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院士及青年科学家座谈会在深圳举行。市长覃伟中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论坛主办单位腾讯公司和南方科技大学负责人,以及多位院士专家和“科学探索奖”获奖代表分别就深圳科研生态、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发言。覃伟中认真聆听并与大家探讨交流。他表示,深圳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建议,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高水平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深度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欢迎广大科学家来深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创新创业,深圳将努力为大家打造最佳的合作平台、创造最好的创新生态、营造最优的发展环境,携手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市领导郑红波,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参加活动。
2023“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开幕
昨日,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开幕。韩启德、窦贤康、薛其坤、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超过50位两院院士,20位大学校长、副校长,50多位新基石研究员,约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齐聚南方科技大学,共议科学前沿和科技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郑红波出席活动。
今年的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表示,“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希望为中国的青年科学家提供交流、展示的大舞台,鼓励青年科学家瞄准原创性基础研究,不断突破认知局限,激发出更大的原始创新动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布了研究报告——《“科学探索奖”的特征与创新》。报告从“科学探索奖”的体制特征、获奖群体特征等方面总结了“科学探索奖”过去5年的创新实践。
韩启德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就“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这一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雪梅,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亚愚共五位顶尖科学家结合自身科研进展与成果作了学术前沿分享。学术报告凝结了中国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的探索思考和前瞻研判。
“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是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目前国内科学界阵容最强大、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
“50²”寓意着“科学探索奖”每年评选出的50位青年科学家,将对未来50年的科学技术突破产生重大影响,更寄托着对50人、50年交叉“相乘”所推动的科技、产业和社会深刻进步的期许。
2023年“科学探索奖”在深颁奖
第五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合影。
23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十大领域的获奖青年科学家首次集体亮相并领取奖杯。“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评审和获奖人等近200位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属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时刻。
今年,共有48人获得“科学探索奖”。其中2人来自深圳,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刘心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教授宋清海。今年的颁奖典礼上还有许多“新面孔”。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诞生,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不少机构和地域实现了“科学探索奖”零的突破……数个“首次”带给奖项多元化面貌,也印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和科研生态的不断优化。
“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这是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资助人数未满额,体现出“科学探索奖”绝非“为评而评”,而是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
今年也是“科学探索奖”5周年。“科学探索奖”5年共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35周岁及以下的获奖人26位,女性获奖人24位,各占大约10%;还有11位港澳地区获奖人。
截至今年6月,获奖人在获奖当年及以后,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最新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10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三院士: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重大项目决策
9月24日,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圳举行。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展开了一场关于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科学人才的精彩对话。
“科学是有‘共同体’的,大家兴趣相同、目标一致,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方向,形成了学科的范式。这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将产生重要影响。”圆桌对话中,3位院士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关心溢于言表。他们建议,青年科学家要把科学研究作为人生最大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要潜心研究,努力实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此外,好的科技奖励体系应该把有限的经费尽可能投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
兴趣驱动才能使科学家走得更远
在科学人才培养中,如何发掘“潜力股”?潘建伟认为,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兴趣驱动,这是组建队伍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作为老师要尊重青年人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引导青年人才增强跨领域研究的能力,为个人发展形成完备丰富的知识结构。
