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各区动态

“数字龙华 都市核心”是怎样炼成的

信息来源:龙华区 信息提供日期:2025-08-26 14:15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走出深圳北站,站在东广场上举目四望,一幅璀璨的现代化都市画卷就在你面前铺陈开来:高度近200米的汇隆商务中心双子塔并肩而立,一幢幢楼宇共同排成簇新的天际线;目光越过车流不息的道路,对面巨大的北站公园正舒展着绿意。头顶12.4公里空中连廊系统正在推进,脚下深圳地铁4、5、6号线穿梭不息,22、27号线和深惠城际还在地下深处延伸。而此时,列车进站的轰鸣声,恰似这幅都市画卷背后强劲的发展引擎。

  这就是今天的龙华印象。

  龙华答卷

  45年砥砺前行写下壮丽奋斗诗篇

  光阴流转,沧海桑田。

  它曾经是“基本没有工业,以农业为主,一穷二白”的“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也曾经有过城中村遍布、传统加工制造业云集、配套落后的过去。但那些并非发展的短板,而是其砥砺前行的历史印记——自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45年中,龙华(含原观澜区域)在行政沿革中经历多次重要调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龙华乡、观澜人民公社,到1986年撤社建镇为龙华镇、观澜镇(属宝安区),2004年改为龙华街道、观澜街道,2011年成立龙华新区,2017年撤区设市辖区为龙华区,每一次更名都标志着其向开放与高质量发展迈进。

  如果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上,向着历史和一代代龙华人追问:今天的“数字龙华 都市核心”是怎么炼成的?

  那么龙华的发展答卷,将以它清晰且强劲的进阶脉络来回应:用交通来破局,用产业展担当,用空间谋长远。

  以交通破局,是龙华打通发展梗阻的关键一步。从改革开放初期老布龙路的泥沙漫天,到如今内联外通、高效畅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不仅终结了“关外”的地理阻隔,更让龙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枢纽节点”,为要素流动搭建起高效通道。

  以产业担当,是龙华筑牢都市核心的坚实根基。从“三来一补”加工业启幕,到智能制造转型,再到如今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超1300家、2024年GDP突破3154.45亿元,龙华实现了从“制造大区”到“智造强区”的关键跨越,产业能级实现质的跃升。今年上半年,龙华地区生产总值1567.11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值,高质量发展态势喜人。

  以空间谋长远,是龙华续写发展新篇的核心密码。南北“双中心”战略,为龙华勾勒出清晰蓝图。七大重点片区扛起产业大旗——其中,九龙山数字城集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企业,鹭湖中心城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大浪时尚小镇推动“深圳女装”数字化升级。2025年上半年,70.4公顷土地整备入库保障发展空间。

  交通破局

  从图上的地理中心到心中的地理中心

  “地处深圳地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高铁18分钟直通香港西九龙”——这份写在龙华“年度创新之城”颁奖词开篇的描述,既是对其天然区位优势的注解,更是对交通赋能后“都市核心”的印证。回溯过往,这份优势曾被地理阻隔掩盖,依托交通网络的持续破壁,才让龙华真正从地图上的地理中心,成为人们心中认可的地理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任龙华镇党委书记的曾新稳回忆说,他从布吉调到龙华工作时,两地间只有一条布龙路,路面都是泥沙,坑坑洼洼,从布吉到龙华要走一两个小时;镇里的道路就只有一条不到两公里的水泥路——人民路。亲历45年变迁,当年的出行困境仍如在昨天。彼时的龙华,虽处深圳地理中心,却因路网匮乏,与周边区域的连接处处受阻。如今,从福田、南山等“六区一市”驱车而来,市政道路、隧道、快速路、高速路无缝衔接,曾经的“梗阻”早已变成“丝滑切换”,这种变化正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龙华人通过交通破局,主动拥抱时代的缩影。

