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沙井街道明珠市场的烟火气随晨光升腾,日均2万人次客流让这里成为方圆十公里最鲜活的民生地标。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秩序井然的“菜篮子”,曾因70余档占道摊贩、杂乱遮阳伞与违停车辆,月均被投诉27宗!
如今,这组数据已锐减85%,降至每月4宗。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沙井街道城管科以“政府搭台、摊贩守序、市民参与”理念推动的治理革新。作为街道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提升的缩影,明珠市场的蝶变不仅印证了“绣花式”治理的实效,更折射出沙井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升的治理智慧——通过构建“街道-部门-社区”三级责任体系,领导班子下沉督导,挂点科办分片包干,将70余档摊贩的无序难题,转化为9个疏导点402个规范摊位的有序图景,在破解“活力与秩序”难题的同时,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
政府: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治理不是简单的‘堵’或‘疏’,而是找规则与民生的平衡点。”沙井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面对流动摊贩与城管的“猫鼠游戏”,沙井街道不是“一刀切”,而是依据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因地制宜设置疏导点。
“明珠集市”疏导点引进社区股份公司运营,27名流动摊贩被“请”进规范区域。统一配备电子秤、消防器材、分类垃圾桶,以及让摊贩仅需支付比周边市价低50%的摊位费,从“地下游击队”变“正规军”。精细化治理思路也体现在超门线经营整治中,市场所在的东塘社区创新“政府定标准、商户出资金、样板先落地”模式:联合业主、商户、物业敲定“门前三包”6条细则,雨棚颜色、高度精确到厘米。64家商户自筹资金换统一硬顶雨棚,首批42家改造后,直呼“生意变好了,客人变多了”。商户陈大姐主动要求参与下一轮。市容环境专班每日巡查,问题即时上传“商户微信群”实现“整改不过夜”。从“命令式管理”到“协商式治理”,政府角色转变让政策落地有“人情味”。
沙井街道的制度保障提供坚实支撑。建立三级责任制,街道领导、包挂点办负责人、社区工作站负责人分层认领责任,形成“挂图作战、责任到人”闭环;组建专项工作群,制定流动摊贩“清零行动”值守表,“定期巡查+突击整治”高频联动,累计出动1052人次、446车次,整治乱摆卖1029宗,“高位推动+基层创新”让治理有力度更有精度。
新志兴一路的转变也延续了这一治理思路。该路段位于锦程路沿线,周边居民区、工业园密集,尽头有项目工地,上下班高峰期约20档摊贩集中在新联河产业园门口,曾因交通堵塞、环境卫生月均遭19宗投诉。在开展专项整治后,按“疏堵结合、就地消化、合理布点、准入安置”原则引摊入市,鼎丰科技园疏导点应运而生,投诉量降至月均3宗,降幅84%。
沙头社区探索出商圈治理新路径。为解京基百纳周边市容难题,政企协同将零散充电桩“腾笼换鸟”改造成“井集市”疏导点。优选有经验的市场主体管理,要求运营方聘8名以上全职安保维护外围秩序,避免冲突。与此同时,预留10%定期轮换公益摊位帮扶困难群众;设企业免费快闪摊位,建积分兑换与爱心企业联动机制,实现市容与民生动态平衡。
如何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沙井街道对所有疏导点落实“备案准入+动态监管”制度:建摊贩信息登记卡实行“一户一档”,食品类摊贩额外提供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联合市监所、卫生监督所“双随机”检查,违规摊位限期整改,联合水政、宝排部门不定期夜查面源污染;推动摊贩自治,引导卫生互查,形成“自我约束+外部监督”长效机制。
摊贩:从“对抗者”到“参与者”的心态转变
“以前推三轮车跟城管躲猫猫,日晒雨淋,一天赚的钱不够担惊受怕。”在“明珠集市”卖菜的冯大哥,如今有了固定档口,月收入多两千多元。27名从“街头”进“集市”的摊贩,告别“打游击”,在规范经营中找到归属感,主动参与卫生维护,配合专班巡查,从“对抗者”成为“同盟军”。
明珠一路水果店老板的话具有代表性:“以前觉得货摆门口能多卖,没想到路堵了顾客反而不愿来。”“门前三包”示范街让路宽、环境美,商户真切感受“环境好,生意旺”,从抵触观望到主动参与雨棚改造、维护店前秩序,“从被管到自管”的转变印证治理核心是激活主体自觉。
“井集市”摊贩在自治中蜕变。社区组建摊贩志愿队,以“30小时服务+积分奖励”激励参与管理,5名曾抵触整治的“意见人员”成路段值守劝导骨干,分时段巡逻,遇违规摆卖主动劝说,从“被管理者”变“治理参与者”。
这一幕幕都是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提升的例证,其变化后面展现了街道城管科在市容环境提升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环境整治“减法”清顽疾“加法”提品质:即查即改老旧破损、功能冗余的城市家具1300余处;通过微改造、微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完成北环路50根路灯杆焕新、环镇路及迎宾路护栏整体刷新维护、新沙路近宝安大道段沥青路面破损修复。沙井城管办用精细化治理让市容环境持续提升,更带动市井烟火气蓬勃升腾。
市民:从“旁观者”到“守护者”的身份转变
“现在买菜不绕路,路面干净,心情都好了。”家住“明珠集市”附近的张阿姨道出了大部分市民的心声。投诉量从27宗降至4宗,背后是市民从“抱怨者”到“受益者”再到“参与者”的转变。街道在市场周边设宣传咨询点、发法规手册时,不少市民主动问如何配合;遇到占道行为会主动劝导,全民参与让治理从“政府独奏”变“社会合唱”。
停车难题破解显三方合力。面对“明珠集市”“一位难求”的难题,东塘社区协调开放旧村待建空地,增设300个便民车位。辖区交警联合市场专班开展3个月专项整治,拖移违停机动车200余辆,规范非机动车1800余辆。市民自觉将车停在指定区域,高峰期道路通行效率提升,从“抢车位”到“有序停”,烟火气在秩序中持续升腾。
如今,沙井街道各疏导点周边市民态度从担忧转变为支持。鼎丰科技园附近上班族李先生说:“以前路边摊乱,现在疏导点方便买早餐又不堵路,我们乐意监督维护。”“井集市”公益摊位拉近与市民距离,大家用积分兑换爱心商品,享便利又参与公益,形成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