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原以为已经来过深圳很多次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对深圳已经没有了新鲜感,但在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从吴晓青的举手投足、朗朗谈吐中,记者仍能感受到他对深圳的喜爱——“数不清来深圳多少次了,每次来深圳都能给我惊喜。一年和一年不一样、一次和一次不一样。”
采访刚刚起了个头,吴晓青就把话题拐到了生态建设上。“我喜欢深圳这个城市,不仅是因为她经济发达,更吸引我的是郁郁葱葱、绵延不绝的绿色。每次从宝安机场往市区走,我最喜欢的一段路就是深南大道,两旁的绿化带让我心旷神怡。这次来深圳,主要是对盐田区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虽然只有短短两天的时间,但深圳市以及盐田区扎实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生态城市是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后,对城市发展的美好目标定位。其目标是建立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促进城市结构的有机耦合,完善城市的新陈代谢,增强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追求城市中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经济、政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吴晓青说,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对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生态区、生态县进行了命名和表彰,在全国反响很大。这6个市(区、县)分别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上海市闵行区、浙江省安吉县。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载体,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的1号文件就是《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因此,盐田的生态区创建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为深圳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为珠三角的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做出了表率。作为城市化地区,盐田也为全国同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吴晓青说,盐田区把创建生态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环保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共建的工作局面,建立了目标考核责任制,层层分解和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完成和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盐田区在创建工作中加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编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操作的《生态区建设规划》,并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实施,根据《规划》要求开展了5类30项生态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二是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和企业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置换升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110多家,不断提高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水平。三是加大投入,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实施了污水管网整治和截污工程、盐田河、沙头角河、沙头角湾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生态修复和绿化工程。四是严格环境准入和项目审批,划定生态控制线,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宣传发动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培育生态文化,这些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如此,盐田还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2006年万元GDP电耗、水耗、建设用地、COD排放强度等指标分别比上年下降了7.1%、11.6%、7.8%、50%,三次产业比例为0∶37.7∶62.3,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区的污水处理率达95%,在国内水环境治理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64%以上,空气质量达到一级和二级的天数为352天。三是全区生态意识明显提高,18个社区全部建成绿色社区,85%的学校建成绿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