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展团携新技术、新产品亮相中俄博览会。
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以下简称“中俄博览会”)5月16日至21日在哈尔滨举行。本届博览会以“合作、互信、机遇”为主题,汇聚4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1个省区市的1400余家企业,共同开拓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新机遇。
深圳企业携带的创新技术和产品、深圳与哈尔滨对口合作等项目悉数亮相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展示深圳经济特区风采。本届中俄博览会,深圳企业带来哪些新技术?新产品?深哈合作有哪些新进展、新趋势?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深圳元素闪耀中俄博览会
本次中俄博览会上,深圳展团近30家企业参展,展馆面积138平方米,涵盖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智慧显示、智能穿戴、工业设备等大量设计新颖、实用性强的产品,体现了科技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众多参展企业中,深圳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展示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
“希望以深圳技术撬动东北新能源市场。”慧驰科技负责人廖先生满怀期望来到本届博览会。“在此次展会上,我们重点展出了矩阵式全柔液冷充电堆,这一产品不仅采用了先进的液冷散热技术,而且通过矩阵全柔性分配和全站功率共享等设计,满足了高效充电的需求。”他说,“我们期望将深圳的创新力量与哈尔滨的市场力量相结合,共同为建设绿色、智能的交通生态系统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
针对海外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深圳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做足功课。
“我们这次带来的智能装备,如激光打标机和工业焊接机,都是针对轻工业加工需求而设计的。”大族激光负责人杨先生说,“这些设备不仅精度高,而且操作简便,能够适应简易型加工场景。期待借助博览会这一平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促进贸易交流。”
“在筹备参展此次博览会的过程中,我们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借助深圳与哈尔滨对口合作的契机,确保深圳企业能够顺利参展,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平台展示自身优势。”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博览会,深圳企业不仅能够寻找到新的商机,还能与国际新兴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深哈产业园树立对口合作典范
“深圳经验”如何转化为“冰城实践”?在中俄博览会中的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简称深哈产业园)展示板块,可以寻找到答案。现场资料显示,2019年5月,哈尔滨市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深哈产业园,深哈合作以此为契机,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上进一步深化。
经过4年多的发展,深哈产业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产业招商、政策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深哈合作的重要载体,深哈产业园以“能复制皆复制、宜创新即创新”“带土移植”等理念和做法,探索深圳“飞地”经济模式,以深哈产业园为改革“试验田”,助推哈尔滨振兴发展。截至目前,共完成30项政策复制,有力推动了哈尔滨改革创新与发展活力。同时,引入深圳创新投、高新投在园区注册设立10亿元和1亿元产业基金,为培育哈尔滨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当下,深哈产业园已建立起多方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借助深哈合作国家战略机遇,深哈产业园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3+1”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未来引领型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653家,注册资本金238.51亿元,累计入驻项目75个,包括北京奇安信、思灵机器人、善行医疗、惠达科技、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头部企业。2023年新增24个项目,引进奥瑞德光电、科达视讯、北科生物等上市、头部企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产业集聚度达80%。土地招商新增投资总额4.7亿元。其中,松菱科技RFID电子标签项目土地摘牌、哈工大卫星总部基地实现开工建设。2023年园区预计实现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33%,利润总额1.48亿元。
深哈产业园负责人何先生向记者介绍,自两市合作共建深哈产业园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对口合作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以来,园区已成为深哈对口合作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2023年园区共接待国内外省市来访千余人次。
深哈合作共绘区域协调发展蓝图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正式拉开了深哈对口合作的序幕。按照“政府搭台、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市场运作、法治保障”的原则,两市充分发挥优势与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共谋发展。
如今,两市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才交流、项目合作等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两市高层共开展14次互访交流活动,两地人才干部培训调研100人次。合作以来,两市累计实施合作项目148个,完成投资418.4亿元。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这背后离不开两市的提前谋划、及早部署。《深圳市与哈尔滨市对口合作2023年工作计划》明确围绕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互学互鉴、夯实重点领域合作、做优做强深哈产业园、搭建合作平台等五大方面,提出22项合作重点任务,两地相关部门、区县和市场主体得以进一步精准对接、务实合作。
服务更加高效,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哈尔滨市新区建立重点产业人才认定分类机制,为人才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优质高效服务;哈尔滨市营商环境局实现与深圳“跨省通办”业务,在哈尔滨就能完成办理深圳市42个部门2713个事项,包括社保、医保、民政等方面服务民生事项,帮助在哈尔滨落户(居住)的深圳企业(群众)解决难题。
产业协作稳步推进。2023年以来,两市推进续建项目40个,完成投资9.7亿元,包括哈尔滨新区万科中俄产业园等;推进新建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8.6亿元,完成投资1.7亿元,包括脉图代谢组学数字生命研发创新中心、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国基农副产品冷链仓储物流项目、宾县长青扩建燃气锅炉建设项目;推进竣工投产项目3个,包括瑞恒红土基金项目、高热通量石墨烯基散热材料产业化项目、蓝昱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新签约深哈对口合作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186.7亿元,包括黑龙江大型无人直升机研发生产及民用项目、黑龙江大健康总部基地项目等。
