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达2.47万家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4-07-10 12:12 【字体: 视力保护色:

  7月9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邵钢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做客《民心桥》,详细解析深圳在提高海归人才吸引力、科技计划项目具体实施及细则、提高科学家科研主动权等科技界关切重点和工作亮点,并回应深圳在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的最新成效。

  人才评价“立新标”“更自主”

  深圳作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在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就业创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那么,深圳如何不断提高海外人才吸引力、提供更加公平的人才竞争和识才辨才用才环境呢?

  市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邵钢表示,深圳高度重视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正在对标国家和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构建和完善专门针对海外引才的项目支持体系。按行业领域分类评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给予相应奖励补贴。针对人才评价,深圳正在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着力破解科技人才评价的制度性障碍、政策性束缚和机制性问题。

  2023年10月,深圳市印发《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又出台了市级引才、特支、特聘岗位、人才服务等相关政策,全面重构我市人才政策体系。结合“双招双引”和“20+8”产业重点项目,靶向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同时不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市科创局外国专家和科技人才处处长陈颖介绍,我市正在深入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已列入国家6个试点省市之一。今年1月以市政府一号文印发《深圳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选取14家试点单位、16个责任部门、四大核心战略平台共同推进2年期的试点工作。一方面,分类推进人才评价“立新标”;另一方面,改革评审方式,健全评价结果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深圳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引进了一批战略科学家,目前全市各类人才超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

  加大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有企业提出非常关注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什么时候实施、具体怎么实施,今年的细则又有什么变化?

  邵钢表示,目前,深圳正在进行市科技计划管理优化改革,建立一个遵循科研发展规律、适应科技现代化发展要求,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实施机制灵活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在确保合法高效的基础上,精简优化制度实施体系,让科技资源投入更加有效。

  市科创局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杨滢亮表示,2020年,深圳印发实施《深圳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贴保项目管理办法》,有效期5年,规定对纳入贷款贴息贴保项目库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给予贷款利息、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费用和担保费用资助。截至目前,支持2600余个项目,贴息金额4.55亿元。今年,科创局兼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和“切大块、办大事”的战略导向,系统调整和优化贴息贴保项目。目前,相关方案正在加紧制定中。

  市科创局科技重大专项处处长陈文献表示,在科技重大专项方面,今年,市科创局以“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实施一批、储备一批、滚动推进”的方式,组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网络与通信、低空经济与空天等10大专项,目前正在组织评审和专家凝练。

  鼓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基础研究

  有市民提出疑问,深圳一直以来在应用转化上做得很好,那深圳要不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呢?

  对此,市科创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陈望远表示,深圳非常重视基础研究,通过特区条例的形式规定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今年机构改革,深圳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发展的支撑。在支持方式方面,基础研究项目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在组织实施主动布局的基础研究重点、重大等项目基础上,将会继续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鼓励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基础研究。

  邵钢表示,深圳抓科技创新主要做法总结为“四个强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强化以技术攻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催生新产业;强化科技创新环境与氛围的营造。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已经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拥有国家、省、市各级创新载体3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7万家。在光明科学城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创新要素正在源源不断地集聚。大力发展风投创投,通过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帮企业跨越“死亡之谷”。通过不断努力,“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良性循环正在深圳加快形成。

转存图片

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深圳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二

  昨日,新京报贝壳财经在深发布《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从“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来看,深圳位居全国第二,在第一梯队仅次于北京。

  据悉,《报告》由清华大学G20全球创业研究中心指导,推出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通过梳理六大未来产业方向中初具规模的21个产业710多万条企业数据,对32个万亿GDP城市和准万亿GDP城市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综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础等,挖掘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报告》显示,未来产业是指通过突破性关键技术驱动,具有战略性和颠覆性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未来15-30年内成形。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受到国家重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前沿科技被认为是关键发展方向。

  从“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来看,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分别位列榜单前四名,同属第一梯队,一线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和深圳实力较强;长三角11个城市则已形成一定聚集效应,未来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从细分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熟度来看,工业互联网、通用AI、机器人成熟度最高、整体规模最大;第四、第五位分别是量子科技和低空经济。受限于技术发展程度及市场需要,氢能、生物制造、先进通信、深海科学、脑科学的行业整体规模排在后五位。