  高铁枢纽的崛起,是龙华交通发展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2011年12月26日,深圳北站驶出广深港首趟高铁,深圳迈入“高铁时代”,龙华也站在了全国交通网络的节点上。如今,这里已汇聚广深港、厦深、赣深3条高铁,18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半小时辐射珠三角核心城市,4小时通达武汉、长沙等国内主要城市。2024年,深圳北站高铁总客流突破1.16亿人次,总客流达2.7亿人次,刷新历史峰值。以深圳北站为核心的北站国际商务区,也成为龙华的“城市封面”,将地理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辐射力。

  路网的持续迭代,则不断拓宽龙华的“发展半径”。1995年5月,梅观高速通车,首次打破梅林关的物理阻隔,龙华与福田核心区有了第一条快速通道;2013年梅林关“撤关”,2014年梅观高速取消收费、新彩通道通车——伴随着路网的持续完善,原特区内外的“心理壁垒”渐渐消弭,更方便、更快捷、更精准成为路网迭代的新考量。2024年2月,深华快速路-福龙路立交一期通车,从龙华中部到福田、南山节省用时20分钟,直接赋能九龙山数字城、大浪时尚小镇等产业片区;2024年6月,深圳北站开通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直升机业务,从深圳北站到深圳湾仅需8分钟,为交通网络再添“空中维度”。2025年侨城东路北延通道开工,建成后将把龙华到深圳湾的时间压缩至半小时。

  地铁与内部路网的完善,让“心理上的距离”进一步消除。目前,龙华已有地铁4、5、6号线运营,串联起福田CBD、南山科技园等关键节点;在建的地铁22号线,以及规划中的地铁21、27号线,将进一步强化龙华与全市总部基地、科创中心的联系。区内路网同样“内外兼修”:2025年清奔路、新业路等道路通车,缩短了产业园到地铁站的距离;桂荣路等4条产业配套道路建成,让企业车辆直连高速,降低运输成本。“十四五”期间,龙华新改扩建道路94公里,路网密度从“十三五”的每平方公里3.16公里提升至8.17公里,增幅超158%,交通承载力的跃升,让便捷性触手可及。

  从泥沙路到立体交通网,从“关外”到“都市核心”,龙华的交通进阶之路,不仅打破了地理阻隔,更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为其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基地向“数字经济核心区”跃迁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担当

  从“三来一补”到“数字经济核心区”

  “在中心”不一定代表“是中心”,只有不断聚集能量、主动谋求嬗变,身处地理中心的龙华,才能真正锻炼出“都市核心”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龙华亮相各类权威榜单已非新鲜事。《财富》杂志近期公布的两大商界精英榜单上,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史喆等三位龙华企业家入选。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推动富士康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之一,史喆主导的“灯塔工厂”建设,正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重构生产体系,让这家传统制造业龙头焕发数字活力。而这一转型场景,恰似深圳龙华产业经济的成长轨迹:从“三来一补”的手工加工起步,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崛起壮大,最终蝶变为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核心区”。

  回溯改革开放初期,龙华的工业基础近乎一张白纸。“1984年,观澜‘三来一补’企业税收达到18万元,这在当时对观澜而言就是天文数字。”曾任观澜公社党委书记的陈兆群,至今对龙华工业的“第一桶金”记忆犹新。也是在这一年,龙华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套厂正式挂牌;受制于当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的条件,当地通过协调场地租赁、减免费用等服务助力企业扎根。此后,太平手套厂带动14家牛皮加工厂陆续落地,龙华镇因牛皮企业密集,一度被戏称为“牛皮镇”。这些以手工操作为主、依赖海外订单的企业,虽技术门槛不高,却为龙华撬开了工业发展的大门。1996年2月,富士康启动龙华科技园建设,初期的富士康聚焦电脑连接器、机壳等零部件生产,2000年开启与国际品牌深度合作,为龙华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行政建制的每一次升级,都为龙华经济跃升提供关键推力。2011年12月,龙华新区正式成立,标志着这片工业重镇完成“从镇到功能新区”的转变;2017年1月,龙华区挂牌,行政能级的提升为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历经40年的积累,2019年的龙华已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500亿元。高位求进,不可谓不难。要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领跑”,更需找准未来方向、切换发展赛道。2020年8月,龙华区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首次明确“建设数字龙华 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此后三年,龙华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培育龙头示范企业等举措,全面推动辖区企业“触网升级”,成功从数字经济先行区跃升为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撕掉传统制造业大区的标签,让“数字龙华”的IP响彻全国。

