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各区动态

龙华交通发展每一步都迈在市民心坎上

信息来源:龙华区 信息提供日期:2025-11-28 11:5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地铁4号线、6号线在大浪交会。

深圳外环高速。

地铁22号线鹭湖站建设现场。

深圳外环高速。

地铁22号线鹭湖站建设现场。

市民行走在蜿蜒的步道上。

大水坑综合车场。

  早上7点,王建明准时走出观澜黎光村的家门。步行8分钟到达地铁22号线黎光站,刷卡进站,列车平稳驶出。50分钟后,他已经在福田中心区的办公室里泡好了一杯热茶。畅想三年后生活场景,王建明心情非常舒坦。对于家住观澜、在福田CBD上班的王建明来说,地铁不仅是通勤工具,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过去的五年,龙华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昂扬“无奋斗、不龙华”的奋斗姿态,全面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龙华区“十四五”交通建设的宏大叙事,就这样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行程中,悄然书写。

  轨道建设

  一列地铁改写的生活半径

  2023年地铁22号线动工建设,王建明所在的公司承接了部分站点信息化工程。他主动申请调到项目组,每天跟着工程师们跑工地。“亲眼看着隧道一寸寸推进,就像看着自己的生活被重新铺设。”他笑着说。2025年10月,当22号线首台盾构机在油松站破土而出时,王建明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的通勤自由,又近了一步。”

  王建明的故事,是龙华区“十四五”期间数十万通勤族生活的缩影。数据显示,“十四五”初期,龙华区已运营城市轨道仅42.4公里,线网密度0.34公里/平方公里,北部观澜、大浪片区更是“零地铁”地带。而随着地铁22、25、27号线全面启动建设,预计到2028年,龙华区轨道里程将达88.9公里,密度提升至0.71公里/平方公里,增幅达109.7%。

  “地铁延伸的不仅是轨道,更是市民的生活半径。”市交通运输局龙华管理局规划科负责人刘工程师说。以22号线某场站为例,这个占地超30公顷的综合车场,不仅解决了列车停放检修问题,更带动了周边片区城市更新。过去杂草丛生的空地,如今塔吊林立,规划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社区公园、人才安居房已破土动工。“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后,将提供超过5000套保障性住房,让建设者也能分享建设成果。”

  在地铁25号线景龙站施工现场,遇到了刚从龙岗搬来龙华定居的年轻夫妇小陈和小李。“我们特意把房子买在地铁站附近,虽然现在还要忍受两年施工噪声,但一想到2028年通车后,出门就能坐地铁直达罗湖上班,这点等待值得。”

  这种对未来的笃定,源自“十四五”期间龙华轨道建设的“龙华速度”。赣深高铁提前通车,让龙华与惠州、河源、江西方向实现高速直连;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开工建设,2026年通车后将直抵深圳机场、前海自贸区;轨道五期建设中,龙华在全市率先完成征拆任务量的88.28%,为轨道建设扫清障碍。

  路网完善

  “交通先行”激活沿线经济发展

  与地铁建设同步推进的,是路网的织密成网。对于在珠三角跑运输的货车司机陈先生来说,这种变化直接写在了他的收入账本上。

  “以前最怕接龙华的单,路窄车多,堵车是家常便饭,白花花的油钱和时间都耗在路上。”陈先生点开手机上的记账本说:“2020年跑龙华,日均里程280公里,营收不到800元;现在日均里程降到220公里,营收反而增加到1100元。”

  这种效率提升的背后,是龙华区“十四五”期间骨干路网的全面破局。外环高速、龙澜大道北延段、深华快速路-福龙立交一期等重大工程相继通车,让陈先生的货车少走无数“冤枉路”。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龙华区道路总里程约911.46公里,路网密度达8.29公里/平方公里,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8.0公里/平方公里),高于深圳标准下限。对于一个建成区达75%以上的行政区来说,每新增一公里道路,都意味着要攻克拆迁、管线迁改、交通疏解等重重难关。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路网的完善,激活了沿线经济。在龙澜大道旁的大浪时尚小镇,服装设计师林女士正为工作室的订单忙得不可开交。“道路不通时,客户嫌偏不愿来,面料运输成本高。现在龙澜大道直通福龙路,从福田开车过来只要20分钟,我的客户多了三倍。”

  更值得期待的是,一批重大通道仍在加速推进。侨城东路北延通道工程全面开工,未来将打通龙华与南山、福田的“第二通道”;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采用国内首创的上下双层设计,将现有8车道扩容至16车道;五和大道-南坪快速连接线建成后,龙华与坂田、南山的通勤时间将压缩30%以上。

  一条路,就是一个产业走廊;一座立交,就是一个发展引擎。龙澜大道是深圳市三大会战十大行动的八横十三纵项目之一,南连福龙路,北接深圳外环高速,道路总长约15公里,经过龙华区大浪街道、龙华街道和福城街道等区域,被龙华区定位为“龙澜智造走廊”。

