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山海连城绿美深圳不断“上新”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4-07-12 12:2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推动“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加快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图为美丽的深圳湾。

  7月11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全力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建设”举行。时值暑期,深圳欢迎海内外游客来深畅游山海,乐享绿美都市的独特风情。

  发布会上,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张国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高尔剑、深圳市水务局副局长陈春浩、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强强就山海连城建设进展、绿美深圳生态建设举措、暑期来深旅游推荐等情况答记者问。

  宝安至大鹏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正在建设中

  山海连城正成为市民关注的热词,转化为市民可感知、可亲近、可享受的绿色生态福利。

  “一年多来,山海连城计划顺利实施,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张国宏介绍,深圳市委出台了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的意见,市政府印发了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8部门联合制定了山海连城3年行动方案,连通“一脊一带二十廊”生态骨架,推动“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加快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

  至2023年底,全市公园数量达129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69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绿道总里程达3406公里,更多市民从家中走向户外,从城市走向自然,尽情畅享家门口的山海城美好生活。

  到今年上半年,已有多个山海连城项目落地。连通梅林山和银湖山生态断点的鲲鹏径一号桥、420公里远足径体系“三径三线”、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银湖山公园-梅林山公园“五园连通”、滨海骑行道欢乐港湾-西湾红树林全程6公里的慢行通道等,这些地方一经开放就非常火爆,成为网红打卡点。其中,长达约200公里、西起凤凰山飞云顶、东至七娘山大雁顶的鲲鹏径,已经成为时下深圳最热门的徒步线路。

  接下来,将继续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鲲鹏径二号桥、三号桥将在下半年开工,预计明年建成。今年持续推进罗湖“八园连通”、宝安“八园连通”,加快建设全域公园城市,到2025年,全市公园总数将达1350个。从宝安到大鹏连续性的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正在建设中,数条各具特色的骑行环线即将在南山、光明、罗湖、大鹏等区(新区)启动建设。不久的将来,市民游客可以更好体验深圳山海城相融的资源优势和独特魅力,尽情在深圳山海间徒步、越野和骑行。

  全市已增种城市绿化树木82万余株

  梧桐山毛棉杜鹃、三洲田樱花、滨河滨海大道宫粉紫荆、后海中心河紫花风铃木……深圳人的赏花胜地越来越多。花海“刷屏”的背后是2023年深圳启动了“城市绿化5年百万树木”行动,厚植绿美生态底色。

  深圳计划通过充分挖潜全市道路、公园、户外步道、风景旅游区、住宅附属绿地等绿地空间,用5年时间,种植各类适生树木100万株以上。2023年至今全市已增种城市绿化树木82万余株。今年以来,深圳组织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500余场,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氛围更为浓厚。

  深圳以“绿美”统领全市生态建设,让深圳绿与深圳蓝一起成为深圳最亮丽的底色。高尔剑表示,正抓紧出台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工作方案(2024-2027年),指导全市科学运用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手段拓展绿化美化空间。同时,强化系统修复、科学绿化,塑造健康优美的绿美城市风貌。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茅洲河、大沙河生态长廊、大梅沙海滨公园等4个项目荣获省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抢救复壮185株古树,19个建设项目为古树名木原址保护“让路”。

  四时风光按月推送,深圳之美永不踏空。目前,深圳正在推进自然公园森林康养基地试点、户外露营地、森林旅游特色线路建设,近期将上线生态产品地图移动应用,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满足市民亲近好山好水好风光的需要。

  枫木浪等水库空间将逐步向公众开放

  夏日炎炎,在碧道亲水乐水,邂逅诗意鹏城。陈春浩介绍,截至6月,全市已累计建成碧道770公里,其中583公里位于“一脊一带二十廊”内。茅洲河碧道、大沙河碧道、新洲红树碧道、龙岗河及正坑水-梧桐山河-深圳水库碧道、龙华河碧道等已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打卡点、休闲地,东江取水口、光明湖、大沙河、茅洲河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市民可以使用深圳“水文旅地图”智慧导览小程序,查询首批12条精品水文旅路线等信息,进行探索、步行、健走、郊游等沉浸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西江水引入深圳,深圳实现了“一网互联、两江并举”的供水保障格局。“原饮用水源水库可以优化调整为非饮用水源水库,逐步向市民开放。”陈春浩透露,将积极推动“一脊”内水库功能优化调整,第一步准备取消枫木浪、红花岭、上洞坳等小型水库供水功能,并对外开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亲水乐水需求。

