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明日开幕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4-11-13 12:0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开幕在即,展会现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 

  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华为实现国产操作系统自主可控;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赛道中加速迈进,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达成第9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智能机器人加速“进化”,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与工人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检……今年以来,深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重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焕发新机。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将于11月14日拉开帷幕,这个“中国科技第一展”不仅展现世界最新最前沿科技,更在促进国际经济与科技交流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深圳正加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从基础科研原始创新到技术赋能应用场景,城市创新“浓度”不断增加,创新之城的名片越擦越亮,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策源。

  成果涌现,城市名片搭起金字招牌

  高交会自1999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在深圳成功举办25届,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高新技术与产品的展示交易盛会,在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巨大作用。

  深圳日新月异的创新与高交会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途。通过高交会平台,来自深圳的创新成果走出城市、走入全国、走向世界,为深圳涵养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科创生态。

  如今,深圳已经形成上市公司、独角兽/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中不断地做大做强。今年,深圳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新增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望突破1000家,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2.48万家。

  深圳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此,深圳打造了“6个90%”的创新密码: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活跃的创新动能令深圳的城市名片成为一张张金字招牌。

  “低空经济第一城”,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市域级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发布低空经济“20条”,规划建设10个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超充之城”,率先出台全国首个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地方标准,参与制定6项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标准,研究制定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场站电气设计规范,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滚动发布41项“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构建“千行百业+AI”“公共服务+AI”“城市治理+AI”,促进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充分应用。

  聚焦前沿,源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深圳的创新优势在企业端和市场端,基础研究的创新短板正在一点点补齐。

  从福田驱车来到深圳东部,在坪山高新区产学园基地中,原始创新的种子逐步生根发芽。由中科院院士郑泉水领衔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简称“超滑所”)成功完成从“0到1”创新突破,他们正在把结构超滑技术推向产业化应用。超滑所内展示了一片毫米尺度的结构超滑材料,外表看似普通被一层黑色晶体覆盖,但其在大气和室温环境下直接将摩擦系数最低降低至百万分之一,并且固体与固体间直接接触滑动几乎没有磨损产生。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结构超滑就是一项“根技术”,对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在提高微小精密仪器设备的效率与寿命中,发挥的作用是颠覆性的。

  新材料领域突破仅仅是深圳发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深圳的原始创新向更“深”更“快”迈进。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科学院合成细胞国际科学计划启动,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基础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突破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瓶颈;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即百亿亿次)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Ⅱ”AI算力水平做到了国际领先,荣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当前,深圳在创新端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实施深圳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深圳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建设,为科创前沿领域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高交会,无疑给这些源头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深圳走向世界提供了最佳的支撑。

  四链融合,前沿新兴产业动能澎湃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高交会一直都是深圳“四链融合”的绝佳平台。

  深圳坚持“创新推动+产业拉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构建以创新链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人才链为关键支撑的供给制度体系,发挥深圳特色和优势,科学把握重点产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四链融合”为工作机制,深圳分类分步骤培育形成了合成生物、光载信息、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具有极强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通过大力发展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深圳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强对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支持。天使投资母基金累计有效决策子基金84只,有效决策出资总规模约231.9亿元,认缴规模约89.24亿元,已投资项目955个,培育出6个“独角兽”和188个“潜在独角兽”。

  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制定《深圳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授权217家行业龙头企业和65家社会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新增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才超34万;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制定科技人才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细化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靶向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深圳将一如既往锚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的目标,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造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交会,将始终成为深圳创新创业创造落地生根的强大助力。

转存图片

深圳口岸迎高交会外籍参展商入境高峰

  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即将在深圳开幕,预计有来自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家知名企业与国际组织参加。连日来,从深圳多个口岸入境参会人员络绎不绝,深圳边检总站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口岸安全顺畅。

