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深圳市第二个“垃圾减量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率部分市人大代表到宝安调研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情况。他强调,要对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加快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使命要求,扎实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为全国探索经验。
骆文智一行实地察看了深圳市环保科技集团宝安基地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和深圳特区建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大空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
据介绍,深圳自2019年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大力探索超大型城市固体废物治理路径,新建投产46个项目,将各类固体废物本地无害化处置能力提升到6.5万吨/日,资源化利用能力提升到14万吨/日,固体废物全部百分百无害化处置。
骆文智肯定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要求,对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力争在国内率先建成源头少排放、资源全回用、废物零填埋的“无废城市”样板。
骆文智指出,“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生产、生活、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需要强化系统保障,建立长效机制。要深入实施好《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公众积极参与,引导市民认同“无废理念”,过上“无废生活”,推动“无废城市”目标更好更快实现。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裴蕾,副市长张华参加调研。
深圳不断提升“无废城市”“变废为宝”能力
深圳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变废为宝”能力。到2025年,占固体废弃物“大头”的建筑废弃物利用率将超八成。这是记者昨日从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活动中了解到的信息。
工厂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色金属废水废料,经过资源化综合利用,变身成为金、银、铜粉、镍粉等30多种贵金属产品;工程渣土、建筑固体废弃物经过一系列工序后,成为混凝土、透水地砖等再生环保建筑材料。视察活动中,代表们在两家环保企业——宝安基地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和大空港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中,看到一系列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的成果。
这两个项目是深圳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的缩影。自2019年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深圳围绕建筑废弃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问题,先后出台了4部地方法规,70多个政策文件,构建了50多项技术标准规范,“无废城市”建设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深圳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记者从活动中获悉,尽管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建筑废弃物年均产生量超过1亿平方米,占我市固废总量的90%以上,但其综合利用能力仅为产生量的15%左右。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持续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厂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年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200万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3%以上。
未来,深圳除持续加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外,还将不断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到2025年,绿色生产方式基本纳入企业发展决策,创建国家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设计企业、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等100家左右,绿色产品100个左右,初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