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之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在深圳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出席并致辞,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视频致辞,向论坛举行表示祝贺。
梁振英说,论坛旨在促进湾区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希望科学家们联合起来,勇攀科学高峰、共谋创新发展,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白春礼表示,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是大湾区科学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科学和产业间架起一座沟通合作桥梁,推进跨领域、跨区域科技交流与协同创新,激发粤港澳三地创新活力,并肩携手、共同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地。
李家超说,位于河套的港深创科园将成为香港最大的创科平台,并与深圳科创园区共同组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区将实现“一国两制”下,位处“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汇聚全球人才,为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覃伟中表示,深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化深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携手港澳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殷皓说,中国科协将当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中肩负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为将湾区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祥明说,华润愿与粤港澳科学家和湾区各界人士一道,在新的历史起点共同推进“一国两制”伟大实践,共享粤港澳协同发展新机遇,共赴逐梦世界一流湾区新征程。
华润集团总经理王崔军,深圳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参加活动。
深圳将建智慧能源创新中心
在5月20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之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共聚深圳,围绕“粤港澳科技合作创新,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主题,共谋大湾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等多位院士、专家分别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主题演讲,从原创性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培养、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分享交流、建言献策。
车网互动将成为电池储能主力
过去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1万辆发展到680万辆,未来还会大幅增加。这不仅带来动力电池行业飞速发展,同时充电不便利、城市电网负荷压力大等问题,也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全面转型和新型储能产业大发展。
“既要看到优势,也到看到挑战。新能源整体体系必须要相互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新能源革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欧阳明高在论坛主题演讲中指出,储能、氢能、智能既是分开的,也是一体的。将电力系统变成一个灵活的系统,即组成广义的储能系统,是解决当前新能源发展瓶颈问题的出路。
在新型储能中,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安全是整个电池应用的聚焦点。“分布式电池储能,即利用电动汽车电池与电网双向充放电的车网互动式储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高安全、低成本电池储能新途径。”欧阳明高十分看好分布式电池储能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车网互动将逐步成为电池储能的主力,“通过打造基于车网互动的智慧能源系统,使得电动汽车与房子、建筑、局域网、配电网等都能高效互动,多方从中获益,从而促进电动汽车和储能的发展。”
2023年4月以来,国家出台了多个关于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的利好政策。深圳早在今年1月率先提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有序充电和V2G双向能量互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在这方面,大湾区又一次能引领全国、引领全球。” 欧阳明高指出,深圳具有发展电动汽车智慧能源的基础条件和创新优势。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将在深圳建立智慧能源创新中心,打造研发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开展国际合作。“未来还将在大湾区筹建国家智慧低碳建筑工程技术中心,聚焦技术研发的同时,拉动区域产值,吸引更多企业落地,孵化创业企业,健全产业链,共同促进大湾区新能源产业发展。”他透露。
探索打造“科研无忧”新机制
当今,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呈集群分布,具有“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特点,中国也呈现出“北强南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有高端科研机构,形成人才优势,第二需要优秀的医院,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的端到端全链条。”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说,在这两个要素上,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深圳不仅有“深圳速度”,还有“深圳力量”。
在颜宁看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一开始就与深圳湾实验室形成互补,研究方向的设置与医疗的联系更为紧密,紧扣深圳的需要、大湾区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以及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除了聚焦医学前沿做科研外,还设立了医学研究专项资金,作为指挥棒支持打通研究与临床、科与医。“专项资金既面向在校的临床专业学生,也面向已经工作的临床医生,为他们提供经费申请的机会,让他们带着科学和临床问题到实验室接受训练或深造。”颜宁表示,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验室研究问题,再回到实践去解决问题。这是设置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的明确出发点。
“做科研,什么是最重要的?大脑是最重要的。但是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培育好,还要把人才留住。”颜宁说,希望探索一种“科研无忧”的创新机制,尽量避免条条框框,为人才打造相对安全、宽松的环境,提供后顾无忧的经费,支持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真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