窦贤康提到,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研究,需要引入不同的评选机制。在鼓励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方面,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项目评选方式,注重顶尖科学家的推荐以及同行评审;在支持具有一定基础的研究项目方面,则需要让技术专家介入到项目评审中,选拔更多既能满足科学研究目标,又能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
“科学是顶级人才的竞争,科学家要把研究作为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才能走得更远,没有兴趣坚持不到最后。”窦贤康强调。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会让更多青年科学家参与重大项目的决策。
将有限的经费投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
好的科学奖励体系应该是怎样的?窦贤康表示,虽然“钱”越多越好,但是多或少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怎么把有限的经费投给最具活力的青年科学家。其次,要让项目中真正做研究的人拥有自由支配经费的权力。
窦贤康则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青年科学家要沉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进一步助力中国科技实现自立自强。”
科学探索奖兼顾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
在选聘用人、项目资助、奖励等方面,如何改革和优化科学奖励的评审机制?作为“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潘建伟介绍称,“项目刚组建时就设立了明确的回避制度,科学家们都作出了郑重承诺,我们非常小心细致地讨论每个项目,也保证了评选的信誉和声望。”
韩启德也提到,科学探索奖之所以能够成功,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首先在专业素养上,不同的应用场景由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说了算,保证了评审的专业和权威。其次在道德素养上,科学探索奖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严格的回避制度,对“打招呼”现象实行零容忍,“‘科学共同体’不受外部干扰,从根本上保证了科学的评审和评价。”韩启德说。
窦贤康认为,科学探索奖通过加强国际评审,进一步提高了该奖项的国际化水平和功能性,这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腾讯面向全球发布“青云计划”
昨日,在腾讯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技术研讨会上,腾讯发布一项新的人才专项——青云计划。该计划聚焦未来发展,提出“青云直上,技塑未来”,旨在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招募一批顶尖技术学生。
青云计划面向2021年9月至2024年8月毕业的博士生、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毕业的本硕应届生进行招募。在学术、实践、竞赛等任一领域有卓越表现的毕业生,都可以申请。
据介绍,对于入选的候选人,腾讯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行业薪酬回报和定制化的培养方案,支持候选人深度参与前沿技术课题和核心业务,通过腾讯的平台培养互联网科技人才。
腾讯希望青云计划候选人对于科研探索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前沿科技有敏锐的嗅觉;有过硬的专业本领、笃定前行的信心;还要有坚持“科技向善”使命的愿景。
为激发青年人才潜力,腾讯将在AI、大数据、安全、多媒体、数据库、硬件/基础设施、游戏引擎等10多个技术领域,设置70多个技术课题,包括解锁大模型等AI技术、机器人/量子等前沿科技、共建业界一流国产数据库/大数据平台、打造AI基础设施等,支持青云计划候选人深度参与公司核心业务。此外,“青云计划”鼓励青年人才突破领域限制,在科技前沿自由探索,在关键领域“揭榜挂帅”。
“科学探索奖”5年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
近日,深圳大鹏半岛群星璀璨。在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来自十大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们携家人走上红毯,共同见证和感受这一荣耀时刻;与此同时,“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评审和获奖人等近200位科学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属于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荣耀时刻。
今年是“科学探索奖”5周年,一棵鼓励创新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2018年设立至今,“科学探索奖”共评选出248位青年科学家,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勇闯科技“无人区”;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7位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众多获奖人在国际核心科学期刊上发布重大科研成果;5年来,“科学探索奖”从籍籍无名走到今天,探索出一套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家支持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
信誉声望快速累积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
“科学探索奖”是国内最知名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之一。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科学探索奖”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在人才遴选方面,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奖金使用方面,由获奖人自由支配;在奖项运营方面,采用公益运作,不求商业回报,坚持长期运营。
“科学探索奖”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每年遴选出不超过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科学探索奖”探索出了一套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项目坚持“科学家说了算”,始终把科学问题和探索突破放在核心位置,从一开始就有严格的回避制度、监督制度,以保障专业、公正、公平、透明,致力于打造清新的科研文化和评审文化。同时,“不拘一格选人才”、坚持“破五唯”(不唯论文、帽子、奖项、学历、职称)机制,看重青年科学家的潜力和抱负。
基于此,5年来,“科学探索奖”得到了科学界、教育界各方的热忱参与和大力支持,它的信誉和声望在快速累积。据统计,共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这也是奖项设立以来首次资助人数未满额,体现出“科学探索奖”绝非“为评而评”,而是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
