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龙岗主持第三期超级稻研发项目。
龙岗区部分优秀医学专家深入基层开展义诊活动。
“宁要关内一张床,不要关外一间房”,来源于深圳民间的这句话,曾经形象地说明了深圳关内关外的迥然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位于原特区外的龙岗,别说吸引高端人才,就是普通的加工企业也时常遭遇“用工荒”。而如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后的龙岗,在建设好“硬”环境的同时,通过政策推动、加强服务,打造吸引人才“软”环境,曾经的都市远郊变成了活力四射的现代化新城,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
吸引人才从比政策到比机制
靠吸引人才来推动城市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发展中的共识与经验。为吸引人才,龙岗区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如集聚中高层次人才的“1+11”文件,优才工程“1+12”文件,以及对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扶持的特别安排等。但龙岗人认识到,比出台政策更重要的是扎实地落实政策,在吸引人才上,不仅要比政策,更要比机制,从而形成区域人才工作的新优势。
机制的创新被用到了龙岗区“人才特区”的建设中。龙岗区选择在高层次人才较为集中的片区,启动“人才特区”创建基地试点工作。明确将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特区”创建基地的运行主体,党委政府充分听取创建基地在人才发展资金资助以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的需求,尽可能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用人单位,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需要的人才身上,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政策的作用,让人才载体拥有公共资源配置建议权。
机制创新体现在龙岗人才工作“双引双进”模式中。王翔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项目副主任,通过龙岗去年举办的“双创人才大运行”活动被引进到龙岗。而最早想到引进王翔的是位于龙岗的深圳市科尔达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和王翔在业务上有过合作,得知此次活动后,便与王翔联系,把有关情况发给他。王翔看过资料后,认为政策支持很大,有企业对接,于是他就与科尔达进一步商谈,根据他们企业技术上的信息与特点,决定把智能快速装车系统和门座式起重机动态系统的研发带过去。
龙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曾稳高将这种模式归结为“政策前期引导、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主管部门协同跟进”,“这种‘助企引才’、‘以才引才’,以及‘进人才、进项目’的‘双引双进’新模式,既解决了过去企业对政策了解运用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政策出台后难以有效执行的问题,让人才政策落地生根。”
“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等于引进一家潜在的好企业,他们不仅能够带来好的技术,还能吸引到投资资金。”龙岗区采取“引才+引资”与“人才+项目+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重点人才(团队)的扶持力度,直接促进了龙岗区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人才之家”揽才聚智
如果说引才是靠政策,那么留才靠什么?龙岗区的答案是: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打造人才服务工作品牌,龙岗区着力创新人才服务长效机制,通过打造“人才之家”,揽才聚智,聚才用才。
目前,龙岗在全区各街道、有关职能部门、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成80个人才服务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还专门配备了人才服务专员,为全区人才提供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务。人才服务工作站按照“四个有”的标准建设,即有固定办公场所、有悬挂统一标识、有人才政策宣传栏、有人才服务工作制度。区人才办对符合建设要求、验收合格的人才服务工作站,按照每个站3000~5000元的标准给予开办经费补贴。
龙岗区还创新性探索人才服务外包办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人才服务工作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整合相关公共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工作调动、工商注册、户籍办理、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险等办理手续,为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投融资、成果转化、产品初试、产业化等提供全程服务。
此外,龙岗区还注重建立健全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联动机制,集中力量对人才集聚程度高的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直通车”服务,同时接待并受理各类人才的相关投诉,解决其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为高层次人才安心工作“保驾护航”。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龙岗以其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基础、优惠的人才政策、全面的配套服务,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英才在这里生根、发展、壮大。在各类人才的共同努力下,龙岗涌现出华为、比亚迪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和莱恩精机等一大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以及大芬油画、三联玉石等文化产业基地。2011年,龙岗区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由高层次人才带动的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促进龙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