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关片区未来将打造成为世界级数字经济核心区。
大漠大无人机在龙华展现低空经济魅力。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生机勃勃的鹭湖中心城。
天高云阔,繁花似锦。今天,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4周年。
从昔日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到今日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到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44年来,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
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热潮激荡中,位于深圳地理中心和城市发展中轴的产业大区、数字经济先行者——龙华,正用热火朝天的生动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步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的步步登高,充分展现出这片城区的欣欣向荣。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拾级而上
日前,深圳市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龙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8.53亿元,同比增长6.2%,呈现出“四个没有变”,即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变、工业挑大梁的地位没有变、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的态势没有变、消费活力持续释放的态势没有变;同时,出现“三个新变化”,即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实现转正、招商引资成效加速变现、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可以看出,在“数字龙华”的引领下,龙华近年来加速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顶层设计,高质量发展拾级而上。
为加强产业自身造血能力,破局产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龙华敏锐把握时代大势和发展先机,在全市率先提出“数字经济先行区”发展目标,建立了深圳全市系统性最强、覆盖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1+N+S”数字经济政策体系,通过前瞻规划,科学合理指导数字经济的长期发展,开启了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在一系列创新之举的推动下,龙华数字经济长驱向前,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龙华区的“金字招牌”。据统计,2023年,龙华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三千亿元大关,稳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到1104家,实现总产出5345.86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1%,成为龙华经济发展主引擎。
今年以来,龙华又成功推动高性能医疗器械、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软件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龙华区鸿蒙生态园(含深圳北软件产业基地、华南数字谷等)被评为深圳市首批鸿蒙原生应用特色产业园,将加快聚合鸿蒙产业链的上下游,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加速鸿蒙产业全链的发展和生态建设,数字化产业不断迸发新能量。
破冰探路 综合改革试点压茬推进
今天的龙华,引人瞩目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还有城市面貌、市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红山片区,深圳图书馆北馆和深圳美术馆新馆相对而立,每天无数人前往打卡学习,接受艺术的熏陶;城市上空,无人机来来往往,将一份份餐食、饮料更迅速地送到人们手里;163座公园里、276.1公里的绿道上,人们休闲放松、锻炼身体。
从曾经的边陲小镇,到数字经济先行区,再到繁荣兴盛的深圳数字经济核心区,龙华始终以改革者的姿态整装前行,一次次走到时代的前端。成立行政区后,龙华勇挑全面深化改革重担,牢牢扭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将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破解新旧动能转换、破解空间制约、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关键。
在破冰前行的道路上,龙华区委书记王卫强调,要始终保持改革开放之初那个火红年代的激情,通过更深层次改革破除人为约束和制度梗阻,实现机制优化和流程再造,推出更多制度创新,全面提升龙华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
从领先全市探索构建“制造为本、双向赋能、样板示范、要素聚集”的数字经济龙华模式,到向天空寻发展,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从奠定创新基础到进入原始创新阶段,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进军;从城区建设提速行动,到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擦亮生态名片,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一路行来,龙华既不缺乏改革的基因,更不缺乏改革的勇气,锚定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目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各项改革不断走向纵深。截至2023年,龙华区8项改革获全国性奖项和推广,8项改革获省级试点示范。
链接内外 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
今年上半年,龙华全区新增企业形成产值(营收/销售额)254.7亿元、增长32%,招商引资成效正在加速变现,再次证明拥有极强“输血”能力的优质企业,是龙华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合伙人”。
近年来,紧握招商引资这条经济工作“生命线”,龙华对外“招大引强”,对内“稳龙头、激活力、优服务、拓市场”,用最优的政策、最大的支持、最好的服务,为企业扫除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心无旁骛谋发展,在龙华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乔木冠日,中小微企业漫山遍野、灌木葱茏”的产业“雨林生态”。
今年,龙华区更坚持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协同发展,打好“五外联动”招商组合拳,着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1至6月,开展境内外“双招双引”活动超40场次,精准对接符合龙华区产业链导向的优质企业,落细落实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全区累计新增挖掘项目400余家,累计推动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中珅智联(Thomson)、中电建生态等76个重点项目落地,涉及意向投资总额超625亿元。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外贸外资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紧握发展契机,龙华建立了深圳市首个区级外商投资企业保护服务工作站和深圳(龙华)国际合作中心,成功吸引开市客华南总部(美国)、富士胶片(日本)、海克斯康(英国)等3800余家优质外资企业落户,截至目前,龙华区累计吸引合同外资超95亿美元,纳统实际利用外资超50亿美元。
除此之外,面对新的“出海”浪潮,龙华精准施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商协会促进作用、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对外经贸通道网络。多部门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推动企业享受展会支持政策红利,支持企业利用出口信保防风险,积极举办各类外贸外资活动,优化外商投资企业营商环境,提振企业“走出去”的发展信心,助力企业扩大合作“朋友圈”。
练绣花功 城市治理现代化加速
近年来,龙华扎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家园,城市风貌实现了精彩的蝶变。
