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的生物制造产业普遍缺乏中试平台,多数企业难以负荷单独建立中试平台的成本,这一难题有望在光明科学城被破解。
今年7月,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在光明启动建设。作为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创中心建成后有望填补领域空白。“国创中心将聚焦生物制造‘1-10’小试中试放大阶段,整合市场与各类资源,让初创项目高效、快速进入中试阶段,为企业缩减成本,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创中心主任刘陈立表示。
牵手大院大所,有助于地方搭建高端科创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国创中心启动建设是光明区引进大院大所的又一生动实践。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 引进大院大所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布局建设了“9+11+2+2”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同时以最大力度汇聚大院校、吸引大学者。
截至日前,光明科学城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对接30余家大院大所,其中已建成项目12个、在建项目6个。切实发挥大院大所在技术攻关、产业转化、招商引资、人才汇聚等方面关键牵引作用,带动光明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和科研经济发展。
其中,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等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广新生物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投入运营,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深圳)等项目加快建设。
探索形成6种地方与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
在深入对接各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过程中,光明区因地制宜,量身定做,积极探索地方与大院大所合作新模式。
作为“院所+地方+大设施”模式的生动代表,光明区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全国推广的深圳经验之一,也是打造科学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模式的全新尝试。截至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累计组织14批超400家企业参加遴选,落地企业46家,估值约233.1亿元。7月启动建设的国创中心,是“楼上楼下”2.0版本,将建设集重点研发、技术攻关、中试放大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生物产业源头创新能力。
今年5月启动的广新生物创新平台则是“龙头企业+地方支持”模式的典型代表,光明区发挥生物领域优势,针对性引进龙头企业,结合龙头企业大湾区发展规划及优势资源,聚焦市场化导向创新方向,合作建设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创新创业平台,作为承接初创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转化重要载体,引领光明科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今年7月启用的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属于“院所+地方+社会力量”模式,联合国内头部投资机构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优先投资转化项目,投资收益以捐赠形式持续支持应用基础研究,打造一流高校和头部资本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合作新模式。
目前,光明区已形成了“院所+地方+社会力量”“院所分支机构+企业化实体运营”“院所+地方”“院所+地方+大设施”“地方设立”“龙头企业+地方支持”等6种合作模式。这些大院大所也将不断提升光明科学城创新能级,赋能产业发展。
光明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光明区将全力推动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落地,持续链接导入大院大所相关创新资源和孵化项目,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把科技成果从“书架”摆上“货架”
创新技术由理论概念变为成熟产品,从“书架”摆上“货架”,这个过程障碍重重充满挑战。近日,《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简称《条例》)发布并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旨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创新之城的深圳,不仅见长于产业创新,同时发力前沿基础研究并加速成果转化。受访专家表示,《条例》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领域法治支撑,深圳应以此为机遇加速推进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基础研究举足轻重,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书架”装满。
《条例》共十一章94条,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谋篇布局,把基础研究放在了第一位。
“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我们创新存在的短板。面对当前国际竞争新格局,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能力,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成果体系,形成科技自立自强的闭环能力。”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说。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深圳一直在多点发力,以高标准推进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深圳国家高新区坪山园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以及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建设,不断积累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汪云兴表示,《条例》把近年来广东省取得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法治支撑。目前,深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建立更灵活的科研成果与人才评价体系,搭好科技创新的“书架”。
面向市场研发布局,实现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积累“书架”的最终目的是放满“货架”,把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
汪云兴认为,科学家的“书架”要能够为企业家的“货架”提供支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而科技与产业紧密配合,实现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正是深圳的优势所在。
在深圳,一批新型科研机构谋求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简称“深研院”)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布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新技术、生命健康建立了超160个研发中心。
近日,依托深研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落户河套。“国际总部将聚焦生物医药与高性能材料领域,利用河套政策优势,联动香港、面向国际,和海外机构开展创新合作,为人才等创新要素流通创造优质条件,推动重大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深研院相关负责人说。
“《条例》中重点提及了技术创新要与产业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如果能够掌握关键技术并洞察产业需求,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也就顺理成章了。”汪云兴说,增强创新能力,深圳需要继续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增强创新生命力,持续打造科技成果的转化高地。
完善金融支持举措,支持科创企业成长壮大
在打通“书架”到“货架”的过程中,金融与资本支持不可或缺。
今年7月底,市值逾百亿港元的绿叶制药将其最核心的肿瘤药物研发子公司落子深圳。为吸引创新药巨头落户,深创投给出了16亿元的战略投资。绿叶制药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投资将提供更充裕的现金流,同时引进本地研发创新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合作,以实现创新药品种升级。
实现创新成果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环境,事实上,深圳创投资本一直支持服务创新。截至2023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于中小企业的项目13221个,在投本金3389.2亿元,占比分别为66.1%、34.3%。
汪云兴表示,《条例》强调了科技金融的重要性,要求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和资本是高科技发展的一体两翼。创新技术研发周期长、商业化道路风险大,需要大量风险投资来支持,绿叶制药能够选择深圳,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投资融资环境以及开放的市场氛围。
他认为,深圳金融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支持科技创新,离不开多元化的基金体系,其中包括了政府资金、产业资金和社会风投资金等多个方面,各路资本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
大湾区企业期盼大模型赋能
8月11日下午,“大模型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是真需求还是盲目跟风?”主题论坛在深圳大学城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大湾区的学者和业界专家对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赋能“工业智造”展开深入探讨。
据介绍,该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深圳与深圳市信息行业协会联合推出,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光明实验室、中广核研究院、创维、立谱智造、华星光电在内的48家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由哈工大(深圳)漆舒汉、吴宇琳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张海刚共同担任执行主席。
据介绍,大湾区特别是深圳拥有工业制造的坚实基础,包括大量中小规模企业在内,都期待能借助大模型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次论坛旨在从工业生产的供给、需求两端,促进学术和产业界合作,为大模型赋能工业升级出谋划策,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继而在大湾区实现引领,率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普及应用与创新发展。
鹏城实验室工业智能团队副研究员梁骁俊表示,当前工业互联网对底层工控系统赋能不足,导致工业智能化提升受限,整体面临着工控系统计算能力低、工业数据支撑能力弱、工业制造执行系统层功能臃肿等发展瓶颈,为此,工业企业亟待突破自主智控根技术,形成智控软硬件、网络应用、测试验证三大关键技术体系,制定引领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新型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深圳技术大学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李文贤提出,大模型具有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灵活生产等优势,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优化模型的计算效率,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增强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制定新的伦理准则和法规以应对这些新兴技术。另外,还将深入探索机器人技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应用,如利用大模型进行更复杂的情景模拟和预测,从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社会接受度。
面临大模型在企业的落地需求,有学者提出,与其孤立地依靠内部资源,不如借助学术界或科研机构等外部资源和力量,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企业落地,从而提升竞争力。也有学者认为,不必对大模型技术过于狂热,更不应将其神化,做好数据准备或将是未来应用各种技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