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红树林总面积296公顷,其中61%划入自然保护地严格保护。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北京时间9月6日21时23分),随着《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手起槌落,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国际红树林中心”将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专门设置了红树林条款,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出台了营造林、生态修复等10多项技术文件。经过努力,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比本世纪初增加了7200多公顷,扭转了面积减少的趋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深圳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约1997平方公里陆域中,湿地总面积3.61万公顷、保护率45%;红树林总面积296公顷,其中61%划入自然保护地严格保护。红树被确立为第二“市树”,其蕴含的坚韧顽强、奋斗拼搏、团结朴实等品格,成为“深圳精神”底色鲜明的象征。福田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是全球唯一都市城央原生态国际重要湿地,与香港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携手共建,守护全球候鸟迁飞大通道。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对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圳将以此为契机,高标准建设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和国际红树林中心秘书处,持续完善湿地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国际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不断拓展湿地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努力将“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为新的城市生态名片。
《湿地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通过,现有172个缔约方。《湿地公约》规定,区域动议是由多个公约缔约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组成的合作平台或独立国际组织,支持实施公约战略计划及决议,开展区域培训和能力建设等活动。
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
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有各种憩栖鸟类。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15时23分(北京时间9月6日21时23分),经《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近一年来,中国与相关缔约国和公约秘书处共同努力,向公约第62次常委会提交了“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方案,得到了常委会的正式批准。
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筹建工作专班负责人会后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将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统一部署下,依照区域倡议框架文件要求,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同时以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为契机,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在全球生态保护事业中谋划和推进湿地保护工作,推动红树林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
先行实践者,打造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能力示范城市
据该负责人介绍,深圳将向内挖潜,打造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能力示范城市,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先行实践者”。
深圳正不断挖掘城市内在潜力,积极探索高密度超大型城市生态保护修复新路径,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在法制建设方面,将尽快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湿地保护条例》及配套制度,推进湿地保护事业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规划引领方面,高水准编制《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深圳市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做好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在保护形式方面,构建重要湿地、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和小微湿地的湿地保护体系,提升湿地生态保护效能;在城市定位方面,多措并举提高湿地保护率,争创“国际湿地城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能力示范城市;在人财物力方面,优化人才成长空间,广纳全球优秀人才,促进红树林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人才双向交流。拓宽社会资金和力量渠道,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湿地生态保护事业。按照“岭南客家、新中式”的建筑风格,倾力打造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和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秘书处项目,兼具公益性、市场化投入运营。
积极参与者,建立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
该负责人说,深圳将向外而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做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积极参与者”。
深圳将通过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举办区域性红树林湿地保护峰会、高峰论坛,促进全球红树林知识共享与科研合作,建立健全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提升红树林国际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促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推动《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边环境公约履约,助力实现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球气候目标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比如,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将于9月26日在深圳举行。深圳还发布了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标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国内空白;推动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在深圳落地,创新开发适合红树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保险产品等。
深圳将通过高质量的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项目,完善形成一套红树林蓝碳交易的确权、核算、认证、交易、监督和保障的全链条制度,通过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平台,尝试把碳汇成果推向全球,让中国的蓝碳碳汇交易走向世界。
有益贡献者,展示湿地保护中国方案,实现全球环境有效治理
该负责人表示,展望全球,深圳将不负使命,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作出探索,做实现全球环境有效治理的“有益贡献者”。
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提出了6个具体目标:促进红树林知识创新与共享、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发展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优先项目、探索建立蓝碳核算体系。
下一步,深圳将紧扣国家发展大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大力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立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热带、亚热带海岸带天然生态屏障发出“深圳声音”。
深圳将坚定不移贯彻中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积极回应各国普遍关切的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经济增长与生态宜居并行的发展路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圳案例,助力全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贡献深圳力量。
深圳还将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技术交流,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湿地保护中国方案,为建设美丽的“地球村”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