  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1000公里碧道、10条绿美碧带;2027年建成200公里绿美碧带,将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滨水生态休闲空间。

  暑期游深圳这样玩转山海

  山海连城是深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也是深圳文体旅游的宝贵资源。

  “暑假期间,我们发起了‘深圳有可能’城市文旅计划,热情邀请广大游客走进这座‘山、海、城、园’有机融合的全域公园城市,发现和分享深圳的100种可能。”李强强推介,暑期来深这样玩转深圳山海。

  山川锦绣,登高望远。深圳有数十座知名的连绵的山峦高峰,是户外爱好者的天堂。凤凰山古刹钟声独具韵味,阳台山堪称天然氧吧,塘朗山地貌独特、交通便利……既可体验徒步山林、漫行郊野的乐趣,也可登高一览深圳的都市繁华。

  海天一色,滨海风情。深圳的海岸线长达260.5公里,沿着大梅沙海滨栈道等漫步,享受海风拂面、海浪拍岸的惬意;较场尾、海贝湾、杨梅坑等地有特色海边民宿;乘坐“大湾区一号”和“大湾区二号”海上观光船,更能从海上视角领略大湾区独特的海岸风景和城市风貌。

  千面之城,古今交融。暑假期间,深圳的6家重点博物馆将提供延时开放服务,深圳作为工业第一城,特色工业科技点位是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

  千园之城,休闲生活。深圳湾公园、滨海文化公园、东涌红树林湿地公园等滨海公园是欣赏红树林、看海踏浪的好去处。中部五大公园的“五园连通”项目更是为游客提供了城市漫游的最佳路线。

转存图片

古树共生留住百年乡愁

在南山区大冲村,为保护100多年树龄的古树建立古树广场,现代高楼与百年古树相生共融。

  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与郁郁葱葱的百年古树,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和谐共融。这是盐田区江屋村的独特风景线,也将是未来深圳城市更新中的常态趋势。在“林长制”和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深圳城市更新项目正积极实践古树名木原址保护的绿色理念,让历史与未来、城市与自然在这片热土上交织共生。

  始建于清朝的盐田区明珠社区江屋村,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客家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该地自然资源丰富,更有多达10株生长茂盛、亭亭如盖的百岁古树。村中的老祠堂、关帝庙与古树相映成趣,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世代村民的情感与记忆。2017年4月,随着盐田河临港产业带被批准为深圳市重点开发建设区域,江屋村开启了城市更新的新篇章。

  江屋村二期城市更新项目中,紧邻的3株国家三级古树——一株220年的古樟树和两株110年的古龙眼树,成为保护工作的重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建设单位精心编制了古树原址保护方案。

  江屋村以古树为中心构建社区活力中心,将古树生态景观融入城市更新整体景观设计,营造可供运动、纳凉、休憩、教育的公共景观节点,让古树“活起来”“传下去”。

  近年来,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相继出台了涉古树名木原址保护的政策规定。2016年《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率先以地方性法规形式规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2022年出台文件明确涉古树名木的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项目须在项目规划阶段编制古树名木保护专题并通过专家评审及主管部门审核;2023年根据《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细化古树名木保护方案审核流程;2024年制定《深圳市建设项目涉及古树名木原址保护方案编制指南》。这一系列针对性强、可行性高、操作性好的举措,为古树名木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筑起了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安全防线。

  在南山区大冲村、龙华区龙胜南等城市更新片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坚持实施古树原址保护,并积极协调、指导建设单位创新突破,将古树打造为更新单元特有的风景,同时多次组织相关单位、专家进行全方位论证评估,最终确定以古树为中心建设古树广场、古树公园等公共配套空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深圳的城市更新正不断推进,既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品质,也将努力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古树名木、建筑遗存,留住乡愁所依、文脉所系、底蕴所在。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