  如今,这个曾经的“牛皮镇”已然挺起深圳中轴的“产业脊梁”,成为名副其实的智造强区:2024年,龙华区GDP突破3154.45亿元,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榜单上排在第22位。拥有2家世界级“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184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13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产业结构实现从“制造为主”到“智造+服务”的优化升级。2025年上半年,龙华经济延续强劲势头:地区生产总值1567.11亿元,创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2%,其中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成为增长主力。

  从1984年18万元的“三来一补”税收,到如今千亿级的数字经济规模;从“牛皮镇”的手工加工,到“灯塔工厂”的智能生产,龙华的经济腾跃是中国制造业向数字经济转型的生动实践,也将“数字龙华 都市核心”的区域形象深植人心。

  空间规划

  “双中心”筑实未来之路

  曾经车流不息的华南物流园——深圳国际旗下在深规模最大的传统仓储基地,扼守深圳中轴核心,如今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空间革命”。随着龙华区空间蓝图的战略性调整,这片黄金地块被赋予全新使命:正式纳入“深圳北站枢纽城市功能节点”和“战略预留区”,成为龙华未来十五年发展宏图中的关键落子——这一蝶变,不仅是单个地块的功能升级,更折射出龙华在实现从“三来一补”到“数字经济核心区”的经济腾跃后,以空间规划优化为“都市核心”升级注入新动能的战略思考。南北“双中心”战略便是其中的关键举措。

  南北“双中心”战略的落地,有着坚实的政策支撑。2024年9月,《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龙华街道、民治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同时将龙华北部定位为市级城市功能中心;《龙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细化提出“一轴双心多点”格局,以观澜河、梅观大道等构建贯通南北的复合中轴,串联起南北中心与七大重点片区。这一规划直指龙华自建区以来“南强北弱”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而破解这一难题,正是龙华人长期以来的共同期待。

  “双中心”如同为龙华安装了“双引擎”。南中心拓展数字经济势能,北中心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南中心以深圳北站、梅林关枢纽、华南物流园为核心,其中4.63平方公里的梅林关片区至关重要,未来将对标国际打造垂直立体的“轨道上盖之城”,辐射龙华中轴产业核心区与超级商圈;北中心以鹭湖片区为核心,依托鹭湖大型公建群、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九龙山数字城、国际医疗器械城等新兴产业园区发展。占全区面积60%的七大重点片区,是“双中心”战略的核心载体——梅林关枢纽聚焦数字经济,龙华超级商圈培育智慧零售,大浪时尚小镇推动“深圳女装”数字化转型,鹭湖中心城布局生物医药等产业。

  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土地空间的坚实保障。日前,龙华区2025年上半年土地整备“成绩单”出炉:完成土地整备入库70.4公顷。依托这些连片热土,海克斯康、美糖科技、格瑞普电池等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精准落子,上半年集中区域开发建设更带动约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真金白银的落地投产。

  从“双中心”的布局优化到土地整备的空间保障,龙华区用实践证明:清晰合理的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导航图、产业升级的孵化器,也是“数字龙华 都市核心”发展的未来与底气。

  回望45年发展历程,龙华的每一步都紧跟时代步伐——从改革开放初期落后的“关外”,到21世纪初的“睡城”与“福田后花园”,再到如今的“数字龙华 都市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特区精神为引领,在“双区驱动”机遇下持续突破,不断刷新区域发展能级,书写着“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的精彩篇章。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