  《报告》同时指出,在政策扶持方面,深圳重视强化未来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能力,并对未来产业企业在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深圳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依托于中小企业的高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标准”专项资金资助奖励申报启动

  昨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2024年度深圳标准领域专项资金资助奖励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申报时间为6月28日至8月1日。

  深圳标准领域专项资金资助奖励项目包括国际标准制定修订、“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制定修订、国家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深圳市地方标准制定、深圳市团体标准培优、标准试点或示范、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机构、企业标准“领跑者”、深圳标准认证产品和服务宣传等24类。符合条件的单位,可在规定时间内申报。

汽车城里的生活节吸引上万市民打卡

  近日,2024光明国际汽车城非遗美好生活节在光明国际汽车城CC PARK举行,吸引上万人前来打卡。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商业的创新活力相互辉映,“产业+商业+文旅”创新模式魅力蝶变,见证光明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力量。

南山成立大湾区首家新质生产力社会组织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新质生产力产业协会(筹)第一届会员大会第一次会议及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举行,这标志着大湾区首家新质生产力社会组织正式成立。

  华为、比亚迪、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就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概念、未来趋势及其在产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审议通过了协会章程,并选举出理事会成员及领导班子。谭贻国当选会长,罗润华当选执行会长,高理建当选理事会监事长,高洁被聘为秘书长。

  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就协会的战略方向、核心任务及组织架构达成共识,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持续进步的关键引擎,协会将当好沟通桥梁,促进企业、科研机构与政府间的深度合作。

  谭贻国表示,协会将依托深圳市、南山区所赋予的区位、政策、人才和资金等要素优势,提升创新思维,加快成立人工智能引导投资基金,不断强化市场引导,推动新质生产力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助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深圳“双通道”政策打通深企创新药落地“最后一公里”

  “创新药品落地一直是我们医药企业的心头病,一方面国产创新药研发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仍面临着市场遇冷、商业化困难等实际挑战。深圳的‘双通道’政策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些难题。”昨日,深圳健康元公司医学部总监支沧鸿告诉记者。

  据了解,随着我国近期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各地区针对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陆续落地。面对创新药品临床落地慢、销售难等问题,深圳主动引导医药产业发展,协助本地药企解决痛点、难点,打通创新药落地“最后一公里”,通过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出台国谈创新药单独支付政策等举措,破解国谈创新药“能进医保,难进医院”难题。

  “‘双通道’政策对医药企业的助力太大了。”支沧鸿告诉记者,以往,本地药企研发的谈判药品只能供应医院,众多竞争者争走独木桥,可谓难上加难。在“双通道”政策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创新药品医院准入的时间过长问题,而且允许药品进入多家零售药店,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可以看得到、买得到。“双通道”政策更有利于提高创新药品的市场普及度和药企扩大生产发展规模。

  据悉,今年1月,广东省医保局发布了广东省“双通道”和单独支付药品范围,共包含526个药品。健康元公司生产的妥布霉素吸入溶液就在其中,利用“双通道”政策,该药品目前已经在深圳16家双通道药房完成了准入。

  此外,深圳积极鼓励本地企业创新药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纳入医保。2024年,我市药企生产研发的恩那度司他片等两种创新药经谈判后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5年来,累计共有4家深圳企业的11种创新药成功通过谈判。

  然而,记者也发现,深圳创新药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打通“双通道”供应,也并非意味着参保人就能“用得上、报销得了”。为此,深圳医保将本市新增国谈创新药全部纳入单独支付药品范围,支持临床优先使用,不占用参保人普通门诊年度报销额度,让国谈创新药也坐上医保报销的“直通车”。

  “单独支付政策允许医保报销,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新药,也让本地药企在研发新药时,摆脱了销售预期的后顾之忧。”支沧鸿表示,极大增强了我们对于投入创新药研发和生产的信心和动力。

  同时,对尚未纳入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在医疗机构使用时,深圳医保也可倾斜支付;对费用超高的患者加大医保支付分担力度,鼓励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