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各区动态

宝安区建筑工务署深化政府重点项目“数智建造”新实践

信息来源:宝安区 信息提供日期:2025-10-13 10:0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在日前宝安区建筑工务署组织的2025年建筑施工领域“质量月”观摩交流活动现场,一台机器人智能建墙系统正在重新定义“墙是怎么建成的”。只见它自下而上缓缓上升,一堵墙体随之生长出来,无需传统砌筑抹灰,完成后可直接刷腻子上漆。

  从会砌墙的机器人到智能喷涂设备,从无人机巡查到智慧安全帽,行走在宝安多个政府投资项目的施工现场,智能机器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工友”。宝安区建筑工务署正全力推动智慧建造、AI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四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工程项目中,系统构建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持续为重大建设项目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

  墙体自己“长”出来 数智安全员“一目千里”

  既不需要工人一块块垒砖,也省去了传统墙面抹灰找平的繁琐工序。AISSGF机器人智能建墙系统融合速凝新材料与AI精准控制,实现了“材料-设备-工艺”的全流程创新,让墙体如同自然生长般整体成型。

  “用手机就能指挥机器人干活,省时又省力。”工作人员介绍,±3mm的定位精度,模块化设计,让它可以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实现工业化标准作业。这套系统解决了建筑行业建墙亏3-5%的老大难问题,也杜绝了空鼓、开裂等质量通病。接下来区建筑工务署将在更多区政府投资项目为其提供应用场景。

  作为宝安区建筑工务署推行智慧建造的试点之一,宝安区中医院项目运用了不少“黑科技”,不仅是智慧建造,还能实现“指尖管理”。

  在宝安区中医院项目工地,安全员彭斌正抬头望向天空——一架无人机灵巧地划过,如同工地的“天眼”,将3000平方米的作业面尽收眼底。

  “你看,工人安全帽带子没系紧,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彭斌表示,3000平方米作业面人工巡查需要半小时,无人机两分钟就能完成。在500米高度下,连一个烟头都能看得见。依托无人机技术,实现了对作业面的多维度、高效率管控。“干了十几年安全管理,从没像现在这样‘一目千里’。”彭斌说道。

  一款去年10月上市的新产品智慧安全帽也应用在工地上。只需2-3个主基站就能实现整个工地的信号全覆盖。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了解所有作业面工人数量、班组分布、动态轨迹等情况,相当于一位全天候在场的“数字安全总监”。

  “危险源基站在3-5米范围内就能触发蜂鸣报警,遇到台风暴雨时还可以一键发出撤离指令。”工作人员表示,这套系统实现了人员定位、质量旁站任务下发、危险区域限制进入等精细化管控,既让安全监管变得更加透明和及时,也可以避免因赶工导致疲劳作业。

  这样的“黑科技”成本高不高?一个300人的工地,平均成本只要400到500元。

  从前靠人盯人,现在靠数据说话。在智慧管理的赋能下,更多政府工程项目正上演着从“人防”到“技防”的深刻变革。

  L3自动驾驶的粉刷匠 每小时喷油漆120平方米

  走进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二期)施工现场,一台DF061墙面喷涂机器人正“挥舞”着机械臂,在墙面上精准地喷涂乳胶漆。它的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这台集墙面粗打磨、抹腻子、腻子细打磨、乳胶漆喷涂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具备L3级自动驾驶技术,可基于激光雷达和视觉相机感知周围环境,利用先进的SLAM算法构建三维地图,再通过AI算法规划最优作业路径。

  令人惊叹的是,这台机器人短短1小时就能完成120平方米的油漆喷涂,远远高于传统人工每小时作业面积,还可以持续作业8小时。同时施工精度可以达到±10mm,确保墙面处理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以前工人喷涂时难免会有不均匀的地方,现在机器人能做到毫米级精度,墙面光滑得像一面镜子。”项目负责人介绍,DF061不仅能喷涂,还能更换模块实现打磨、刮腻子等多道工序,一机多用让施工流程大幅简化。

  更难得的是,这台机器人可以适应斜度≤6°、越障高度≤30mm的复杂施工环境,在医院这种功能分区复杂的建筑中游刃有余。通过手机App,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机器人的工作状态、作业进度,实现施工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使用建筑机器人成本高不高?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相比人工作业成本较高,而且容易因精度问题导致返工成本增加,但长期来看机器人更能减少人工成本,租赁模式也可以降低初期投入。

  告别火花飞舞 精准“缝合”复杂钢骨架

  而在宝安工人文化宫项目的钢结构焊接区域,轨道式智能焊接机器人正沿着预设轨道“埋头苦干”。面对复杂的“W型”斜柱和超厚钢板,机器人通过高压接触传感自动识别坡口,精准计算焊接参数,实现高质量的自动焊接。

  与传统人工焊接相比,焊接机器人的焊接效率至少提升50%,单个技术人员可以同时操作2-3台设备,用工成本节约了60%。

  “机器人焊接的焊道饱满均匀,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现场工作人员指着刚完成的焊缝说,项目钢结构总用钢量约2万吨,其中标准构件在加工厂内由智能生产线完成,而施工现场的局部“W型”斜柱、桁架高强钢及超厚板直缝焊接,则交由轨道式智能焊接机器人完成。

  这是宝安区持续深化智能建造新技术应用的一个侧影,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走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施工现场,广泛应用于各类作业环节。在这场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建筑工人”的角色和价值。

  “以前工人们‘灰头土脸’地在工地奔波,现在通过操作智能设备完成工作,不仅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一位现场班组长说,这种转变让建筑行业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宝安区建筑工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署里将进一步加大智慧建造、AI机器人、其他人工智能及“四新”技术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力度。宝安区建筑工务署还计划从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规范,推动人工智能与建筑业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的智能建造提供制度保障。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