  凭借高铁的舒适便利和“一地两检”的便捷通关模式,西九龙站口岸成为广大参展客商首选通关口岸。丹麦参展商施密特·克里斯蒂安表示,“从西九龙站口岸乘坐高铁抵达福田站仅需14分钟,到站后换乘地铁就能到达高交会场馆,‘铁路+地铁’参展非常方便!”据统计,自8日至11日,经西九龙站口岸出入境的外籍旅客已超1.6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高交会恰逢我国对斯洛伐克、挪威、芬兰等9国试行免签政策,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中亚、东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客商明显增多,马来西亚的客商Chang先生在深圳湾边检民警的指引下,快速填写完相关资料并办理完成入境边检手续,“这是我第二次来参加高交会,今年有了免签政策,整个流程变得更加便捷。”

  据深圳边检总站统计,11月5日至11日,深圳湾边检站共查验入境外国人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约35%,其中,使用免签政策入境外国人约占两成。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高交会期间口岸参展客商出入境通关顺畅,深圳边检总站特设外国人专区专道,在验放前台开设前置指纹采集服务。同时,在口岸现场增派精通外语的民警为参展客商提供政策咨询、协助填写入境卡、多语种翻译引导等服务。

气象科技组团将亮相高交会

  第二十六届高交会期间,深圳市气象局联合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广东省气象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及多家气象科技企业将组团亮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11号馆,以“智慧气象 数聚未来”为主题,沉浸式展示气象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气象数据赋能经济社会新成效以及低空气象“三张网”建设新进展。

  据介绍,本届高交会上,智慧气象展位将设低空气象、气象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气象科技产业园区四个板块,以系统演示、产品应用、互动体验、视频展示等形式集中展示省市气象部门、行业和企业协同推动气象科技创新、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的成效。

  当前,深圳气象部门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场景拓展应用精准赋能,加速打造气象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实验区,首个低空气象产业集群已在深圳成形。同时,深圳市气象局联合深圳数据交易所正在积极探索和推进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去年研发投入2236亿元

  近日,《2023年广东省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亮眼的数据反映出深圳科技创新发展动力强劲。

  从规模看,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236.6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6.46%,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占全省的46.6%、全国的6.7%,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其中,深圳企业R&D经费投入2085.7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3.3%,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从增速看,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增长18.9%,增速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强度看,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6%,达到6.46%,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连续9年提升;投入强度超过全省2.92个百分点、全国3.81个百分点,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长期以来,深圳鼓励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牢牢抓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牛鼻子”,在大攻关、重研发、补链条等方面,集中资源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5G、8K、人工智能、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居世界前列,培育华为、大疆、迈瑞、比亚迪、云天励飞、微芯生物、北芯生命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企业,打造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集群。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华为、腾讯占据研发投入榜前2名;欧盟执委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华为、腾讯是唯二进入前20强的中国企业——分别位列榜单第5位、第19位。

  事实上,华为和腾讯近年来一直保持民企科技研发及创新的领跑角色。华为是目前累计获得中国授权专利最多的企业。其年报显示,2023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研发投入总额排名位居全球前五,占全年收入的23.4%,10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11100亿元。截至去年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4万件,累计公开专利已经超过33.6万件,在全球ICT领域、尤其是5G方面,积累大量的创新成果。

  腾讯年报显示,腾讯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640.78亿元,自2018年至今其研发投入累计超过3000亿元。截至2023年年底,腾讯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总数超过7.5万件,授权专利数量超过3.7万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云技术、大出行、即时通讯等前沿领域,全链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等AI技术持续升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亮眼的数据反映了深圳科技创新的三大特点:一是发展动力强劲。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表明深圳过去40多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这个动力就是创新发展动力。二是企业活力十足。深圳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3.3%,这也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密码”之一,其独特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创体系,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圳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创企业以及大量专精特新企业,展现出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非凡活力。三是未来潜力巨大。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深圳企业顶住压力增大研发投入,说明企业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也反映出科技创新的潜力巨大。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