放眼望去,沿着龙华中轴由南向北分布的七大重点片区开发正在全速推进,城区能级实现新跃升:北站国际商务区形成以数字经济为主的科创企业集聚区;九龙山数字城获国家高新区、省级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市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5G产业集聚区等称号;鹭湖中心城已布局龙华区大剧院、群艺馆、图书馆、科技馆、综合医院等公共建筑群;龙华超级商圈建有全国首个5G智慧书城、市级商业综合体壹方天地、山姆会员店等一批高质量品牌项目;大浪时尚小镇试点“世界级时尚小镇”创建;观澜文化小镇成为深圳唯一一个文化类省级特色小镇;梅林关片区更是深圳市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核心引领区,未来将打造成为世界级数字经济核心区。
持续强化都市核心功能,绘就绿美龙华新画卷。龙华区打造高密度建成区滨水空间品质提升新路径,规划观澜河等干流碧道,打造世界级都市亲水长廊。创新“公园之城”建设模式,探索“主题化”公园建设新路径,建成全国首家民法公园、白石龙音乐公园、观澜河湿地公园、九龙山体育公园、深圳见义勇为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系统,构建形成“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
在深圳,城中村是很多奋斗者“梦”开始的地方。2018年开始,龙华区全面打响城中村综合治理攻坚战,通过为期三年的综合整治,全区城中村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到2021年,龙华区又轰轰烈烈开展了一场以“城市管家”为名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探索。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龙华区领先全市实现6个街道“城市管家”全覆盖。“城市管家”以专业化、智慧化、集团化作战,推动区域城市环境排名和考核分数显著提升,2023年,龙华区市容环境指数测评综合成绩相比2022年增长4.96分,增幅全市前列,擦亮了龙华区“高颜值”核心都市区名片。
龙华实际管理人口超过300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44万人。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龙华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构建党建引领数字治理体系,完成“区、街道、社区”三级数字治理指挥中心全覆盖。创新“定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构建“区-街道-社区-片区(街区)-网格-楼栋”六级联动工作体系,引导3万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入格,推动基层党组织物理延伸、建在格上,打造平安社区、和谐社区。
价值引领 激发澎湃精神动力
近年来,龙华区以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区为契机,不断创新文化文艺实践,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区发展的坚实支撑。
今年7月14日,由龙华区原创的京剧儿童剧《哪吒闹海新传》亮相国家大剧院。好故事需要讲出去,好戏需要唱出去。《哪吒闹海新传》在国家级演艺平台演出,是龙华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龙华区已有约500项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省、市大奖。
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龙华区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同向发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龙华推动观澜古墟、观澜版画村等活化利用,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的引进培育力度,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龙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浪女装、观澜版画、客家山歌、大船坑舞麒麟等一张张“文化名片”竞相绽放。
在文化的润泽下,时光有了温度,精神有了归宿。
近年来,龙华区通过“全民推选、群众评判、多方礼遇”的道德模范培育机制,推选出了“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张莹莹、“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邵干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马静、“广东好人”孔祥玉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道德模范。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群人”,在龙华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一种社会精神。龙华创新举措积极推进志愿者之城建设,公益组织家喻户晓,志愿活动遍地开花,志愿服务硕果累累,仅2023年,全区就新增注册志愿者1.8万人,发布志愿服务项目4.8万个,超50.3万人次参与,服务时长高达114万多个小时。
每周,在龙华区搭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上,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让文明馨香久久浸润群众心田。
得益于系统推进文明实践中心矩阵建设,龙华区在6个街道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各社区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架构格局。同时,挖掘献血站、艺术村、艺术之家等特色场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逐步构建起“1+6+N”新时代文明实践良好生态。如今,龙华区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自成体系,遍地开花,串联成“文明实践路线”,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久久为功 民生幸福可见度提升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龙华区紧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领域,久久为功、精准发力,办好大大小小的民生之事,用心用情用力编织民生幸福网,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学有优教。深化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全区教育集团数量已增至30个,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人工智能”模式探索,推动“未来学校”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间流动。
健康龙华建设成果显著,实现病有良医。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区属综合医院三甲全覆盖,填补全区三级专科医疗卫生机构空白。全国首创基本公共卫生督导信息系统和智慧诊所服务监管一体化平台,打破医疗信息壁垒,率先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认定。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实现住有宜居。探索确立城中村整治改造标准,创新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改造提升“一村一实施主体、一套实施方案”,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城中村保障房规模化改造新格局。
养老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实现老有颐养。推进区颐养院建设,打造“国际化智慧医养综合体”,建设街道长者服务中心,构建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五级养老服务网络。创新“智慧养老”模式,开发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接入区大数据平台,推进老年家居智慧化适老化改造。
优化政策精准服务,实现劳有厚得。创新“龙华就业第一站”来深务工人员服务模式,以“政府+社会”模式,共同为零工求职者提供政策咨询、职介推荐、公益培训等多元化服务。创新打造“政府+企业”线上合作模式,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预防化解内部劳动争议。
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明。如今,年轻的龙华区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坚持创新驱动、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贡献龙华力量。