开放合作成效初显。两市支持黑龙江和深圳企业合作开展跨境供应链出口业务,助力深圳企业借助俄速通海外仓和线上中国品牌集成店铺等海外渠道拓展俄罗斯市场;同时,合力支持深圳企业在俄欧等国家或地区建设运营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目前深圳企业在俄建设运营海外仓面积近5万平方米。
“如今,深哈两市还在科技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国企合作等多领域进行全面深化合作。”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两市将继续凝聚合力发展,全力将深哈合作打造成为对口合作全国样板。
深圳-哈尔滨投资交流会举行
5月16日,由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与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深圳-哈尔滨投资交流会”在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举行,主题为“智汇新区·品茗深哈”,深哈两地共50家企业共同参会,对外贸市场的开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深圳市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徐慧英在发言中表示,深圳与哈尔滨作为两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上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特别是在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为推动两地深层次合作和共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深化与俄地方间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
5月16日至21日,第八届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在哈尔滨举行,大族激光、创维商用科技、慧驰科技等近30家深圳企业亮相深圳展区,“哈深俄地方交流合作与发展大会”也将在展览期间举办,哈尔滨市、深圳市和俄罗斯有关城市将在经贸、文化、产业、科技等方面进行交流。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深圳与俄罗斯虽然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不论从中俄首所合作高校——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诞生发展,还是与俄罗斯7地先后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的渊源,都不难看出深圳与俄罗斯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与密切交流。
缔结友城促进互利互惠双赢发展
自2005年深圳与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市结为友好交流城市以来,深圳先后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萨马拉州、喀山市、伊尔库茨克市、圣彼得堡市、莫斯科市建立了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关系,俄罗斯也成为与深圳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交流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今年3月6日,深圳市与俄罗斯莫斯科市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双方正式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如今莫斯科正在发展创新创意产业,而在发展创新、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以及实施最佳数字化战略方面,深圳是成功案例之一。”当日签署备忘录的莫斯科市政府部长、市对外经济和国际联络局局长切廖明这样表达了选择与深圳合作的原因,并邀请深圳成为莫斯科工业和技术园区的合作伙伴。
除了国际友城这一形式外,深圳也凭借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优势与俄罗斯地方展开了多维度的城市外交。
2022年,在中俄两国五城市长视频会晤中,哈尔滨、深圳、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五城市领导线上签署了合作文件,推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务实合作,共享发展机遇。2023年,莫斯科创新集群代表参与了在深圳举行的创新城市国际交流营,并在活动期间与深圳创新平台大公坊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帮助两地创新创业者获得更多机会。
线上线下拓展经贸合作空间
今年“五一”假期首日,位于宝安大仟里的俄货集市开业,丰富多样的俄罗斯食品和日用品,吸引众多消费者慕名而来。而就在4个多月前,深圳第一家俄货集市在龙华民治红山6979开业,成为华南首家售卖俄罗斯产品的商超。在深圳市零售商业行业协会会长花涛看来,俄货集市的开业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往来搭建了新的桥梁。
线下开辟零售业市场的同时,深圳与俄罗斯的跨境电商合作也发展迅速。
素有“俄罗斯亚马逊”之称的Ozon是俄罗斯本土第二大电商平台,基于深圳在供应链、性价比和高科技原创等方面的优势,2022年11月OzonGlobal在深圳开设中国总部办公室。落地深圳一年后,中国卖家数量增长了4倍,活跃卖家达6万多名。
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投资合作持续深化。数据显示,2023年1至12月,深圳对俄罗斯进出口80.2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截至2023年底,深圳企业共在俄罗斯直接投资设立47家企业及机构,累计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俄罗斯在深投资企业超420家。
人文交流合作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我更愿意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比作灯塔,为两国教育体系的其他参与者开展合作指明道路。”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这样看待诞生于深圳的首所中俄合作高校。
2014年,中俄签署备忘录决定筹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7年该校正式开学。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教育理念;举办“俄罗斯茶”“中俄艺术夜”“中俄文化荟萃”等中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与俄罗斯联邦政府金融大学、莫斯科鲍曼技术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作为中俄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亲自支持和推动创建的中外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10年间迅速成为中俄科教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
此外,拥有丰富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俄罗斯艺术也滋养着深圳的文艺土壤。
以音乐为例,“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将于5月18日在深圳音乐厅的舞台上带来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经典巨作。去年,深圳音乐厅还响起了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演绎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到第六部交响曲全集,深圳音乐厅也成为全国唯一一站式呈现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全集作品的场馆。
人文交流合作是促进民心相知相亲的重要纽带,音乐、戏剧、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让深圳与俄罗斯的“距离”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