应接不暇。
“我们这次带来了300多件展品,包括砚雕、茶器、书画、金石篆刻、红木家具等。希望能够让大众走近当代文房文化,感受中式生活美学。”展区入口不远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曹加勇当代文房文化空间艺术作品展吸引了众多观众。“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我一届都没落下,这届展会展品丰富且精品很多。深圳的科技发展和时尚设计走在前列,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很高。”曹加勇说。
本届深圳工艺美术博览会以“工艺焕新 共创未来”为主题,设有产业特色集群展区、工艺礼品展区、创意生活展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作品展等特色主题展区,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免费向公众开放。北京、浙江、山西、福建等地积极组织当地的特色工艺美术品参展。
“我们这次组织了9家企业参展,上午已经接到了一些意向合作订单,希望借助展会把我们新绛的工艺美术精品推向全国。”山西省新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魏民介绍,新绛1994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展区内有绛州澄泥砚、仿古青铜器、新绛毛笔等数十个类别,今天来跟我们交流的人很多,希望与大众一起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掐丝珐琅非遗手作体验、砚雕与篆刻体验……除了展示工艺美术精品外,本届展会还配套举办2024工艺美术“飞花奖”设计创作大赛、技艺互动体验等多项活动,让观众在“赏听玩”中近距离感受工艺美术的文化魅力,进一步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