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智能科技在龙岗区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进行无人机产品定型测试。
在深圳,从原创技术研究到应用场景开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城市最靓丽的名片。
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结果公布,深圳25个通用项目和1个人选获奖,总获奖数创历年新高。靓丽的“成绩单”彰显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节节攀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研究能力不断夯实
走进坪山区的高新区产学园基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简称“超滑所”)正坐落于此。在超滑所的实验室内,记者看到了一片尺寸微小的黑色晶体材料,这片材料虽然看似普通,但它实现的零磨损,将定义新产品并带来新机遇。
“超滑所当前已制备出全球最大尺度结构超滑材料,直接将摩擦系数最低降至百万分之一,让固体与固体间直接接触滑动几乎没有磨损产生。基于产业化平台深圳清力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多项产品,结构超滑材料在微能源、人形机器人、5G/6G无线通信等多个微小器件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清力技术总经理储俊说。
结构超滑是领先世界的原创性“根技术”,科研院所优势与产业空间资源让其得以在深圳“生根发芽”,这片新材料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为高端制造打开新赛道。
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领域,深圳正在不断夯实基础研究能力。数据显示: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已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项。
新兴技术改变生活方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产业新机遇,深圳不断加速新兴技术落地转化。人工智能拓展了生产和制造边界,无疑是当下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无人驾驶正加速“驶入”人们的生活,作为AI技术在交通出行领域最为重要落地场景,深圳企业的创新能力走在前列。
元戎启行推出智能驾驶端到端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让汽车拥有自主学习、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更好地处理复杂驾驶任务;华为瞄准高级自动驾驶持续研发,现有智能驾驶在城区已无需依赖高精地图,越用越智能……除了专精特新的“独角兽”和巨无霸龙头企业,深圳聚集了超1300家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在低空经济赛道,深圳同样处于领跑地位。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0%;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73个,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的结果是为居民的生活创造便利。直升机从深圳北站接驳机场腾空而起,仅需8分钟,便降落在位于深圳湾的联想后海中心;无人机外卖“从天而降”,闲逛公园时轻点手机,即可随时随地享受美食。万物皆可“打飞的”,低空经济多个生活场景的落地,正在悄然改变着深圳人的生活方式。
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用“四个强化”总结了深圳的做法,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强化以技术攻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催生新产业;强化科技创新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深圳正不遗余力地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深圳培育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 到2026年实现20个战新产业集群全覆盖
昨日,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布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了解到,深圳支持市场主体聚焦“20+8”产业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到2026年,培育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50个以上,实现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利导航服务全覆盖。
深圳将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聚焦“20+8”产业集群等重点领域,面向产业链、创新链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服务。预计到2026年,深圳将推动建设省级以上重点产业或重点园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联盟25个以上,高价值专利布局中心150家以上。
深圳将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交易服务平台、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功能作用,推动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交易服务,拓展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证券化信息服务等业务。
比如推动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引入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服务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到2026年,推动科交中心年交易金额达20亿元以上,推动各类运营平台上线交易运营的专利数量达10万件以上。
在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模式上,深圳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惠行”专项活动,全方位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需求,助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专项行动,推动金融机构结合“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开发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预计到2026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突破450亿元以上,持续助力科技创新,加速企业成长。
“腾飞贷”2.0版落地 科技企业再迎利好
深圳为高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融资“解渴”再出新招。昨日,记者从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了解到,深圳已落地“腾飞贷”2.0版,在此前1.0版的贷款期内收益分享模式基础上,新增了“当期优惠贷款+未来贷款优先权”模式,推动银行和企业探索更长期、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更多科技型企业“展翅高飞”。
“我们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往在银行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跟不上生产经营需求。”深圳市九天睿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创新型芯片研发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其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腾飞贷”2.0版模式的支持下,企业贷款期限放宽到2年、额度提升至2000万元,在提升企业用款灵活性的同时,也相应降低了贷款利率。“在银企长期合作新模式下,我们还与银行签订了未来4年内优先合作贷款业务的协议,满足了企业成长的需求。”
去年底,深圳正式推出“腾飞贷”1.0版本,以“小切口”解决深圳科技型企业实际问题,推动银行将企业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作为授信评审的重要因子,及时满足企业信贷需求,同时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先“让利”于企业,在企业盈利能力增长后适当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在更长的金融服务期间平衡收益与风险,促进银企合作良性循环。
此次“腾飞贷”2.0版优化升级了“当期优惠贷款+未来贷款优先权”模式,目前已成功惠及3家企业,累计签约并放款0.92亿元。此外,截至7月12日,已有14家银行与33家企业签约“腾飞贷”,合同金额合计8.1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2亿元。
深圳将持续发挥“产业+金融+财政”合力,推动“腾飞贷”增量扩面、提质增效,构建更有粘性、更有弹性、更有前瞻性的银企合作新模式,助力更多科技型企业“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