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全市70余个体育场馆今日免费开放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4-08-08 11:2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近日,第二届“湾区创新走廊”篮球联赛举行。 

  8月8日是我国第16个“全民健身日”。今天,2024年深圳市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坪山区聚龙山公园举办。

  今年的“全民健身日”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特邀奥运选手助阵加油,并联动市区两级推出系列多姿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旨在让市民在浓厚的体育氛围中感受运动和健康的快乐。

  全民健身日期间,深圳市区两级将推出137项活动,包括三大球、三小球、棋类、健步行、骑行、体育技能公益培训等,同时全市70余家公共体育场馆将免费向市民开放。此外,深圳还将以“体育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宣传体育法,开展普法活动,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带动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健身火热氛围。

转存图片

深圳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通过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改进体育课程和评价机制,引进高水平运动员进校园任教等多措并举,努力推动260多万学生人人参与体育活动。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教师,人人皆运动正成为深圳校园的“新特色”,让体育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中小学学生“全覆盖” 以体育燃动校园

  5月25日,龙华区“未来杯”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在深圳市致理中学开拍;6月6日,罗湖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在东湖中学落下帷幕;6月13日,深圳市中小学生跳绳比赛和深圳市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同日开赛;6月23日,福田区中小学生毽球比赛开踢……近段时间以来,深圳校园频频掀起体育运动潮,处处洋溢着师生奋发进取的激情。

  近年来,深圳教育系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建立常态化的校园体育赛事机制,不断完善学生体育赛事体系。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举办X9联盟体育联赛、“高中四校”体育联赛等45项市级大型校园体育赛事,深圳学子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斩获冠军66项次,切实做到“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颁奖”。

  “人人有比赛”之余“班班有竞赛”,篮球、足球、羽毛球、围棋、啦啦操比赛作为覆盖大中小学每个班级的比赛,“班-校-区-市”四级赛事活动覆盖全市260多万学生。通过体育赛事,不断夯实深圳校园体育新基础,让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

  改进体育课程和评价机制 强化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不少深圳家长发现,孩子们的课程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体育课已经成为“天天见”的“主课”。深圳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新机制,在国内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深圳还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强化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今年中考体育考试的赛场上,增加了7个选考项目,其中不乏学生喜爱的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对于选考项目的增加,不少学生及家长都表示欢迎。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体育教研员刘晋教授表示,通过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引导,也利于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深圳大学体育学院教务办主任、体育教育系书记王晓东认为,正因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体育的重视,无论是全市中考体育改革,还是启动“每天一节体育课”,最终都保障了青少年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孩子和家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世界冠军在校园 引领学校体育新发展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体教融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还需要高素质体育教师的引领助力。而在深圳,“我的体育老师是全国冠军、世界冠军”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

  早在2021年,羽毛球奥运冠军于洋在退役后选择加入罗湖教育,成为罗湖区教科院的一名羽毛球专项研究员,这也是深圳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的第一个奥运冠军。于洋表示,她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奥运冠军,更重要的是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体育锻炼的同时,传承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培养他们的奥运冠军品质。

  去年11月,市教育局发布了《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招聘改革,进一步完善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等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配齐配足配强体育教师。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引进不少世界冠军、优秀退役运动员到学校任教,一批专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好,有情怀、有干劲的运动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引领学校体育取得新的发展。

我市长期锻炼人口超四成

  作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近年来,深圳坚持聚焦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目标,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巩固模范市成果,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努力使全民健身、共享健康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市民在新时代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新时尚。

  多手段让市民朋友“松快儿”运动

  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深圳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挤”空间,通过高效利用土地,打造市民群众身边的体育场馆。据悉,“十四五”以来,我市体育场地面积从2431万平方米增加至3966万平方米,市民健身运动“松快儿”不少。

  为此,我市大力推进都市型、楼宇型场地设施建设,将建设便民利民体育场地设施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重点任务,推动体育中心改造提升、全民健身示范中心、国际大学园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外,还做到用好用足楼顶厂房空间、地铁上盖用地、公园绿地和高架桥下空间。

  深圳发布体育设施智能化提升方案,已建成155套智能化室外健身设施,累计使用近5000万人次,创新构建“一网统管、一键预约”体育场馆预约平台,接入体育场馆1977所,学校场馆全面开放,每年发放场馆惠民券6000万元,累计带动入场锻炼人数约2732.7万人次。

  同时,在科学健身方面,我市加强健身服务“一张网”建设,充实四级健身指导网络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体质测定站、体育义工组织、健身服务站点等组织加强服务,每年为6万人次市民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开展社区健身指导5000场次。

  四点创新提升全民健身活动质量

  据统计,深圳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4.8%,健身成为深圳新风尚。

  记者了解到,有如此成效主要归功于做到四点:政策层面出台《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深圳市“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打造“深圳杯”系列品牌,“深圳杯”业余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联赛等吸引数十万市民踊跃参与,极大活跃民间体育氛围,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全国游泳冠军赛等高端赛事;着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无噪音新舞潮”静音广场舞等特色活动,构建“一月一品牌”活动体系;智力运动赛事体系形成精品,打造鹏城杯全国象棋排位赛等深圳棋类赛事IP,助推深圳创建智力运动之城。

  “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必定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共赢。我们通过积极培育新业态,推动全民健身行业融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这让我们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