奖励有潜力的,激发和唤醒科技创新原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邬贺铨表示,5年来,“科学探索奖”选出了248位获奖者,总体上反映出设奖的初心,就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出来。
“和现有的科技类奖项相比,科探奖有一些不同。”邬贺铨说,“很多科技类奖项是面对项目和团队,科探奖是直接面向个人的;很多奖是对取得科技成果的表彰,是看过去,科探奖更大程度是看获奖以后,在科学探索上、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不是有前瞻性,是不是能够结合科技发展趋势,以及获奖者有没有开创性的思路,是看未来;很多奖主要是授予名誉,科探奖不仅仅是名誉,还有实实在在的经费,经费既可以用在改善科研条件,也可以百分之百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科探奖从一开始就强调它的公正性,不是主要看论文、奖励。”
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科学探索奖”关注的45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他们正在成为国家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对于大多数成家但尚未完全立业的他们,要想让他们不但不怕坐“冷板凳”,还要争取把“冷板凳”坐“热”,“科学探索奖”无疑是让青年科学家更有底气和定力的重要奖励项目之一。
据调研,5年来,获奖人对“科学探索奖”的反馈主要集中在“巨大荣誉赢得更多关注和支持”“家人开心,身心自由投入科研”“无定期出成果压力”“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这四点;在获奖人每年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也频繁提及“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等。
2020年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表示,“‘科学探索奖’在我看来是一个催化剂,或者说是我人生的一个加速剂。获奖之后,我前进的步伐没有停下来,而是更加努力;在过去的几年,我们的科研成果取得了爆发式增长,是过去十年达不到的。”
2019年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说:“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
5年,已有248位获奖者。而“科学探索奖”更长远的目标,是在中国能资助更大规模的优秀科学家群体。5年间,“科学探索奖”资助的青年科学家,共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30岁。其中2023年在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还迎来了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随着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探索奖’不但成为中国科技界极为关注的大事,也在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产生吸引力。”
硕果累累,成为我国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
除了机制,还有成果。5年来,“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潜心探索,聚焦“无人区”和原始创新,可谓硕果累累。
截至今年6月,获奖人在获奖当年及其后,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
今年2月,中国三大数学奖在武汉揭晓,第十九届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刘若川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6月底,新闻“中国天眼‘看见’纳赫兹引力波”刷屏,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柯伽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最新一次两院院士增选,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是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也是“科学探索奖”获奖人。
2023年“科学探索奖”医学科学领域获奖人刘强的研究方向是免疫学,他在颁奖典礼上分享了自己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看到免疫治疗的新疗法可以在临床上帮助更多患者。另一个是,希望国家未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医生科学家,引领医学科学的原创探索,改变临床疾病的诊疗。”
2023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石发展表示:“‘科学探索奖’鼓励我继续聚焦自旋量子精密测量的生物医学交叉应用研究,持续推进该方向的发展;同时也期待更多年轻人进入这一前沿领域,力争在新一代磁共振从基础技术到应用落地发展中有中国人的重大贡献。”
腾讯长期资助,支持国家基础科研更快发展
“‘科学探索奖’5年来取得的成果,不仅能激励广大青年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社会、企业在投入基础研究,提升科学创新上的热情。”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张益唐这样评价。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科学探索奖’本身就是对中国现阶段如何建设科学奖励制度的有效探索。5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主体作用的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
回顾“科学探索奖”5年历程,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出了企业出资、科学家主导、基金会运营的创新机制。5年来,“科学探索奖”选出了最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并给予奖励,已经成为具有很大影响、有正面导向以及有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奖励项目。作为“科学探索奖”的出资方,腾讯将长期资助该项目。
“科学探索奖”走过的5年,也是腾讯践行科技向善、长期主义投入科学资助的5年。国家对基础科研的投入是科学家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腾讯的初心始终是尽可能发挥社会资金更为灵活的优势,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我们必须做差异化的事情,才能发挥民间资金或者社会资金的灵活性。”颁奖礼当天,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妩蓉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支持自由探索,它可能是一个试错,也可能会无果而终,但民间资金投入,哪怕是试错也是值得的。基础科研就像长在地下的树根,不是马上就能长出果子,腾讯做的事是希望对土壤下面的根系发展补充营养、帮助松土,它需要有长远眼光,有定力、有耐心,要有长期主义的情怀,因为它是难而正确的事。”
正如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在致辞中所言:“短短5年,探索奖让我们看到,‘信任的种子’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希望的灯火’可以燎原成夺目的彩霞。”
“希望这个奖项能继续更好地发展,继续推动我国科学自主创新,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更快发展。”韩启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