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香港文化中心,掌声喝彩声叫好声欢呼声响彻剧场,3天5场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香港特别版演出圆满收官。《咏春》的总演出场次也刷新至219场。
此番,《咏春》作为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压轴之作在香港文化艺术中心持续释放热力,吸引8000余位观众到场观演,深圳香港共创共演携手“造艺”,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共奏弦歌不辍,赓续文化千载。
持续“圈粉”! 《咏春》“朋友圈”越来越大
洪金宝、霍震霆、霍启刚、郭晶晶、黄宏达、林敏聪、邓婕、林子祥、叶倩文、莫文蔚、朱哲琴……《咏春》特别版演出这几日,香港文化中心一时之间变成了“数星星”的地方——香港文艺界大咖名流纷至沓来。他们来此观看《咏春》,沉浸其中,为《咏春》点赞、感动。
11月24日下午,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郭晶晶夫妇再一次携全家一起来看《咏春》。当天是霍启刚“三刷”《咏春》,相比第一次的震撼、第二次的一票难求,他认为香港特别版是深港文化合作的典范。霍启刚告诉记者,《咏春》香港特别版的成功说明了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很大的文化合作空间。“希望以《咏春》为开始,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不同团队能加强合作,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11月24日晚,《咏春》香港特别版演出圆满收官,推广曲创作者、演唱者林子祥,香港著名歌手叶倩文、莫文蔚等难掩激动之情,来到后台与《咏春》演员互动。莫文蔚说,这是她第一次观看《咏春》,“太精彩太好了!每一个部分我都喜欢。”莫文蔚化身“迷妹”,主动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推广曲创作者、演唱者林子祥此前并未现场观看《咏春》,却在两天内完成歌曲创作。“很好看,很厉害!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片段,但现场看最精彩。”林子祥说,“演员们表演得那么好,我一定要唱得好。今天之前,我一直忐忑歌曲与舞剧的适配度,通过在现场的亲身感受可以说,效果胜过我的一切想象。”叶倩文感叹:“很佩服《咏春》的演职人员,去年看时就很喜欢,创作推广曲就像加入《咏春》大家庭一样,让我们很高兴。林子祥看剧时一直在我耳边说‘太美了太美了!’”
“叶问的故事流传甚广,但以舞剧的形式讲述咏春拳的故事,构思很巧妙。”著名演员邓婕一直很想看《咏春》,但因时间不凑巧,没机会碰上,这次在香港演出的特别版圆了她的梦。“《咏春》把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融合在一起,舞台上表现出极强的力量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舞剧,很具有突破性。”
《咏春》的用心制作也让香港著名电影人洪金宝大呼“服了”。“我拍电影拍那么久,咏春拳题材的电影也拍了不少,对于舞剧我很好奇。看过之后我觉得,《咏春》不止是拳打得好,年轻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在剧中具象化。”洪金宝说。
共创共演!“一家人”互相照亮互相成就
“老粉”持续追剧,“新粉”接连不断。随着《咏春》步履不停,向光而行,不断刷新演出场次,不断取得更大成绩,《咏春》激起的涟漪越来越大,《咏春》已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咏春》+”版本亦随之诞生。此次香港特别版即由《咏春》出品方联合香港康文署推出,深港共创共演,不断拓展双城在文化领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香港特别版不仅加入了由香港指挥家冯嘉兴执棒香港乐团普罗管弦乐团带来的现场音乐伴奏,还于谢幕环节播放林子祥创作演绎的推广曲,音乐+舞蹈相辅相成,为观众带来了更为极致的艺术感觉体验。与此同时,香港演艺学院毕业生黄丹洋亦作为“七十二房客”之一,首次登上《咏春》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乐团普罗管弦乐团的团员多为青年艺术家,与《咏春》演员们的平均年龄相当。《咏春》为媒,为双城青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不仅共传中华文脉,更把深港两地年轻人的心融合在了一起。
香港乐团普罗管弦乐团乐手陈珈文对于此次合作记忆深刻。她说:“很荣幸与深圳优秀的舞蹈演员们同台献艺,共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为《咏春》的到来,我们有机会实现中西文化、音乐的交融。”陈珈文期待深港文艺团体今后多些合作。
11月24日晚结束所有演出之后,”叶师傅“常宏基异常兴奋,他说:“深港合作特别版,正如剧中主题——成为一束光,照亮彼此。我感觉到我们就是一家人,同心协力共传文脉。”
香港演艺学院校长蔡敏志首次观看《咏春》。相较于演出,蔡敏志更加看重透过《咏春》深港两地的共创共演。她表示,深圳不乏文化场馆,香港不乏演艺人才、团体,未来合作潜力无限。“香港演艺学院都有好多来自内地的优秀学生,他们的就业不局限于香港,深圳乃至大湾区都是很好的选择。”
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专程前来观看《咏春》香港特别版,她表示,深港在文化领域不仅能共创共演,还能“共享”市场与观众。
文化传承!香港青年成“追剧”主体
此次演出系《咏春》第四次登临香港舞台。今年1月,《咏春》于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演出5场,全域圈粉。7月12日至7月14日,云集内地与香港一流艺术院团及艺术家的舞蹈盛会“盛舞之夜”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咏春》(选段)受邀参加。10月2日晚,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文艺晚会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咏春》(选段)受邀献演。
