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深圳市2024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拉开帷幕,活动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参与、支持下,深圳距离美丽中国典范的目标越来越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97.8%,国考省考断面100%优良,公园总数达到1290个,都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发展越来越“绿”,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到78.7%,碳排放总量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最低,单位GDP碳排放水平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1/5,发展的“含绿量”更多、“含金量”更足。三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城市朋友圈”越来越大,积极“融圈”又“出圈”,陆续与香港、东莞、惠州签署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主动携手周边城市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
在活动现场,市生态环境局发起首期深圳都市圈生态游学,邀请深圳、东莞、惠州三市的青少年在今年暑期一起感受都市圈的生态之美。
市生态环境局现场表彰了一批生态环保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并公布了《深圳市高效制冷机房碳普惠方法学》和《深圳市奶盒回收减排碳普惠方法学》两个新的方法学。此外,深圳市大型活动组织方代表在现场共同发起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倡议。
市生态环境局将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联动本场宣传活动、全市11个区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全部由北京桔行科技有限公司(滴滴)捐赠的深圳市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进行抵销,由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提供全流程碳中和评价服务,将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打造成为深圳市大型活动碳中和试点示范项目。
最后,市生态环境局向第二届举办地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传递了深圳都市圈六五环境日活动轮值主办地的旗帜。
深圳出品纪录片《城市野性居民》央视首播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深圳出品的系列纪录片《城市野性居民》于央视纪录频道19时22分首播。这部纪录片历时3年拍摄,讲述深圳野生动物及其城市生活,展现鹏城充满生机的另一面。
昨日下午,《城市野性居民》首播仪式在深圳图书馆举行。该系列纪录片由深圳知名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联合深圳国民纪录影视、大渡海文化传媒,以及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制作出品,共三集,分别为《共生之地》《海湾餐厅》《家在公园》,后面两集将于今明同一时间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
当第一批千里越冬的黑脸琵鹭栖息于红树湾的温暖,洪湖公园的荷花池正在上演黑水鸡、喜鹊和黑鸢的自然博弈;当盐田滨海巨兽布氏鲸与巨轮邂逅于一场礼遇,梧桐山泰山涧产卵的香港瘰螈和暑期的学童正活跃于同一条溪流……在《城市野性居民》系列纪录片中,观众不仅能看到1000多座深圳公园里两万多野生动物种族的繁衍和传奇,更会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交融交错而感动。
据悉,随着《城市野性居民》系列纪录片播出,首部大湾区自然纪录电影也应势启动。该纪录电影将是一部讲述自然生态的电影,有望成为一张深圳自然生态的新名片。
深圳中院发布 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6月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广泛涵盖各类环境要素和案件类型,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对警示、预防环境违法犯罪,提升全社会对环境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十大典型案例体现了深圳法院不断探索、突破,服务绿色发展的理念。如汕尾市人民检察院诉周某某等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判决在修复责任认定和实现行政执法、刑事审判、民事审判有机衔接两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入选广东法院2024年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十大典型案例;建筑施工噪声侵害居民安宁生活环境权益案,明确了噪声排放超标的判断标准和检测评估方法,为噪声污染损害事实及赔偿标准的认定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碳配额行政处罚案,法院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履行温室气体减排行政监管职责,对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积极意义,入选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发布的“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一直以来,深圳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培育打造精品案件。积极探索办理“首案”,在全国首次适用民法典“绿色原则”,审结深超公司环境污染案。审结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赔偿”。探索社会组织公益诉讼撤回起诉依职权审查标准,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对社会组织的撤诉申请进行审查,探索建立实质性标准,为类案办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深圳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1 张某某等人非法出售收购穿山甲鳞片案
2 郭某等六人恶势力犯罪团伙非法占用农用地案
3 拒不提供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4 跨市倾倒危险废物污染乡村土地案
5 汕尾市人民检察院诉周某某等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
6 杨某某污染环境罪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7 废水渗漏损害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
8 建筑施工噪声侵害居民安宁生活环境权益案
9 不履行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
10 碳配额行政处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