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调价中,主要提高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各类服务项目的价格。调价遵循了一个原则,即具有普遍性的、影响面较大的医疗服务价格基本不涨。
而难度较高的、影响面较小的手术收费上涨,解决了“脑体倒挂”的问题。
日前,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和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我市公立医院第三阶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的通知》,从12月20日起,我市将启动第三阶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耗材加成,同时调整974项医疗服务的价格。调整后,患者支出减少7200万元,预计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住院平均床日费用分别下降0.36%和0.80%。
取消:全面取消耗材加成,11项图文报告不收费
早在今年6月,《广东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就提出,2018年底前全省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全部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予以补偿。12月20日,在第三阶段价格调整中,深圳全面取消耗材加成。
医用耗材就是医院用的消耗很频繁的配件类产品,常见的有血糖试纸、简易雾化吸入器、石膏绷带、心脏支架等。以往深圳各公立医院依据相关规定,对耗材加收8%-10%,单件最高加收800元。而现在,医院采购什么价就收患者什么价。据测算,全面取消耗材加成后,预计全市公立医院减少耗材收入2.47亿元。
此外,患者常用的7项超声检查图像记录附加收费和4项图文报告收费项目也取消了。调价后,不用再交15元一次的超声计算机图文报告费;外科切除的息肉、肿瘤等病理检验,也不用再交50元一次的病理大体标本摄影和10元一个视野的显微摄影术,一次病理检验至少能省60元。这轮图文报告项目降价预计减少公立医院收入1.53亿元。
降价:322项机器检验项目大“跳水”,平均降幅达到15.29%
除耗材外,还有322项检验项目也在此次调价中收费大“跳水”。
由机器操作的化学发光法、干化学法等322项检验项目,平均降幅达到了15.29%。像过敏性鼻炎查过敏原,需要做一项名为“变应原筛查”的检验项目,从30元降到了21元,降幅达30%。这322项检验项目预计减少公立医院收入2.20亿元。
提价:高难度手术费涨了,手工类“含金量”高了
这次调价中,主要提高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治疗类、护理类、手术类、检查类、床位类、计生类和部分以手工为主的检验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
不过,调价遵循了一个原则,即具有普遍性的、影响面较大的医疗服务价格基本不涨。像阑尾炎手术、胆囊炎手术、剖宫产术、自然分娩术、自闭症康复治疗等就没涨价。而难度较高的、影响面较小的手术收费上涨了,如先天性心脏病体肺动脉分流术。这一次价格上调了30%,涨到5200元。
此外,一些医疗服务项目原本价格严重偏低,多年没涨价,远远低于目前的成本,这一次,也相应做了调整。如,肛门指检从5元涨到了10元。如宫内节育器取出术,只有36元,15年没调价,今后价格将调整到200元;男性输精管结扎术,以往只有120元,调价后为450元。
测算:耗材、检验类治疗为主的病种降得多
这一轮价格调整,直接为患者减负0.72亿元,预计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住院平均床日费用分别下降0.36%和0.80%。
相关部门选取了全市前17种门诊常见病种费用进行测算,其中,16个病种费用下降,仅1个病种费用上升。以耗材、检验类治疗为主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皮炎等病患者医药费用降幅居前三位,分别下降了1.89%、1.86%、1.60%。只有以综合治疗为主的计生类医疗性流产病种费用有所上升。
同时,相关部门选取了前12种住院常见病种的费用进行测算,患者医药负担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小腿(包括踝)骨折患者的医药费用下降3.32%,降得最多。
这一轮调价后,深圳医保政策也会及时衔接,提高部分按原报销比例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项目价格上涨,医保报销比例不变。
“三步走”调价总体降8.26亿
自2017年1月1日,深圳市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按照“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和原则,对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逐项进行调整。
三个阶段调价下来,“减量”大于“增量”,根据深圳市卫生行政部门测算,患者就医支出将减少约8.26亿元。而通过调价,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在医院收入占比中分量更重,也督促公立医院在发展中,更好的“以技服人”,使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更合理。
第一步:2017年1月,第一阶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以“降”大型设备检查价格为主,患者支出总体下降3000万元。
第二步:2017年12月20日,第二阶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药品集团采购改革,大幅降药价。预计全年可为深圳节省药品费用15.37亿元。上调“含金量”高的服务项目价格,上调总金额为8.13亿元。
第三步:2018年12月20日,第三阶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全面取消耗材加成,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患者支出总体降7200万元。
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价格体系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偏低,造成医疗服务价格结构“脑体倒挂”,医护人员知识价值被严重低估。第三阶段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发生变化,耗材占比由原来的11.88%下降至10.91%,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收入占比由原来的21.29%上升至22.46%。
“以前做一个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耗材数万元,手术费2000至5000元不等,医生的劳务价值认同感低。现在相关手术费用上涨,耗材都取消了加成,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市儿童医院心外科主任丁以群说,“这解决了‘脑体倒挂’的问题,医生们凭自己的技术获得社会更多的尊重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