  在龙澜大道沿线,九龙山科技城区块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未来产值超35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大浪国际数字时尚小镇区块将主要依托拥有250亿元产值和500多个服饰品牌的大浪时尚小镇,打造未来产值超500亿元的国际数字时尚小镇。大浪5G电子信息产业区块将重点发展5G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未来产值超8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龙澜大道全面通车构建起连接松山湖、光明科学城、九龙山数字城的快速通道,缩短深莞科技走廊的通行时间,促进沿线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这种“交通先行”的理念,在“十四五”期间的龙华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步道优化

  慢行系统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如果说轨道和路网是城市的“动脉”,那么慢行系统就是毛细血管,直接关乎市民日常生活的质感。

  “以前接送孙子上学,走机动车道心惊胆战,现在有了专用绿道,安心多了。”近日在民治大道偶遇正推着婴儿车散步的张金秀老人。她脚下的这条路,是2024年改造完成的独立非机动车道,红色沥青路面清晰醒目,与机动车道有绿化隔离带分隔,人行道上还增设了无障碍坡道。

  张金秀的感受,印证了龙华区“十四五”期间慢行系统建设的民生导向。数据显示,龙华区城市开发强度高、人口密度大、慢行占比高,慢行供需难匹配,如何既保障城市交通的顺畅,又兼顾非机动车的需求,必须因路制宜,适当提供非机动车辆对道路空间的需求。数据显示,全区新、改建非机动车道636.88公里,其中独立非机动车道364.81公里,靠右行驶非机动车道272.07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张金秀一样的老人、学生、骑行者的安全出行保障。

  在大浪街道的一处社区公园看到一群孩子在新建成的步道上嬉戏。他们的母亲、32岁的社区工作者刘女士说:“以前这里是一条废弃的车道,杂草丛生。现在改造成环形步道,成了我们遛娃健身的‘打卡地’。”这种由“路”到“景”的转变,正是龙华交通建设从功能满足向品质跃升的生动注脚。

  智慧出行

  科技赋能让交通更便利

  28岁的白领陈晨,是龙华智慧停车的“深度用户”。她在深圳北站附近上班,过去每天最头疼的就是找车位。“绕站三圈找不到停车位。”她登录深圳市公共智慧停车平台展示:“现在出发前就能预约深圳北站停车场的车位,还能查看周边停车场空余位数,一键导航,省时省力。”

  这种便捷,源于龙华区“十四五”期间对1265家经营性停车场的智慧化改造。目前,全区所有经营性停车场数据已直连深圳市公共智慧停车平台,实时发布位置、车位总数、空余车位、收费信息、开放时段等动态信息。深圳北站等11个重点停车场更实现了在线预约功能,让“停车难”变得“可预期”。

  智慧交通的探索不止于停车。在龙华街道,美团50台自动驾驶微型货车已累计测试里程超360万公里,实现了全无人载货测试。“这些‘小个子’送货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也让市民提前感受到未来交通的模样。”美团龙华区域负责人说。

  近年来,龙华区紧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成立龙华区低空经济工作专班,推动无人机物流配送起降点及网络建设。同时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工作,试点应用无人物流小车、电子站牌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截至目前,美团已累计在龙华区投放120台无人配送车、50台自动驾驶微型货车开展测试,测试范围覆盖全区6个街道,累计在龙华区测试里程超360万公里。

  更令人瞩目的是“港澳车辆北上”的配套服务。龙华区已完成1067家停车场系统升级改造,支持港澳单牌车自动识别、便捷支付。在观澜湖新城停车场,香港车主黄先生体验后赞不绝口:“以前在内地停车要扫码、注册、绑卡,现在车牌一识就搞定,真方便!”

  这种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跨越,正是龙华建设“数字龙华”的生动实践。每一条数据的接入,每一次算法的优化,最终都转化为市民指尖的轻触和脚下的畅通。

  安全生产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事办实事

  交通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如何在快速推进中兼顾群众感受,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叮叮哐哐吵得人心烦,孩子写作业都受影响。”2024年初,地铁25号线景龙站施工噪声曾引发周边居民投诉。轨道建设推进部信访工作人员小杨第一时间上门回访,不仅带来了降噪方案,还留下一张“施工时间表”:早上7点前、晚上9点后严禁高噪声作业;中考、高考期间全面停工;每月召开居民恳谈会,听取意见。

  安全生产是另一本“民生账”。在地铁22号线油松站工地,安全部有关负责人正带领团队进行防台风专项检查。“超强台风‘桦加沙’来临前,我们提前48小时停工,加固围挡,疏散人员,一台设备都不留隐患。”安全部有关负责人说,“十四五”期间,龙华区在建轨道工程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这背后是上亿元的安全投入和无数次的巡查。

  更难的是征拆工作。在地铁22号线黎光车辆段,征拆干部老陈用“磨破嘴、跑断腿”形容工作的艰辛。“一户居民的房子有合法产权,但家庭困难,搬走后无房可住。”老陈多方协调,协助寻找过渡用房。“最后拆迁协议签了,居民还拉着我的手说‘感谢政府’。”正是这种“把群众利益放首位”的理念,推动龙华区基本完成全年拆迁任务,为轨道建设赢得宝贵时间。

  交通,从来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着民生温度的城市动脉。龙华区“十四五”交通发展的每一步,都精准踏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上。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