四次来港,每一次都有新体验、新感动。演员们都说,面对香港同胞的如火热情,更觉“责任在肩”,是压力更是动力。深圳歌剧舞剧院演员陈贤哲表示,香港是咏春拳发扬光大之地,每次到港演出,既觉可亲又觉可敬,“香港观众的反馈让我们演出更带劲。”
前三次演出的口碑积累、发酵,让此次《咏春》在香港的演出更具人气。演出自预售官宣以来,持续升温,原定3场演出开票即罄后,加演2场也早早售罄。《咏春》“再咏香江”压轴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香港青年、学生走进剧院。
记者在演出地香港文化中心看到,青年观众群体占比较大。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们纷纷被《咏春》圈粉。香港大学研一学生郭小姐表示,自己是常宏基、张娅姝的粉丝。“《咏春》不仅舞武融合好看,它展现出的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东方气韵更令人着迷。”
11月22日,香港特别版首场演出之前,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汉华中学、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约150名学生参加了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香港特别版演出“学生专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举手、踊跃报名,上台与“叶师傅”常宏基等主要演员“切磋”武艺。常宏基手把手教孩子们“练武”,孩子们教“叶师傅”说粤语,气氛温馨而融洽。
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副校长洪静安表示:“我们学校设有武术和中国舞教学,近距离观摩《咏春》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学习无处不在,时时学处处学,把教室搬进现场是很好的方式。”目睹此情此景,香港路德会西门英才中学简老师感慨万千,他说:“文化就在点点滴滴之间流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要我们代代相传相守。”
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咏春》让我看到深港文化交流合作更多可能
11月23日晚,《咏春》香港特别版第3场演出迎来重要嘉宾——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来到演出现场观看。林郑月娥接受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知道《咏春》有很大影响,早前曾有机会到深圳观看,因故遗憾错过。这次终于有机会欣赏到《咏春》,非常开心!”
今年1月,《咏春》于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演出5场,场场火爆,一票难求,全域圈粉。7月12日至7月14日,云集内地与香港一流艺术院团及艺术家的舞蹈盛会“盛舞之夜”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咏春》(选段)受邀参加。10月2日晚,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文艺晚会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咏春》(选段)受邀献演,大获成功。此次演出是《咏春》今年第四次亮相香港。林郑月娥表示,《咏春》以完整版之姿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意义非凡。“因为这里是香港最好的场馆,顶级的演出都在这里。”林郑月娥说。
她同时表示,此次3天演出5场,对演员来说是很大挑战,对香港观众来说则是很好的享受。
《咏春》多次来港演出,引发香港青年“追剧”“打卡”,对此,林郑月娥感到十分欣喜。她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都希望通过文化交流让民心相通,让年轻一代了解中华文化。《咏春》多次来港演出,让我们看到了深港在文化交流上的更多可能性。”林郑月娥说。
她同时指出,艺术需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咏春拳目前已经有了较高的国际知名度,舞剧《咏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咏春拳带到了新加坡、英国和法国,深受当地观众欢迎,这说明艺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载体。”
此次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的特别版,由深港两地艺术团体携手“造艺”,林郑月娥对这种合作方式深表赞赏。香港不仅拥有艺术类高校以及众多职业文艺团体,且拥有持续的艺术产品生产能力,美中不足就是文化场馆较少,许多节目排演出来之后,最多能演出数场。
林郑月娥说:“香港现在的演出场地不太足够,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持续打造西九文化区。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戏曲中心,即将开幕的有一个与舞蹈有关的综艺学院。深圳有先进的文化设施,我觉得深港可以共享——把香港演出团体引进到深圳,香港与深圳联手邀请海外优秀的演出团队来深港两地演出。”林郑月娥说。
在她看来,深港已经具备更加充分合作的条件。
“香港与深圳目前已经是半小时生活圈,交通十分便利。我们应该携手为大湾区带来更多机遇,提升深港两地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水平,并辐射到大湾区其他城市或全国其他城市,把深港携手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传播到更多城市。”
针对此次《咏春》香港特别版加入了更多香港本地元素,林郑月娥表示,文化艺术的交流不仅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产业,比如视觉艺术、艺术品拍卖和演出业等。“深港两地互补性很强,如今深圳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发展,这对于香港来说很有利,因为我们不仅能共享深圳的文化设施,还能迎来更广泛的市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